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可是要趣向第一义的话,你所修的福德,一定要与第一义正法(的护持)相关联!所以从布施开始,就要以财布施含摄法布施(把财物用在护持第一义正法上面);含摄法布施以后,因为法布施本身是在弘扬了义正法,能够于了义正法中利益有情的法身慧命,同时也利益自己的法身慧命,那么这样的福德就与了义正法相关联!这个福德与了义正法相关联,自然能够成就菩萨在七住位见道的福德。 admin

2020-06-08

  --------平实导师《大乘无我观》六住菩萨的无我观,是现观六根六识六尘虚妄而断我见,不知实相心何在,他所作的无我观,同于声闻法的无我观——不离蕴处界空相的观行。七住菩萨从所证得的第八识实相心,现前观察祂的常住而不曾剎那暂断,以及无始以来就如是的无我性;由这个从来不曾暂断的无我的实相心,再来返观以前所观行的六识与意根等十八界我的虚妄。能作如是现 admin

2020-06-08

  七住不退菩萨,悟后有一个现象,就是会观察世界如幻,观察世间如幻。世间如幻还包括什么?包括自己的五阴世间如幻:色身如幻、受想行识如幻。现在,《大乘无我观》,第一个观行就先讲到如幻观。识阴的七识心全部都是如幻的,这是说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及意根都是虚妄。换句话说:有念的觉知心固然如幻,但离念的灵知心也一样虚幻不实;六根中的五色根虚妄不实,最后的意根无色根 admin

2020-06-08

  能够作如是现观,十行位菩萨的阳焰观成就,便满足十行位的无我观,这时才能真正的生起圣性,从这个时候开始,就不会再有私心与贪心了,就正式进入初回向位修行,累积更大的福德资粮,以及实行菩萨的正道,藉此利乐众生、救护众生回入正道,而渐次的发起修道性。如果能在悟后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障就可以消除掉——异生性就是凡夫性。如果能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 admin

2020-06-08

  如果能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对佛道修行的障碍就可以消除掉,就具备了菩萨性。凡夫性消除掉以后,你的菩萨圣性才能发起,才能具足十行位的性种性;可是圣性发起以后,你还进不了初地,还得要在十回向位中,再修十种回向的菩萨行,利益广大佛子;于无我无私广益佛子的修行过程中,才能成就如梦观而发起初地的道种性。在广利众生而无私心的十回向行中,同时要再进修唯识学的五法 admin

2020-06-08

  七住菩萨的人无我,是从真如本体的无我性与涅盘性,而现前观察阿罗汉所证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空相,所以他也知道阿罗汉所证解脱果的内容与境界。阿罗汉能入无余涅盘,却还不知道无余涅盘里面是什么。这是从法界实相心的证得,来反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虚妄与缘起性空,所以证得无我——证得如来藏时是无我的。可是这个时候七住菩萨证得的空性,也只是总相而已:知 admin

2020-06-08

  什么是法无我?佛告诉我们说:「证得人无我的菩萨现观蕴处界空、无我、无我所,这叫法无我」;换句话说,法无我就是你从七住所证得的真如,反观得比二乘人所观的还要详细,你观察八识心王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也观察我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统统没有真实的我,也没有我所…这样如实的现观以后,于真如法性的人无我具足了知,也能于蕴处界一切法中观察 admin

2020-06-08

  一至十地菩萨所见的报身佛各各不同;初地的入地心菩萨见到的佛,不是真正的庄严圆满报身佛,而是从祂的庄严报身之中示现出来的一个他受用身,这个他受用身很庄严,很广大;祂坐一个莲花座,莲花座有一百瓣的莲瓣,非常庄严,祂会跟你教导百法明门。当你初地完成而进入二地的时候,你的正报身变大变庄严了,你的轮宝也变大变庄严了,你见到的佛的形相也会跟着变了;二地所见到的 admin

2020-06-08

  根本无分别智是说,证得这个第八识的时候,那是进入佛菩提道真正修行的开始,也就是说开始进入内门广修菩萨行了。这根本无分别智,只是一个总相;虽然只知道总相,但这个总相智却是佛菩提般若慧的根本。因为接下去的别相智,以及证得别相智以后要学的一切种智,都是从这个总相智开始进修的;而总相智的获得,却是从这个第八识本体的证得开始产生的,所以这个总相智的般若智慧, admin

2020-06-08

  根本无分别智是说,证得这个第八识的时候,那是进入佛菩提道真正修行的开始,也就是说开始进入内门广修菩萨行了。这根本无分别智,只是一个总相;虽然只知道总相,但这个总相智却是佛菩提般若慧的根本。因为接下去的别相智,以及证得别相智以后要学的一切种智,都是从这个总相智开始进修的;而总相智的获得,却是从这个第八识本体的证得开始产生的,所以这个总相智的般若智慧, admin

2020-06-08

  了知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的智慧,就称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还没有具足的时候,就称为道种智,也就是地上菩萨的无生法忍般若智慧。《心经密意》一切种智的修学过程中,有多分与少分证得的差别;在还没有具足圆满之前,都叫做道种智,不能称为一切种智。换句话说:地上菩萨所证得的一切种智——无生法忍,都叫做道种智,不能称为一切种智;进修到一切种智具足圆满 admin

2020-06-08

  此无始无明,《菩萨璎珞本业经》云:「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亦即:在凡夫众生尚未明心见性之前,所会生起的一切烦恼都属于起烦恼,都不会与无始无明相应,所以都只有起烦恼,起烦恼则是从四种住地无明而产生。在这四种住地的烦恼之前没有任何一法能够生起,没有任何无始无明现起,除非开始修学大乘法而想要究明实相,因此称为无始无明住地。也就是说:无 admin

2020-06-08

  《心经密意》地上菩萨还分断法执,也就是断所知障的无量上烦恼随眠;到达佛地的时候全部断尽,法执的随眠也就全部断尽了,所知障的随眠统统不存在了,这个时候就是说:他的双具人无我及法无我的功德,究竟圆满了,这样双具人无我与法无我的中观,才是究竟的中道观。诸佛由于这种中观的缘故,所以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这样的涅槃才是真正的究竟涅槃,阿罗汉离这种境界还很远,所 admin

2020-06-08

  祂又叫做阿摩罗识,阿摩罗又名庵摩罗,就是异熟;又叫做清净识,因为分段生死断了,那就是阿罗汉的第八识;五地满心以上,到了六地的菩萨的第八识,分段生死已经断了,所以叫做阿摩罗识。阿摩罗这个名称,是说一种印度的果实,它白白的,清清净净的,不会沾灰尘,所以拿祂来表示阿罗汉的第八识,叫做清净识,已经舍弃了阿赖耶的名号了,不再执藏分段生死的烦恼障种子了,所以又 admin

2020-06-08

  《心经密意》当我们说异熟识的时候,那是代表这个人的第八识心已经没有阿赖耶性了,代表这个人已经是阿罗汉位的声闻人或菩萨。因此当我们说阿赖耶识的时候,意思是:这个阶段的第八识是具足阿赖耶性与异熟性的。如果是说异熟识的时候,意思是这个阶段的第八识已经去掉阿赖耶性了,是说这个人的解脱道上的修证,已经到阿罗汉位了。但是这个时候还有一念无明分段生死的习气种子随 admin

2020-06-08

  第一,是凡夫位的菩萨僧。就是以菩萨戒为正解脱戒,而以同时所受的比丘、比丘尼戒作为别解脱戒,心存大乘法的出家人。他们虽然还没有证悟,仍然是菩萨僧,因为他们已经开始在熏习及长养菩萨性及大乘正见了。第二种是胜义菩萨僧,这有两种情况:其一、这些人是已经证悟大乘菩提的人,意思是说,他们已经断了我见而又证得如来藏,已经发起实相般若智慧了;而他们只受菩萨戒,但是 admin

2020-06-08

  世间八正道中,正见者,谓信布施、不犯戒、行十善、供养佛菩萨、礼沙门道人、孝顺父母等之一切善法者,后世自得具福。正思维(正志)者,谓念道、不贪、不瞋恚怒、忍辱、不相侵害。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过。正业者,谓不杀、不盗、不淫而行诚信。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生计,以正确方法而求。正精进者,谓正行精进而不厌。正念者,谓念念不作虚妄之想。正定 admin

2020-06-08

  菩萨戒不犯,未来世仍然会是菩萨,因为戒体还在,终会有遇到正法而得亲证般若的因缘,也是大福德,是福德庄严。为什么要念施呢?因为念施可以让自己不断的修集福德,念施也可以让自己常常记住未来世会有许多菩萨资粮等着自己领受,就可以作为道粮及用来广利众生,所以也是福德庄严。在这一世修学佛法,不断布施种福田,死时就不必哭哭啼啼,因为死后就是开始收割福田的果实了 admin

2020-06-08

  到十行位时,会看见自己的七识心王都如阳焰一般闪炽不停,并无实质,由此而降伏了我执;十回向位时,看见过去无量世的自己努力实行菩萨道,都是如同在梦中一般,反观到这一世的自己在行菩萨道时也都是在梦中而行,这时如梦观具足成就而没有罣碍了,心中只剩下一个罣碍:真实佛法的弘传会不会在人间断灭?所以他心中只会这样想:众生会不会误谤正法而下地狱?众生会不会破坏正法 admin

2020-06-08

  第七住位的菩萨们都能认定阿赖耶识是常住法,不会再有怀疑、有所否定,这才是于七住位而不退;这种不退是已经于佛菩提得到一分的不退了。但是这段经文中说的不退,是指念不退的境界。所以初见道而能安忍于如来藏的本来无生,能现观错悟者所堕的意识心修成无生的过失所在,可以名为证不退、位不退的菩萨,仍不能称为真实不退。因为到达念不退之前的初地的行不退,仍然还有一大段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