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修学忍辱的过程中,慢慢使自己离开贪瞋之毒,所以未来世就得到身体容貌的端正、威德第一,使见到的人都能够心生欢喜而信服,这样子福德又与前面所说的又是不一样了。而修学精进度的结果,不妨使得前面各度所修的福德更加增上,而这种增上福德的相貌又与前面所说的还是有所不同。接着来说禅定度,修学的过程中可以破除散乱心,未来世感得一分身心清净,当然也是福德啊!乃至说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一种布施是眼施。这是说:我们应该要常常以柔和恭敬的眼神来观视父母、师长,以及出家、在家的修行人,而不是以轻慢鄙视的恶眼来观视他们,像这样的布施就叫作眼施。能这样作的话,舍寿后再次受身的时候,就会得到清净眼的果报;而未来成佛时,也会因此得到天眼以及佛眼,这就是第一种眼施的果报。第二种布施是和颜悦色施。这是说:对于父母、师长、在家与出家的修行人,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卷一)这段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世间,如果能够慈心不杀的话,可以获得五种的福报:第一、可以增长寿命;第二、色身安隐少病痛;第三、不会为刀兵、虎狼或毒虫所伤害;第四、今生寿尽之后,可以往生天界,在天界寿命无量;第五、如果天福享完了下生人间,仍然可以得到长寿的果报。我们在世间常常可以看到百岁以上的人瑞,这都是由于他们宿世以来,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不否定法义的前提下,大乘僧宝有两个层次:第一身、口、意行清净,持戒不犯,不贪钱财名声;第二是已经证悟实相而生起般若智慧了,这两种都是真正的僧宝,都是大福田。大众把福德种子在这二种福田种下去,来世的果报将会很大,后面中立刻就会说到。若是为了增长无上妙智能而种的,种下去以后真的能增长无上妙智慧的道场,就是福田。若想得到无上妙智慧,当然要在三宝种福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大乘佛法中,学佛人的第一目标即是断我见,继之以大乘法的见道,成为真实义菩萨,此后才是真入内门广修菩萨万行,一步一步确实迈向成佛之道;若不得大乘法的见道功德,而言修学成佛之道,都属自我安慰之言,并无实质。大乘法之见道,则唯有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实相智慧一途,别无他途;离如来藏之亲证而说有般若智慧可证者,都属谬说。这里导师明白的开示:首先要确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6、不退弱施:云何不退弱施?谓诸菩萨施先意悦,施时心净,施已无悔,闻诸菩萨广大第一最胜施时,不自轻蔑恐怖退弱。菩萨布施之前,心诚意悦,布施之时,心乃清净,布施之后亦不生后悔之心,听闻到菩萨能够行广大第一最殊胜的惠施行时,也不会心生轻蔑、恐怖、退怯之想,谓己无力达成。7、不下劣施:云何不下劣施?谓诸菩萨于诸施物,勤数简择,最胜最妙饮食、车乘、衣服等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受持菩萨戒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这是第一个理由,初发心的菩萨为什么要受持菩萨戒。2、令修学善法菩萨戒有戒不得作,还有戒不得不作。戒不得作是属于恶法的部分;戒不得不作就是要让菩萨去修学善法,凡是能利益众生的善法,能够令自己迈向佛菩提的妙法,你如果有能力去学,你不去学就是犯戒了。菩萨因为受了菩萨戒以后,一定要去修学善法,所以说菩萨戒能令菩萨修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哪五件事呢?第一、好乐杀生:当他看见众生时就想要把他杀来吃掉。第二、好乐偷盗:喜欢偷窃别人的财物。第三、邪淫:女人不安己室,或者男人在外勾引别人家室。第四、常常喜欢说谎:就是妄语欺瞒别人。第五、喜欢一天到晚喝酒。这五件事的因果是怎么回事呢?一切众生,因为杀生的缘故,所以现在世获得不好的色身,常常生病,色身也没有力气;而且得到不好名声,这一世不长寿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说话时也不可以讲无义语,对大乘法中的学佛人来说,所说不及第一义,就是无义语。如果菩萨常常都能像这样,从清净身口意,到远离两舌及无义语,有这种法相的人,就是能供养戒波罗蜜的人。〖“善男子!若人能净身口意业,众生设以大恶事加,乃至不生一念瞋心,终不恶报。若来悔谢及时受之,见众生时心常欢喜,见作恶者生怜愍心。赞叹忍果,诃责瞋恚,说瞋果报多有苦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讲记佛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几个原理:第一、戒就是制。台湾民俗中,若有人遇到某些事情不如意,就去道教的宫庙制一制,台湾话叫作制,不是祭祀的祭(编案:台语的祭与制同音),制什么呢?要制鬼神,不再让鬼神来骚扰他,所以说要去制一制。同理,制就是制止别的恶法继续作用,所以才叫作制。戒为什么叫做制呢?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一、要以至诚心来布施。第二、要自己亲自行施,不要假手于别人。第三、要信心施。第四要时节施。第五、要如法财施。先说至心施:不要像某些达官富贾,为了显示身分地位,就颐指气使的行施:某某人!帮我从钱柜中拿五万块钱去某某寺供养三宝。这有些颐指气使的味道,那可不好!已经不是至心施了!而且是透过别人而布施,这是有后世因果的:不是自已亲自去布施,后辈子得到福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讲记佛又说布施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以佛法布施,第二、以无畏布施,第三、以财物布施。若以佛法布施,第一种譬如教令别人去受在家戒、出家戒、菩萨戒,或者教他出家修道,要白四羯磨。白就是说明,为什么叫四羯磨?因为羯磨有三,三羯磨都要三次,但是三羯磨之前先要禀白,所以叫作一白三羯磨,简称为白四羯磨;也就是教导他受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布施财物时有两大类的施物:第一类被布施的是众生,譬如布施象马牛羊鸡鸭等等。第二类是布施非众生类的财物,譬如钱财田舍车乘药草及非动物性的饮食等。在这两类被布施的财物中,众生的部分包括自己的身命都不吝惜,就是一切施,能布施内财是很不容易的。谈到布施内财,有一点要特别提出说明,你们也应该转告在慈济中的亲朋好友;他们愿意舍寿时捐赠器官,这是立意良善之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布施所引发之功德布施为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也是菩萨行佛菩提道的第一步,亦为吾人欲求解脱痛苦、烦恼、无明,及求悟明心、见性、见道、修道所需资粮之重要内涵。是以《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卷一:佛言:「我经中以施行为本,施行善者最为大种。其天下尊贵者,皆施行善得耳,不以种得也。」三、如何才能使布施之行得以成就《宝云经》卷一当中之描述:菩萨成就十法能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一、有人布施而得到胜果,是因为胜财:他所布施的财物殊胜。有人布施的心态不太好:以自己吃剩的食物用来布施,以自己用剩而不想要的财物去布施,这叫作劣财。胜财是先预留下来专供布施的,不是自己用剩而不想要的财物;并且必须是以良好的物品布施,这才是胜财。若是以钱财在最需要时大力护持,就是法供养中的胜财供养,来世将会得到想象不到的大福报,这是以胜财而做及时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亦于《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念佛法门之殊胜与前方便〉当中有如下开示:六度诠旨是菩萨法门。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的善业。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没有恐怖。……而法施为佛法之布施;把我们所学的佛法告知有缘者,使其同蒙法利。布施为菩萨修行之第一度,亦为最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家菩萨修学佛法第一要务:布施1、为什么在家菩萨修学佛法以布施为第一要务?佛菩提道之修证,必须先修集见道、修道、入地、成佛所必须具备之福德;若福德不具足者,即无可能进入大乘见道位中;欲求修道实证及成佛者,即无可能;是故菩萨以修施为首,次及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然后始能证悟而发起般若智慧,进入大乘见道位中。非唯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一、要以至诚心来布施。第二、要自己亲自行施,不要假手于别人。第三、要信心施。第四要时节施。第五、要如法财施。先说至心施:不要像某些达官富贾,为了显示身分地位,就颐指气使的行施:某某人!帮我从钱柜中拿五万块钱去某某寺供养三宝。这有些颐指气使的味道,那可不好!已经不是至心施了!而且是透过别人而布施,这是有后世因果的:不是自已亲自去布施,后辈子得到福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智者当观戒有二种:一者、世戒,二、第一义戒。若不依于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坏之;虽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势故。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戒;已受戒者犯则罪重,不受戒者犯则罪轻,何以故?毁佛语故。】讲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检验信财是否够的步骤:1、相信真实的法,相信可以成就(第一分信财)2、对真实法接受,发现真的有功德,而且很喜乐(第二分信财)3、希望自己也能得到这种功德受用,努力去做(第三分信财)总之,相信而去做,积累信财。例如,相信有三乘菩提可证,能知三乘菩提功德受用,而且愿意朝着方向去做。表面对三乘菩提的信财具足!二、戒财戒指“清凉”、“防护&rdq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