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我们自己在修行的时候,对这些都要能够安忍,能够安忍才能够细观,能够细观,才能够不在这些生灭当中再妄起分别、造作。我们在这里呢我们要跟大家说,如果说我们常常修忍辱行的话,我们不仅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能够调柔,而且我们也能够让自己能够定下心来,看清楚这件事情是应该要如何处理。因为,如果我们没有办定下心来,往往面对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起的心念就是依 三摩地

2018-07-23

怎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要和人家结缘的时候,应该先以和颜悦色来跟人家交谈;但是,如果说我们曾经对一个人发过了脾气,接下来,要让他能够接受我们跟他所说的,要跟他讨论,能够产生这样良好的空间,那就会变得很小,甚至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够让他们接受你的说。所以,今天一个菩萨的心性,应该是要常常修慈、悲、喜、舍的这样的心性,应该把心念常常安置在慈悲喜舍的心行起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大迦叶就回绝了,他说:现在的比丘大部分都自以为是,很难教化!佛陀就问大迦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原来,大迦叶看到有两个年轻的比丘跟大目犍连学习,结果这两个比丘在学的时候,发现彼此对义上有不同的看,于是两个人就开始在那边争吵起来,然后看谁学得比较深妙、谁比较殊胜,两个人在那边大声地比较。这时候大迦叶看到这种情形,只能摇头叹息!他觉得他实在 三摩地

2018-07-23

今天我们一定要学会看到自己情绪的变化,要能够看到,才能产生控制;如果我们没有办看到自己情绪的变化,我们就不可能产生控制自己情绪的这样的功能出现。不过,在对治嗔习这一个部分,我们要很注意的一件事情就是:一个菩萨行者,不可以随便对人起嗔,因为故嗔是菩萨的重戒。如果说,你这一个嗔是对自己嗔,什么叫对自己嗔呢?就是说:我这件事情怎么又做不好了!我事先应该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这样的脾气是具有毁灭性的,那他这样的脾气发起来,他心中的想是希望对方能够完全的消失,他再也不用看到他;所以这是一种非常毁灭性的嗔习。那另外一种呢?是他看到这个人、这件事让他非常生气,而这种生气呢是他只想远离,不要再看到他,但是不会发生毁灭性的行为;这种算是中等的嗔。还有一种是比较不严重,但也是嗔,就是他会发起很大的脾气来,也会产生辱骂,可是呢 三摩地

2018-07-23

何以故?佛子!菩萨摩诃萨起嗔恚心,则受百千障碍门;何等百千?所谓受不见菩提障,不闻障,生不净国障,生恶道障,生八难处障,多疾病障,多被谤毁障,生闇钝趣障,失正念障,少智慧障,眼耳鼻舌身意等障,近恶知识障。(《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3)佛开示了很多,我们举一些例子来作说明。佛说:菩萨假如起了一念嗔恚的心,就是等于自己开启了百千障碍之门;而自己将来会因为 三摩地

2018-07-23

嗔恚的有四个过程,叫作嗔、恨、怨、恼;嗔,是说在心中生起了不悦的念头;恨,是说心中进一步起了记恨的念头,譬如说,有人常常起嗔以后,心里面会这么想,然后乃至口头上会加一句说:你给我记住!这样子就是已经达到恨的地歩了,当然记恨的时间长短,也表示出说这个人恨的程度的深与浅;怨呢?讲的是嗔与恨的缘故,然后进一步想要设计来报复对方;乃至于说,已经开始进行报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种叫作顺理嗔,他人来恼,尔乃生嗔;譬如说:你或者是无事而闲坐,或者是正在忙着做某一件事情,可是某甲就是前来干扰你,让你或者是没有办享受清闲,或者是没有办继续作你想要作的事情,所以因而生起了嗔恚之心;又譬如说:你一向最讨厌的某乙,如今在这种情况下不期而遇,本来心里面还是一片祥和,如今却因为某乙的出现而顿时生起了嗔恨的心。第三种称作诤论嗔,己 三摩地

2018-07-23

说明嗔恚之的意涵之前,因为嗔与贪往往是相随而行的,所以就先略说贪的这个;这是说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这五尘,或者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境界,产生了执着贪爱的心念。那嗔是说从自己喜爱相对的境界所生起;也就是说,对于违背自己的贪爱执着的境界,或者是说让自己的贪爱执着的境界没有办继续现起,所以就产生了恼怒、厌恶等心念。所以嗔有时候是从不顺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当时有一位阿罗汉在场,他是不会生气的,所以会生气是因为我们的第八识如来藏里面含藏有嗔的种子,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嗔的心所有的种子存在,所以才会跟生气相应。那个夜叉鬼坐在释提桓因宝座上,只是一个缘,在当时每位看到这件事情的三十三天人,都跟他自己的嗔心所相应,所以就起了嗔心了。也就是说,会起嗔心,是因为跟自己如来藏中的根本烦恼相应了,也就是跟嗔心所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几个启示和问题:第一个,不是只有人间有佛。从故事中释提桓因知道三十三天的天众们,因为看见夜叉鬼长得丑陋难看,而且还坐在宝座上,都起了很大的嗔心以后,释提桓因依然以虔诚恭敬和谦虚的身口意行,让那个夜叉鬼的面貌变回原来丑陋的面貌,示现如何对治嗔恚。而且还以偈颂来对这些天人们开示,包括不要轻易地起嗔恚心、也不要以嗔报嗔;看见有人造恶的时 三摩地

2018-07-23

你们既然以正信的心离世俗的家,而出家修学解脱道,更应当要效释提桓因赞叹不嗔的功德,应当如是的学习安忍不嗔之行。佛陀说完此经之后,诸比丘们听闻佛陀的教诲,各个都心生欢喜,决定依奉行。 (原标题:嗔恚对治鬼的故事)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是因为对这些世界上的人事地物很不耐烦,这俗话称之为看不惯,没有办接受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包括对于已经开悟的人也没有办想象为什么已经开悟,还会这样?这样意识心无安住,这都是称之为无忍,即使其中没有「辱」,这也都是自生烦恼,可是这烦恼很容易生起,而且这样的烦恼有时候是证悟更高境地的踏脚石,所以要从忍受开始,慢慢地走向烦恼降伏,或是要去寻找 三摩地

2018-07-23

若是你度他在大乘中悟了,这才是真正的大利益,不但得到声闻初果,而且还证得界的实相,这个智慧种子在他心里面,未来无量世都得到了受用。即使被度的人不能证得如来藏,但是断我见、断了三缚结后,最多不过七次的人天往返,也可以成为人天应供。何况是度众生证得界实相呢,怎么不是大利益?能让人成就声闻初果是人间最大的利益;帮助众生证得界实相,那利益可就更大了 admin

2018-07-23

禅宗是什么以及要如何修?简单的说,禅宗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直接透过参禅去亲证般若;而般若就是智慧,是实证万本源的智慧。想要亲证般若也只有一个方,就是参禅——在静虑中参究。而参禅的证悟,它标的只有一个,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无二亦无三。凡是所证不是如来藏妙心,那就不是亲证般若,就不是禅宗的明心,就不是开悟般若禅的人。所以,从实修实证来说, 三摩地

2018-07-23

故彼先应取彼诸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诸寻思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静。云何名为最极寂静。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是故名为最极寂静。云何名为专注一趣。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是故名为专注一趣。云何等持。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种禅定不了无我,不离相故,名为愚夫所行禅。云何观察义禅。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是名观察义禅。大意是:这是始教菩萨所修禅定,即此菩萨既能观察二乘所修自相共相,知人无我。也能观察外道所说自生、他生、共生。知其皆无自性。然后能观察诸,缘生无性。了知诸无我,皆唯心所现。断分别我二执,入初地。入初地已后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了世一切皆如梦非处非无处体性恒寂灭诸无分别如梦不异心三世诸世间一切悉如是梦体无生灭亦无有方所三界悉如是见者心解脱梦不在世间不在非世间此二不分别得入于忍地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住于梦定者了世皆如梦非同非是异非一非种种众生诸刹业杂染及清净如是悉了知与梦皆平等菩萨所行行及以诸大愿明了皆如梦与世亦无别了世皆空寂不坏于世譬如梦所见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在断我见乃至开悟明心的生活方式应该要如何呢?应该要学禅师那样「事上无心、心上无事」然后努力护持正过日子!《无门关》卷1中,禅师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如果一个菩萨真实断我见,那他要给自己创伤疗愈就很容易了!创伤疗愈的关键就是在断我见与断我执!我们是因为有这个我见、我执或我所执,才会有创伤!譬如「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我见,略述如下:一者,断续分别我见,即是声闻中初果人所断之我见也。谓如凡夫、外道之误认意识心为常住不断者,皆属我见未断之人;或谓南传佛中错悟二乘菩提者,同以种种变相境界之意识心作为涅槃心者,即是声闻中未断我见之人;或谓大乘中同以种种变相境界中之意识心(譬如长久安住于一念不生境界中之离念灵知、或如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中间之短暂离念灵知、或如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