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以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 三摩地

2018-07-22

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是此真见道也。此谓不证如来藏者,不名大乘别教之真见道;不得此真见道者,永不能入大乘别教之通达位。通达位即初地之入地心,方是正修佛道之始也。为求证藏识而熏修蕴处界空相现观,及熏修亲证藏识空性所需之知见,皆是四加行也。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如来藏),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 三摩地

2018-07-22

《瑜伽师地论》卷一,弥勒菩萨云:云何死?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此复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意思是说,死有三种:一种是寿命满尽而死,称为时死;另一种是福尽故,是由于资具阙乏故死;第三种是不能避开死亡的原因而死,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于 三摩地

2018-07-22

世友菩萨造,玄奘于662年译出。在玄奘之前,此论已有过两种译本︰一为三秦时代的失译本,题称《十八部论》一卷;一为陈.真谛(《续高僧传》载:西天竺优禅尼国人,婆罗门种姓。公元548年到达南京)译本,题称《部执异论》一卷。《十八部论》未标造论者名字,论首序偈前有[罗什法师集]五字,论中译音下注秦言云云,因此,隋代吉藏认为罗什所译。但各种旧经录都作为失译。据玄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你就已经成为菩萨了!所以,佛法是义学,它是实证的,不只是一个思想而已。接着要来跟大家提示哲学与佛法的关联:哲学探讨的是宇宙万有以及生命的本源。也就是求真的意思,只有真实的才是究竟的善,才是三界中最完美的法。但是,生命的本源并不是我们的觉知心,觉知心只是意识或六识全部,而以意识为主要。觉知心是靠著我们的身根、意根、六尘,以及无明、业种的和合,才能 三摩地

2018-07-22

后来学佛了,学到菩萨广度一切众生,并且学到菩萨所谓的广度一切众生竟然要包括因果上十恶不赦而下地狱的恶劣众生。既然恶劣众生下了地狱,不就应该让这些活该下地狱的众生好好受教训吗?为什么要去救呢?而且又读到地藏王菩萨还是为了地狱众生故现声闻相,表示地藏王菩萨是随顺地狱众生所喜好的声闻相来示现的,因为菩萨其实是讨厌心志狭小的声闻相,可是为了地狱众生,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像这样的嫉妒心,会障碍修行者的慈悲、仁爱之心,也会使得嫉妒的心念不断地增长,而使得修学者离菩萨的慈悲心行愈来愈远。因为嫉妒心,会推使众生去造作种种的不善恶行,所以必定会招致未来世的苦果,而不断在三界轮转无法出离与解脱。世尊在《长阿含经》当中,有开示过十退法,也就是十不善业道,其中意行的部分有贪取、嫉妒、邪见等三种不善业;反过来说,不贪取、不嫉妒、不 三摩地

2018-07-22

接著我们再引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的开示,来了解贪著五欲的种种过患。由于论中龙树菩萨的开示简要明了且文辞易解,是故笔者只将论文作适当之断句并略述其要,余文读者稍作思惟即能理解,故于此不多赘言。首先来探讨如何观修贪著色法之过患,进而能厌离诸色。历史上倾国倾城的美女,往往是导致君王失去国家、失去城池乃至失去性命的祸端,因此贪著美色绝对是不好的,小则损 三摩地

2018-07-22

感谢老师课堂不断开示佛菩萨慈悲的胸怀,让自己勇于面对过去所犯的错误,忏悔、包容与原谅自己。在日常或职场中偶发人际矛盾与冲突时,很烦躁之际,不断提醒自己带著忆佛念,不断提醒自己「一触即止、烦恼不生」,让自己心先平静下来,更提醒自己不要加入是非对错妄加评论的行列。也曾数次与亲教师小参,请教如何以佛法上所学之累世因果关系来面对与处理日常生活发生的冲突与不 三摩地

2018-07-22

想着自己又放弃了一样东西,心里有些法喜,可莫名其妙的是一位菩萨曾经的一句话:舍!一切舍!还有她说这话时手一挥,干脆的语气,潇洒的神情,像一副立体电影的画面从脑海里蹦了出来,而且连续一两天挥之不去。当时听她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挺佩服她的,一个小女子能舍弃一切,能说出这样的话,这背后是怎样的能量?舍,一切舍!此刻好像告诉我我只是在放弃,而不是舍,而且舍 三摩地

2018-07-22

乃至于说学佛,即使说你不想要来这个世界,也不知道哪一个世界比较好,那一样,释迦牟尼佛有告诉我们说,西方有一尊佛叫作阿弥陀佛,祂有无量庄严的净土,可以让众生得到生死中的安慰,你可以在那里慢慢地修学佛法,你都不用着急;那你自然有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来当你的善知识来摄受你,你不愁佛法中,你没有人可以指引你真正的方向!那另外很多人担心的是:你们学佛人所关心的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世间上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这些事到底有没有答案呢?换句话说,我们的疑问就是: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生命的实相是什么?宇宙的真理又是什么呢?佛陀,又名世尊,他是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这个时空里,他是真正能够完全了知宇宙的真律、世间的真理,以及人生的真义与生命的实相,并且他一直在一个叫做色究竟天的地方不断地在宣说教导为数很多的菩萨们这一些无上的真理。 三摩地

2018-07-22

任何时、任何地都是我们的修行场所,都是菩萨的自住道场。有好有坏才!我们目前的生活或许很不如意,或许身体又很不好,或许经济状况又很糟糕,或许配偶不学佛又有种种让你无法接受的习气,或许共修的团体让你不满意,或许因为不能直接随菩萨修学而遗憾,或许因为无相念佛功夫(注释²)一直不能成就而气馁,或许因为自己妄念纷飞无法修行而困扰,或许因为不能及时得到最新 三摩地

2018-07-22

只有佛菩萨能够爱每一位众生,因为佛菩萨从来都不想从众生那里得到什么我所喜欢的,或者想要从众生那里得到什么。知苦即离,我选择:为爱松绑,解冤释结!回想那一年,在佛菩萨面前,你我真诚地发愿,愿意从此解冤释结。你我心里都相应到,那一刻的感觉,似乎不仅是对今生几十年,也是对无量生以来你我之间的恩怨情仇同业相缠的结,一份彼此放手相互成就佛菩提道的真诚意。你我 三摩地

2018-07-22

即使有些菩萨他能够依于佛所说的道理来信受佛法,那他是不是可以万事如意呢?这也是一个问题。【(佛告慈氏):复次于无始际生死轮转,受五趣身,无量怨亲于我未曾获得毫厘利益之事,现在未来亦不可得,我于无始为彼怨亲,所作诸罪我愿自受,誓不扰他一切众生。】(《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我们首先要想到,我们从无始劫以来,我们受了种种眷属的爱护,我们无始劫都有父 三摩地

2018-07-22

佛所说的三乘菩提都在说无我,大乘般若诸经中,则说之为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菩萨不念心,并说如是之心是实相心;说如是心从无始劫来,不曾暂起一念、不曾念一切法、不住一切法,不曾示现见闻觉知心相,说如是心乃是非心之心。在般若诸经中,佛也广说如是心之中道性。又说此心于三界六道一切法中皆是无所着心,说此心即是涅槃实相,说此心不受生于三界六道就无一 三摩地

2018-07-22

任何时、任何地都是我们的修行场所,都是菩萨的自住道场。有好有坏才圆满!我们目前的生活或许很不如意,或许身体又很不好,或许经济状况又很糟糕,或许配偶不学佛又有种种让你无法接受的习气,或许共修的团体让你不满意,或许因为不能直接随菩萨修学而遗憾,或许因为无相念佛功夫(注释²)一直不能成就而气馁,或许因为自己妄念纷飞无法修行而困扰,或许因为不能及时得到 三摩地

2018-07-22

在佛门,《心经》乃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所以在寺院里被列为早上及晚上必须课诵的经典之一,在家的菩萨们不论是优婆塞、优婆夷通常也会将《心经》列为必须课诵的经典之一;因此,有很多法师、居士们对《心经》能够朗朗上口乃至倒背如流。不仅佛门早晚如是课诵着,而且道教也列为课诵及常用的经典之一,更不用说民间信仰的阿公阿婆们,也会将《心经》列为课诵的经典。可见《心 三摩地

2018-07-22

写给菩萨们:面对境界,多向内看,当下那一刻,如果我因别人做的某件事激怒,事情是外在的,可是这份被激怒的心却是我内在所发生的,想想,真正的菩萨会被这样的一件事激怒吗?会因为这件事而对众生产生嗔心、舍心吗?在我们修学佛法没有达到一定的位阶以前,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有漏习气与无明业种,而造作种种业行,遭受种种业果,我们种种的境遇,其实是自己今生或过去无量生所 三摩地

2018-07-22

当今之日人人感觉生存压力增大,再加上环境、空气、水源、食品不能尽如人意,稍一不留神疾病就会找上门来,病来如山倒,或者是有病乱投医,或不知所措怨天尤人;我又没干缺德事,凭什么让我得病?老天不公!《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就有关于挣扎在生死边缘的重症病人的描述: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梦恶鬼、乃及家亲;或游险道;或多魇寐、共鬼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