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佛法是义学,菩萨五十二阶位皆可实证和现观。诸大菩萨秉承世尊圣教,《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中论》、《百法明门论》阐述的皆是八识正理,《成唯识论》论中以七转识来指称其它七识。又唯恐世人迷惑于六识,玄奘大师以地上菩萨的深妙智慧造《八识规矩颂》,将八识依特性之不同分成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四类概括成颂,以利益后世广大佛弟子。-------------- | admin 2020-06-08 |
|
|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到一句话说:菩萨应从五明中求。五明是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声明指的是语言文字上的通达;工巧明指的是种种技艺乃至历算上的晓了;医方明说的是医术、药典上的精通;因明说的是能于事理推演归纳上的正偏,无所误谬。这四个法是共于一般世间法的范畴,所以菩萨当然也应该随分修学。此外菩萨想要进一步更能自在,更有功德而能够广益有 | admin 2020-06-08 |
|
| 法会仅仅是拜忏、追福、消灾、超度等的活动以及仪式吗?读过《金刚经》的菩萨们应该记得《金刚经》的第一段是〈法会因由分〉,这一段是在叙述佛陀聚集弟子宣说这部《金刚经》的起因;所以,法会的真正意义应该是说法的聚会。我们可以再举《大般若经》的经文,里面佛陀开示的经文,大家就可以了解。这个经文里面:【佛告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从十方界所事诸佛法会中没来生此间, | admin 2020-06-08 |
|
|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038集<作者与受者的关系(六)>余正伟老师 | admin 2020-06-08 |
|
| 弥勒菩萨说:共显现之外所取,彼实同于能取识。这一句话有更深的含义,不只是众生的内相分各有差异而不实在,外相分的本身也是虚妄不实的,并没有什么真实存在的外相分。有人会说:不对啊!即使我们两个人看的不一样,但是至少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外相分啊!弥勒菩萨一开始就说:此中法相者,谓虚妄分别,现二及名言。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彼一切无义,唯计故分别。(《辨法 | admin 2020-06-08 |
|
| 在无著菩萨的论述当中,他将清净分为:世间清净跟出世间清净。所谓的世间清净,是由信、进、念、定、慧的信根产生信力,而得身口意的清净,由此不造诸恶;进而能够降伏欲界爱,入证初禅乃至四禅;或能降伏色界爱,入证四空定;这都是属于世间清净的范围,因为不出三界法。出世间清净是由闻熏断我见的正见,深信不疑,如实去思惟、观察、修证,就开始有了一分出世间清净的势力。 | admin 2020-06-08 |
|
| 能了知这五根,能使五根具足而发起五力,就是能在人间弘法无障碍的菩萨摩诃萨;了知五根智慧的人就是真实具备根智的菩萨摩诃萨了。--------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摄取品>第十三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五力其实还是五根,只是五根已经生起了作用力,所以称为五力,所以五力仍然是信、进、念、定、慧,只是把信根改为信力,精进根改为精进力,乃至最后 | admin 2020-06-08 |
|
| 接下来我们就要来看看,出家的实义菩萨,他对于他的出家弟子,要如何来调伏呢?我们来看一下经文怎么说:出家菩萨,教出家者十二部经;随所犯罪谕令忏悔;教习八智,何等为八?一者法智、二者义智、三者时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智、六者众智、七者根智、八者分别智。佛陀说:出家菩萨教导出家的弟子众要教导十二部经,这些十二部的内容是含摄在声闻藏、辟支佛藏、菩萨藏三藏的 | admin 2020-06-08 |
|
| 也就是说,菩萨刚开始修学佛法,对佛法没有任何正知见,因此要从经典开示以及真善知识教导开示才能对佛法有了正确的认识,因此愿意跟随经典以及真善知识修学佛法,修学佛开示的第一义谛法与次法。法就是指明心见性,譬如明心是找到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见性是以肉眼看见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祂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等等。次法就是明心见性所必须具备的法,譬如要有参 | admin 2020-06-08 |
|
| 能了知这五根,能使五根具足而发起五力,就是能在人间弘法无障碍的菩萨摩诃萨;了知五根智慧的人就是真实具备根智的菩萨摩诃萨了。--------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摄取品>第十三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五力其实还是五根,只是五根已经生起了作用力,所以称为五力,所以五力仍然是信、进、念、定、慧,只是把信根改为信力,精进根改为精进力,乃至最后 | admin 2020-06-08 |
|
| 而像诸佛菩萨、善知识,为了破邪显正所开示,以及探讨的佛法、外道法、正法、邪法、二乘法、大乘法等等不同的法,也都是在说明这些法彼此之间的差异不同,而让修学者能够在明了之后,作出正确的抉择。以上是对于法大略的说明,那什么又是法门呢?法门是佛法中的专用语,专指佛菩萨所开示的胜妙法道;因为这些法道,能够开启众生的解脱之门,能够普令有情众生超凡入圣,出离生死 | admin 2020-06-08 |
|
| 很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修学禅定、不停地打坐,如此就可以出离三界,就可以解脱;但是实际上,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解脱道都是由于声闻的菩提慧、缘觉的菩提慧而出三界,并不是由于禅定而出三界;这就是说,声闻佛法、缘觉佛法也是要靠智慧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可是他们出了三界的生死轮回,仍然不晓得佛菩提是什么?仍然不知道大乘菩萨所证的法界实相,也就是不知道真如与佛 | admin 2020-06-08 |
|
| 如果所犯是七逆罪,当然就遮止不许他受戒,如果只是犯了戒罪,则让他如法忏摩,就是要行忏悔法,向四位已受戒而不曾犯十重戒、戒体未失的菩萨戒子忏悔,以求灭除障戒之恶,发起感戒之善;这样作法成就,受戒才得戒,这就是受戒前的羯磨。受戒以后也有羯磨,主要是指受戒后的定期诵戒,因为在诵戒的时候,如果有戒子违犯所受戒律的话,诵戒之前就必须要先进行羯磨,好让犯戒者忏 | admin 2020-06-08 |
|
| 《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解释说:僧伽就是汉文的众的意思;众多比丘和合共聚一处,就称为僧伽。龙树菩萨解释说:譬如大树丛聚在一起,就称为林;只有单一的一棵树,不能称为林;而除去一棵一棵树之后,当然树林也就不存在了。同样的道理,一个单一的比丘不能称为僧,除去了一个一个比丘之后,也没有僧可说了;所以众多比丘和合共聚一处的缘故,僧这个名词就产生了。就像释迦牟尼 | admin 2020-06-08 |
|
| 有的人是决定性的声闻,始终不会成为菩萨种性,他的根性就是声闻种性,在舍报之前会随缘度众生,可是到了舍报的时候他就一定入涅槃,不愿再来人间。所以就只有一生,也就是他成为阿罗汉至入涅槃前那一段时间可以度人,所以他度的人少,而且他讲的是无我法,而他的,无我法又只是人无我,就是蕴处界空,不牵涉到法界实相理体。辟支佛是中乘,他平常并不度众生,辟支佛大部分都是 | admin 2020-06-08 |
|
| 有一部分人由于福德因缘不足,或善知识难遇,没有好机缘,只好遇到什么法就学什么法,结果遇到的是二乘法,所以就学解脱道;可是他有菩萨种性,看到众生轮回生死好可怜,起了悲心,所以发愿:我不入涅槃,要生生世世用这样的法门度众生,就发起大悲心度众生而不入涅槃,是菩萨的种性。他所证的菩提果是声闻菩提、或者叫作缘觉菩提,跟解脱道相应的,可以出三界;但是他证得解脱 | admin 2020-06-08 |
|
| 有一部分人由于福德因缘不足,或善知识难遇,没有好机缘,只好遇到什么法就学什么法,结果遇到的是二乘法,所以就学解脱道;可是他有菩萨种性,看到众生轮回生死好可怜,起了悲心,所以发愿:我不入涅槃,要生生世世用这样的法门度众生,就发起大悲心度众生而不入涅槃,是菩萨的种性。他所证的菩提果是声闻菩提、或者叫作缘觉菩提,跟解脱道相应的,可以出三界;但是他证得解脱 | admin 2020-06-08 |
|
| 有的人是决定性的声闻,始终不会成为菩萨种性,他的根性就是声闻种性,在舍报之前会随缘度众生,可是到了舍报的时候他就一定入涅槃,不愿再来人间。所以就只有一生,也就是他成为阿罗汉至入涅槃前那一段时间可以度人,所以他度的人少,而且他讲的是无我法,而他的,无我法又只是人无我,就是蕴处界空,不牵涉到法界实相理体。辟支佛是中乘,他平常并不度众生,辟支佛大部分都是 | admin 2020-06-08 |
|
| 马鸣菩萨言:一切邪执莫不皆依我见而起,若离我见,则无邪执(《大乘起信论》实叉难陀译,卷下)。关于我见,《成唯识论》卷四云:于非我法(五蕴)妄计为我,故名我见。《大乘义章》卷六又云:言身见者,亦名我见。五阴(五蕴)名身,身中见我,取执分别,从其所迷故,名身见……以见我故,从其所立,亦名我见。我见也称身见,是因为众生着迷(无明)—&mdas | admin 2020-06-08 |
|
| 但是到了第三转法轮,为诸地菩萨演说唯识增上慧学时,却说真如其实只是第八识心体所显示出来的行相;是因为祂有真实性、如如性,由这个第八识金刚心借着万法显示出来,所以说「真如亦是识之实性」──真如也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真实法性。当你找到了如来藏时,你就看到真如了!当你看到金刚心如来藏是真实与如如的,这叫作证真如;除此以外,别无真如可证。你亲自证实第八识的真实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