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里举说:譬如说离杀——第一、十善业道里面的第一个,离杀。这离杀还要分成五个,譬如说:离杀思、劝导思、赞美思、随喜思,还有回向思。所以十善业道每一个都有这五思,所以加起来就有五十思。这样的说明可能大家会觉得还是抽象,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来跟大家说明。譬如说:我们在修三十二大人相的其中一相——手足软相。说: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以手摩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一个就叫作菩提定,什么叫作菩提定呢?菩提定的意思就是对于三乘菩提所实证的内涵,他能够心得决定,能够决定于三乘菩提,他所修的真正的内涵,都是依于第八识如来藏而建立的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上一集有提到佛陀在《长阿含经》里面说:佛说涅槃最,不以除须发害他为沙门。所以涅槃是最殊胜、最胜妙的法,因为这个法是三乘菩提建立的一个基础,所以一定要能够对于三乘菩提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这里可以告诉大众四件事:第一件事:自己所了知的诸法,都是以真心如来藏为因,藉着种种缘,譬如无明、业种、四大、六根、六尘、六识等缘,才有众人所了知的诸法出现;所以众生所了知的诸法,都是自心如来变现出来的,从来没有自外于自心如来;也就是自性佛宝藉着种种缘,出生了自性法宝。因此众生能够解脱与否,就在这些因与缘当中详细观察。一般众生不了知,因与缘的真正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僧宝当中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功德,譬如从未获得暖法的凡夫僧开始,经历了顶、忍、世第一法的初果,乃至已得四向、五果,甚至是明心见性的菩萨、地上菩萨摩诃萨与究竟佛都是,以在这些僧宝种福田,就是在功德田种福田。又譬如僧宝不经营任何营生事业,他们修道所需要的种种物资,都是由众生供给,也就是说僧宝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之四事都是由众生供养,他们无法赚钱来回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随后,在这一个基础之下,因为熏习实相法的正知正见,在寻寻觅觅舍妄寻真的过程中,难道不是因为有智慧的庄严才能够成办吗?乃至说,一旦明心见真发起第一分的般若智慧,那又是另外一个层次的三昧,同样也离不开智慧的庄严。所以说:忍、定、智慧,名智庄严。然而,这些不管是从福德庄严或是从智慧庄严来谈,都是先自庄严,进一步之后能他庄严;而开始可以他庄严之后,自庄严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若是于佛菩提道法是有所亲证的话,在不违反法毘奈耶的状况下,而能够或于解脱法、或于第一义谛的法作法布施,则其所获就兼有出世间善法的果报;随着说法者本身在证法之后心境转依的层次差别不同,又得一分或者是多分的净业自受用的功德,又是层次差别不同的福庄严。持戒为什么也是福庄严?若单偏从律仪的部分来说,因为持戒而不去侵扰众生,或者不犯杀、盗、淫、妄等过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无论祂是哪一佛国的世尊如来,运用有语言或者无语言的种种方便说法,绝对是以第一义谛如来藏的真如佛性为根本,因为佛佛道同的缘故。所以当众香国的菩萨接著问到:“释迦牟尼世尊是以什么来说法的?”维摩诘菩萨就说了: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维摩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阿修罗与忉利天的天人经常打斗就是一个例子,严重的会下地狱受果报,倘若再回到人间,由于烦恼未断的缘故,导致在五欲上又会一直增长贪嫉的造作,这是意邪行的第一种。第二种意邪行就是瞋恼。众生多数不能脱离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这八种境界风,被别人讥笑、毁谤,失去已经得到的利益,或者不能得到想要得到的称赞与名声,或者不能忍受老苦、病苦,就会出现瞋恼而造作伤害众生的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先从最基本的亲证解脱道断我见来说,当你对蕴处界是虚妄这一点已经有了第一分的心得决定,试问:你难道不会对外在的色、声、香、味、触等法,乃至是对自身所拥有的名闻利养等的贪着会减轻了一部分吗?所以,当证得这样初分的出家法,本来在家时因为对五欲的贪着、因为于信心的不具足,所产生的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的这些种种障碍,是不是也就离开了一分呢?这个时候,不管你所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2)除了前面所说的七种法相之外,世尊接着又开示:具足福智庄严的菩萨摩诃萨还有七种法相:第一个是乐化怨雠。既然菩萨利益众生是多方面的,就好像说菩萨戒的内涵是分为三个大部分——叫作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中就说明了菩萨应该不但要去能够帮助有缘的众生,还要不去做会伤害有情的事;因为谁也不希望在世世修福的过程中,不小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此刻菩萨依于这样的智慧再来利乐有情,所以所得的福德更是不可限量!为什么这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中这么说:【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常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何以故?以有菩萨摩诃萨因缘故,世间诸善法生,何等是善法?所谓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多年弘扬如来藏的威德力加被的缘故——包括在《阿含正义》中详细地阐述,使得当今修学的佛子已经确定了一个正确的观念,那就是:在思惟观行十二因缘的法义之前,一定要作十因缘的思惟及观行;而十因缘中的第一支的识,指的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中的第八识,而不是识蕴中的六识。换句话说,得要从十因缘观之中确定有一个万法所依的第八识,也就是如来藏,有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何以见得?我们接下来就看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之中的一段:【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那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毘梨耶波罗蜜;不乱不味故,应具足禅那波罗蜜;于一切法不着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以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2)因为有了第一分的福德与智慧的庄严,这是自庄严;正是因为有自庄严的缘故,初发心的菩萨才能够借着来利乐有情成就他庄严,乃至是为了众生去受三恶道的苦,也不生起忧愁后悔之心。也许有的人立刻就会想到地藏王菩萨,因为这正是此处佛所开示的具体的例子,菩萨已经具足了福德与智慧两种庄严之后,继续因为悲愿之所持,为了度众生乃至而受生到地狱之中,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一、世间三昧:一般是指四禅八定的修证,是佛弟子所修,但也通于外道修。在四禅八定的修证过程中,意识所缘的定境法尘是没有语言、文字、音声、形相、符号等,是无相的;甚至于在二禅等至位以上,前五识已舍,于五尘境界都无觉无观,只有意识安住于定境中的法尘,所以不著五尘境界相。至于其中定境止观所观的影相,是如来藏所生的定境法尘,藉由不断降伏无始劫以来意根作意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原标题: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四七)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四八)(原标题:佛说无量寿经48大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地藏菩萨本愿经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阿难,又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