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我们就先来说,佛陀为我们开示:有智慧的人他在布施,以及他为什么行布施,他具有的解脱智慧是什么?第一个、调伏自心,在调伏自心方面,最重要是什么呢?最重要就是说,我们在菩萨道上修学,不像二乘人,专门去除五阴十八界出生的因,然后来去除我见、我执。菩萨他是在自己的五阴十八界现行、烦恼现行的过程,对众生行布施、来行菩萨道。可是不能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能安忍、不能接受这个众生在三界中生死苦,愚痴而不能出离;不能接受众生因为没有福,所以需要菩萨来摄受,需要菩萨来布施给与,让他能够安隐快乐。乐于布施者就是因为有慈愍心,慈愍心来看待众生;慈愍心本身就是在对治瞋,所以既然能够发起这个慈愍心,就是能够安忍、能够接受众生在三界中生死苦而不能出离,需要菩萨来摄受,所以他能够毁坏这个瞋。同时能够毁坏这个痴,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自己在世间的福与出世间的福修集资粮,他能够摄受、摄受众生、摄受佛土,最后成就佛道,所以所得的就是无上安乐的果报。那这个无上安乐意思就是说,这样的一个安隐,以及这样的一个快乐,它是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越的。因为在果报本身来讲,成佛是最究竟的。当菩萨的修学,最终的目标是成佛,而在菩萨行过程的解脱都不是究竟的;甚至于能够修证到二乘人,能够解脱于三界中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要能够安忍于众生的受苦、众生的贫穷,众生需要来受菩萨摄受,需要由菩萨来利益他,要能够安忍;不能安忍就会起嗔恚心。可是既然能够具足布施,拿出来让乞求者得到利益,就已经破除了这一分嗔恚心,因为有了怜悯心的缘故。同时破除了愚痴;因为愚痴就是在于说,不知道这个财物它是无常的,不知道生死之苦,它是长远不可计量的,不知道说这样的一个在生死中烦恼不断地长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能够有这样的一个观众生作一子想,主要是来自于他自己所证的般若实相的智慧。因为他自己实证了自心如来以后,知道自心如来,祂所出生的五阴身是唯一的;一切众生的自心如来,所出生的五阴身也是唯一的;自心如来来照料自己所出生的五阴身,就这样的一个亲爱护念。所以菩萨因为亲证了自心如来,发起了实相智慧,能够现前观察以后,就这样来看待,依止于自己自心如来真如无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中这样开示:【菩萨如是乐行施已,则得远离一切放逸。虽以身分施于乞者,终不生于一念恶心,因是更增慈悲喜舍。不轻受者,亦不自高。自庆有财,称求者意。增长信心,不疑业果。】《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为我们说,菩萨这样乐于布施以后,能够远离一切放逸。什么是菩萨的放逸烦恼呢?就是不去观察生死烦恼中的不能解脱的因素在哪里,然后自己所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对于菩萨而言,他知道世间的财物是有过失的,因为世间的财物是无常,它不能保持永远绝对的价值,也不能带到未来世;如果宝爱钱财,那只会增长悭吝的烦恼。倘若在自己的钱财生起悭吝,就不能生起、乃至于增长舍的善根与善法,所以菩萨是非常清楚的,能够将无常的钱财用于布施,让受施者得到利益,就好像在悭吝的烦恼火中救出了善法的圣财中的舍财一样。所以能够有信的舍财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故菩萨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虑财尽,不轻财物,不轻自身,不观时节,不观求者;常念乞者如饥思食,亲近善友咨受正教。】我们先来看这一段:佛陀说有智慧的人进行布施,他是为了自己与他人的利益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他人的利益是有哪些呢?下面就告诉我们了。有智慧的人他能够知道,这一切的财物宝物都是无常,都不是坚固不坏的,都不能带到未来世去,随着一世的果报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于菩萨接受佛陀的教导以后,因为实证而对于佛陀的法这个信力,这个信而增长的力量是来自于实证。因为实证心里更没有怀疑,没有夹杂着疑的烦恼,所以在想要布施的时候,在布施的当下,以及布施以后他都没有后悔,而持续地、常常地来进行布施。这样的情况之下,就显现了这个智者的精进力;这个就是说,有智慧者他能够这样来行布施,主要是他对于三宝有清净的信力,而且他能够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关于这个部分,我们要来为大家略说一下:菩萨是如何在思惟着这些事情,他布施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来让自己得到解脱的功德受用?应该怎么样让自己不要长养悭与贪,不要受悭与贪的系缚呢?分为四种情况来说明。也就是具有正知正见的菩萨在布施的时候,第一种情况就是:他拥有很多财物,可是碰到有人来乞求的时候,当时没有发心要布施。当这个情况出现的时候,菩萨自己会思惟,为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六度集经》里面开示说:释迦世尊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勇猛精进修行,已通达法界实相真实理。菩萨观察世间万法都是生灭迁流无常的,一切荣华富贵以及寿命都难以久保,于是穷尽所有的资财用以布施济众。天帝释看到菩萨这样慷慨布施、慈心济度众生,如此功德勋业崇高伟大,威德厚重而震动十方法界;天帝释害怕这位菩萨将会夺走自己的天主宝座,因此他幻化了一个地狱相,出现在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心态的下品施主,常常受到佛菩萨的诃责,为什么呢?因为这一类的下品施主也是想当菩萨,可是想当菩萨,他却对善恶因缘的果报完全不清楚,不清楚这个因缘果报,同时也不能了知生死长远不可计量,生死之苦他不知道要远离,也不知道贫穷之苦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个钱财它是无常的,所以这样的情况之下,那佛菩萨就会来诃责这样的一个下品施主。还有中品施主会有以下几种状况出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中品施主他常常是会受到佛菩萨的怜悯的,因为中品施主他想当菩萨,他也相信业果,可是对于布施的果报的原理,知见上不太具足,所以在布施的过程里面,会夹杂一些过失以及烦恼,所以佛与菩萨遇见了中品施主,都会怜悯他们,然后给予教导开示。就好像波斯匿王的例子一样,佛陀也怜悯波斯匿王,他能够发心布施,可是对于布施的果报,本身的功德利用,他完全只知道要在生死中受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人就会这么怀疑:布施于塔像,这包括佛塔、菩萨塔、阿罗汉塔等等,乃至是贤圣的图像之前,由于没有人现前领受,所以得不到后世的福德,而有寿命、色力、安乐、辩才上的受用。但是世尊在这里开示说:这样子的怀疑是不正确的,因为布施时是信心具足的缘故,还是能感得前面所说至心施等五种的果报。就好像说,比丘在修集慈无量心的时候,因为都是用观想的,实际上没有众生领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既然有了外财,相对地当然就有所谓的内财了,这就是指自身中的头目、脑髓、手足等器官,但这并不是一般人之所能布施的;然而菩萨到了等觉位的时候,为了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则是在百劫之中,无一处非舍身处,无一时非舍命时,一直都在作这样的布施。假如是层次比较低的内财布施,譬如说:现代不是有捐血的义举吗?这也是内财布施;不过,假如是种种的传染病的带原者,那就不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2〈自他庄严品第11〉: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世中慈心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本节主要从放生的观点来谈无畏施,佛经中也提到说菩萨应以慈心行放生业,如《梵网经》卷下中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修行如是二施,为二事故:一令众生远离苦恼、二令众生心得调伏。善男子!复有三施︰一以法施、二无畏施、三财物施。以法施者,教他受戒出家修道白四羯磨,为坏邪见说于,能分别说实非实等,宣说四倒及不放逸,是名法施。佛陀说,布施除了财布施外,还有法布施。财布施唯得财宝报,但佛法的布施,后世却可以得到财物及佛法上的两种回报。菩萨修这二种布施的目的,一是为了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只要自己准备一张照片,或是简单的画像,等到要供佛的时候,就在自己的房间,这样也是可以的;这样就把佛像请出来,请出来以后,你可以准备食物,不论是哪一种类的食物,只要是可以来食用的、受用的,这样就算是供佛的物品了;然后再礼敬这尊像的相貌的佛菩萨,然后诚挚地发愿,希望以这供佛的功德,供养菩萨的功德,来让自己未来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等到供佛好以后,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大智度论》卷32〈序品第1〉中云:菩萨摩诃萨知诸法实相无取无舍、无所破坏,行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以大悲心还修福行;福行初门,先行布施。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明利,能分别施福;施物虽同,福德多少随心优劣。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而问舍利弗:汝以饭施我,我以饭施狗,谁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义,佛施狗得福多。舍利弗者,于一切人中智慧最上,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这个故事我们应该要知道,听闻佛法是比赚几百亿还重要的!导师也说过:如果有一天佛陀召见我们,就算我们当时有能赚几千亿的大生意也要暂时搁下,一定要先去见佛;因为能值遇佛、或供养佛的机会很少,那功德是无量无边的!供养一位持戒人就胜过拥有四天下的财富,更何况是供养如来呢!而现在佛陀虽然不在,但仍然有大菩萨在宣说,希望有智慧的您千万不要错过。 (原标题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