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能够这样作的人,到未来世不但福德广大,而且会有非常多、非常多的世间法以及佛法上的眷属,将来在作任何事的时候,也绝对不会是孤立无援;因为他的世间眷属、法亲眷属都会很多,这样子菩萨道也就会更快速地成就。所以我们要布施以及供养的时候,别忘了多劝一些人来共同成就喔! (原标题:自己布施不如劝人共和合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第二种是布施给怨家,明知道布施给他,他一定不会回报给你,但你只是想和他把恶缘给善了,纯粹只是修集福德,行菩萨道而已。第三种是布施给有福德的人,就是父母、师长等报恩田,以及三宝等功德田,或者是其他有福德的人;这是因为看到有福德的人,心中欢喜有恭敬心的缘故,所以就布施供养他。佛陀说这三种布施的对象以及三种布施的善念,是一切布施的根本,都不是为了求回报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因为大乘菩萨的法道,和着重出家表相的二乘解脱道是不太一样的。大乘佛菩提道,是依万法的本源—本心如来藏—为根本的,而一切众生的如来藏心,本是寂灭性、清净性、涅槃性,是出三界法,本无一法可得;真实证悟这个出离三界之家的本心的话,就已经是心出家的大菩萨了,这才是真实的出家,当然就不会再着相,在世间法的分别、比较上来用心;所以说大乘的法道,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和大家来谈谈菩萨为什么应观福田与贫穷田而布施?知道菩萨有了福德与智慧庄严的妙用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菩提之入道,则须先除我所之执著;我所执著已除,继断我见及三缚结,然后经由禅宗之法道修学,求证自心如来藏;证如来藏已,进求眼见自他一切有情之佛性,复再进修一切种智,如是菩萨,自能通达二乘菩提,亦能修证二乘菩提,断除我执及我执之习气种子,渐证诸地无生法忍而渐超诸地,渐次成就佛道。凡此大乘佛法之修学,皆须以亲证如来藏为先,而后始能次第求成其功、修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这个如来藏,自己从来不反观自我,不觉知自我的存在,所以没有觉知:祂是谁?祂今天做什么事?祂跟着祂所出生的五阴做什么事?是以这样的一个般若实相的智慧,来看待菩萨在布施的过程里面,没有施主、受者以及受乐者。可是这个外道,当他听闻到菩萨在讲以般若实相的观点,来说布施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也认为他这样的一个六识的理论来看待:一切都是五阴、都是无常;所以也没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个部分我们先举一下《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中有一段,来为大家解说。这论里面这么讲:【以见富人悭惜,贫者能舍,此人起如是心:若实有施者,悭人不应富,何以故?以其先世习悭来久故。复生疑心:此能施主不应贫穷,何以故?以其先世习施来久故。彼人虽生如是邪见,而义不如是。】《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五我们先看这一段:就有看见很有钱的人,他对于自己的钱财很爱惜,舍不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修行菩萨道,最重要的是要成就佛道;成就佛道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证般若;实证般若的基础,就是一定要开悟,找到自己的自心如来;找到自己的自心如来以后,才能够生起般若智慧。生起般若智慧,以自己所证的般若智慧,来看待施主、受施者乃至未来世受快乐的果报者,都是无常、缘起性空的五阴。而能够出生五阴的第八识实相心如来藏,本来就是自在解脱、无我与我所;虽然与所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难道菩萨在世间行布施,应该要求世间乐吗?佛陀这样子告诉我们:【智者当观生死无边,受乐亦尔。是故应为断生死施,不求受乐。复作是观:虽复富有四天下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告诉菩萨们说:不应该求在生死中,来受用这些布施的福。布施的福在生死中受乐会用尽的,因为生死无边;生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他知道这些道理,来自的原由是什么,因为佛陀一直在教导着菩萨们。佛陀说:【善男子!除布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脱。若持戒人虽得生天,不修施故,不得上食微妙璎珞。若人欲求世间之乐及无上乐,应当乐施。】《优婆塞戒经》卷四在这里佛陀继续讲,菩萨除了布施以外,没办法得到两种果报:一种是自在、一种是解脱。这里讲的自在,就是指菩萨经常会发大愿想要生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耗减,不得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也?】《优婆塞戒经》卷四在这一段,佛陀又苦口婆心地告诉菩萨,不应该悭惜的道理。就是有智慧的人应该随着自己在世间财物的多少,随力来修行布施。因为除了布施以外,没有办法能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菩萨一世一世的行菩萨道,不能让自己堕在贫穷中受苦,不能堕在贫穷这个过失里面。因此,佛陀就教导菩萨不应该悭贪。 (原标题:疑于福田,是名贫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于贫穷之苦,菩萨观察到以后,怎么样避免造作未来世贫穷的因呢?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这样开示:【善男子!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惧;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假如他是拥有财物的,可是刚好遇到有人来乞求,这种境界中他却害怕自己的财物不见了、害怕自己的财物减少,就说:他没有!他还欠着不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如何让世间财能够随着果报而生生不息呢?佛陀这样教导菩萨:【善男子!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随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复当深观贫穷之苦,豪贵快乐,是故系心常乐行施。】《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说:有智慧的人常常这样来思惟着,世间的财物都是无常、都会毁坏的,只是属于这一世五蕴身的受用而已;要让这一世的财物,能够随着我的五蕴身这一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告诉我们:布施的人也就是经常学习布施的菩萨,应当要来试炼自己的心,对于财物是否能够去除这样的我执以及我所执;要来试炼自己是否对财物有执着的烦恼,最重要就是要透过布施。对于自己的财物,包括了外财——就是自己所受用的这些财物、眷属,还有自己的内财——就是包括自己的身体器官,这个部分无始劫以来都长养着我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七种随着菩萨在每一世行菩萨道过程中熏习,能够延续到未来世,乃至最后成佛,所以称为圣财。圣财就是说它是坚固的,不会在生死中毁坏的。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够观察到,以在世间这种一世生死中的外财、内财来布施出去,能够获得圣财,这是他所看到的解脱的智慧。第二种:菩萨他终究不会随顺自己已经存在,还没有去除完整的悭吝的烦恼,这个还存在的悭吝烦恼在境界中现起的时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施时虽得自在,终不骂打、令诸仆使生瞋苦恼。如法财施,不求现在后世果报。施已常观烦恼罪过,深观涅槃功德微妙,除菩提已更无所求。施贫穷时,起悲愍心。施福田时,生喜敬心。施亲友时,不生放舍心。若见乞者,则知所须,随相给与,不令发言。何以故?不待求施,得无量果。】菩萨有时候会以不清净的物品来作布施。不清净的物品指的是什么?譬如说有一只流浪狗,也许是跟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开示说:【善男子!菩萨之人,名一切施。云何名为一切施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名一切施;恒以净心施于受者,名一切施;少物能施,名一切施;所爱之物破悭能舍,名一切施;施不求报,名一切施;施时不观田以非田,名一切施;怨亲等施,名一切施。菩萨施财凡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非众生。于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悋惜,名一切施。菩萨布施由怜愍心,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菩萨要修无我呢?前面所修学布施法的四种是拖累,其中的内涵,其实是与自我的执取有着很大的关系的。譬如从悭贪心来说:有悭贪心的不就是我吗?怕我损失了财物,怕我没有了财物之后就无所依凭;真的都是为我!但其实我是假的。可是这对于一般人而言,根本就无法信受的。也许就会问:你说每一个人的我是假的,那我现在打你,你明明就会痛;然后你坐在那边,我也没有办法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虽然说对菩萨而言,为了要除去极微细的烦恼,乃至应当在布施之时是应该要不惜身命的,但这毕竟是因人而异的。譬如说因为随着布施者的证量、福德不同,也许布施了十万块钱,对于某乙而言就是一件很大的布施;若是某乙布施了出去,会对他的家庭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说布施之时是应该不惜身命的,但也不应该令家人生起烦恼才是。第五个应该要除去的是:不信因果。所以会有不信因果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