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否则何以地藏王菩萨不舍悲心,于六道中化现无边身,于地狱中出现,为示一切众生法乐呢?因此对于「未证言证」、「未悟言悟」的人,要告诉他这是地狱无间重罪,这即使是一般人都应该知道,因此要一说再说,怕如是的地狱恶罪,会泯灭其善根;而地狱重罪不是因为不去讲,就会消失,哪里有这种道理!即使世间人都不说,也不去暗示提醒,「未证言证」、「未悟言悟」的人还是一样到地 三摩地

2018-07-22

3、常乐于音声歌舞赞叹。4、常乐高楼,不居在下(爱住在高楼处,不愿住低下楼)。5、为人作首含笑(常含笑着)不瞋,有行有德(生气的有道理,是有德性的),讲话是吐言柔美的,具善巧方便的,是出言诚恳的,让听的人都很相信欢喜,讲话不会伤人,有大智慧。6、常乐好衣严身之具(喜欢穿戴的很庄严)。7、此人有善,,乐欲出家。8、若得为师就会精进修持清净律行,学习佛道,不爱世间名 三摩地

2018-07-22

意识心是可以分别男女,这没有什么过失,就同于分别动物中的雌雄,公母,乃至老少,这并没有什么遮障于佛法,可是「不净说法」的人就要很辛苦地说些自己根本一辈子也达不到的事情,要分不出男女老少,可能要等到转一个非人类身躯,而且还要不太「聪明」才行;所以不想要了别男女,这是小乘法义吗?也不是,即使是小乘法还是要去思惟何种「色」是何种法,观其无常,可是要观其无 三摩地

2018-07-22

供养父母的方法除了供养财物和生活必需品之外,恭敬礼拜、赞叹尊重也是很重要的。《优婆塞戒经》卷3〈受戒品第14〉:言东方者即是父母,若人有能供养父母: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财宝,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是人则能供养东方。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第124─125页中解释:如果能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或者生病时以汤药供养父母,乃至有能力的人以财宝 三摩地

2018-07-22

因着学佛,这些问题应该会顺便解决的,心中存了这个念,便安宁下来,继续做该做的,想该想的……忽一日,受托捎东西给一位师姐,这位师姐年岁稍长且学佛日久,非常可贵的是她身边绝大部分亲戚都和她一起学佛,以前也曾匆匆请教过是如何做到的,只记得一句话:唯有付出!这次见面,师姐开心地说,先生终于决定和她一起学佛了!赞叹之余,连忙请教,因为懂得其中的可 三摩地

2018-07-22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第124─125页中解释:如果能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或者生病时以汤药供养父母,乃至有能力的人以财宝供养,并且要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才是如法的供养东方,具备了受戒的第一个条件。佛门中常常有这样的在家:克扣父母的供养而去外面布施,这是假名布施,后面佛会说到。真修布施的人,应当克扣自己的享受来布施,对父母 三摩地

2018-07-22

从于父母所生之身亦复如是,歌罗逻身名之为名(色),受、想、行、识说之为名,名色五阴刹那受身已经诸苦,我不赞叹,况复长时轮回诸有!譬如少粪,犹尚臭秽,何况于多!如是五阴歌罗逻身,谁当爱乐?(处胎经过)复次,阿难,如是之身,处在母胎,凡经三十八七日已,方乃出生。第一七日处母胎时,名歌罗逻,身相初现犹如生酪,七日之中,内热煎煮四大渐成。第二七日处母胎时, 三摩地

2018-07-22

末学除了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和菩萨摩诃萨,以及一心顶礼恩师平实导师之外,也随喜赞叹礼拜一切佛门四众,并赞叹曰: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菩萨戒子张善思合十顶礼2012年11月于正觉讲堂——摘录自张善思居士著《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自序 (原标题:如何让我们有更好的福报) 三摩地

2018-07-22

终于感动了国王,施给他们宝衣璎珞,让他们脱离贫穷免除了奴仆之身,并且赞叹他们:真解悟贫穷之苦,能以不坚之身易于坚身,不坚之财易于坚财,不坚之命易于坚命。——《杂宝藏经》卷4另外,《佛本行集经》〈大迦叶因缘品〉中,更记载:释迦牟尼佛大迦叶尊者,与金色女跋陀罗为夫妻,二人相约不行五欲之乐,不同室而眠。后来父母都亡故了,就散尽家财一同出家各自寻 三摩地

2018-07-22

你不知道啊,前几天他因为转发一篇啥文章,后来好像觉得不合适,删除后又在朋友圈公开表示忏悔,声泪涕下,他那些朋友也纷纷呼应赞叹啥的。我实在是看不下去,就把他从我朋友圈删了。你说说,他怎么就变成这样?在外谦和的那叫一个圣人,在家里就知道怼我。整天捧着看的那些书,我是不懂,但有一点我明白:学习这些东西后,有没有在人格层面有所改善,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呢?完 三摩地

2018-07-22

这里末学也赞叹佛陀跟导师的智慧,很明确的指出问题所在处。最后这里跟大家分享《佛果圜悟真觉禅师心要》里面提到一段话:大凡为善知识。当慈悲柔和善顺接物。以平等无诤自处。彼以恶来及以恶声名色加我。非理相干讪谤毁辱。但退步自照于己无歉。一切勿与较量。亦不动念嗔恨。只与直下坐断。如初不闻不见。久久魔孽自消。尔若与之较。则恶声相反岂有了期。又不表显自己力量。与 三摩地

2018-07-22

胜鬘!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但却大富大贵,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暴躁,有人说她不是,她就生气、怨恨、愤怒、憎恶,可是她却常以吃的、喝、用的,及一切财物、建地或房舍,以及香花水果等布施供养沙门、婆罗门;且又没有妒忌之心,看见别人得到财富、荣誉、尊重、敬仰、礼遇、崇拜,她能随喜赞叹。胜鬘!女人面目姣好,美丽动人,但很贫苦,身世卑贱是由于过去世性情 三摩地

2018-07-22

爱情本质上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世间自古多少人歌颂爱情,赞叹爱情,更希望爱情能使有情人终成眷属,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赚取多少人的热泪,如中国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罗蜜欧与朱丽叶,多得不胜枚举,但是佛教以什么观点来解释呢?以佛教的观点,爱情本质上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就‘愿力’来说,如一对夫妻感情本来很恩爱,更希望来生续 三摩地

2018-07-22

终于感动了国王,施给他们宝衣璎珞,让他们脱离贫穷免除了奴仆之身,并且赞叹他们:真解悟贫穷之苦,能以不坚之身易于坚身,不坚之财易于坚财,不坚之命易于坚命。(《杂宝藏经》卷4)另外,《佛本行集经》〈大迦叶因缘品〉中,更记载:释迦牟尼佛大迦叶尊者,与金色女跋陀罗为夫妻,二人相约不行五欲之乐,不同室而眠。后来父母都亡故了,就散尽家财一同出家各自寻访师父学道 三摩地

2018-07-22

比丘赞叹淫欲又彼比丘。知业果报。次复观察合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钵头摩。是合地狱。第十三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有人杀生偷盗邪行作集堕合地狱钵头摩处。杀生偷盗业及果报。如前所说。何者邪行。所谓沙门。自知沙门本在俗时。先共妇女曾行欲来。得欲滋味。虽为比丘。心犹忆念。夜卧梦中。见彼妇女。于淫欲味。不善观察。即共行欲。彼人觉已。心即味着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菩萨要结婚也是非常好的!如此摄受的众生多,佛土也会比较多!这样成佛的速度也会比较快!那菩萨要结婚的时候,如果遇到不好的眷属,那也会过得很苦!不好的眷属譬如说他会把菩萨的钱都拿走或骗走!或者他都不让菩萨来学正法,或者遮障菩萨护持正法!那这样都算是不好的眷属!所以菩萨要结婚时也要慎选对象!那最好发愿时就要想说要找好的对象!譬如葛格我以前单身的时候 三摩地

2018-07-22

大乘方便会》载,众尊王菩萨以地大心执女人手共一床坐,劝一位爱他的姑娘发菩提心,受到佛的赞叹,谓成就如是悲心,虽受五欲,不犯众罪。树提梵志对一女子起悲心,答应她的求爱,为作丈夫十二年后出家,因此得以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众苦。可见,婚姻家庭不但不是修行人的洪水猛兽,反而是学佛实践的好地方。否则,佛陀也不必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这么多夫妇之道,家庭和谐之理了。最 三摩地

2018-07-22

刚好前面有一口古井,一位女子正在那儿打水,阿难走到井边,这名女子抬起头看见这位出家人,眼前一亮,心中发出赞叹:"多么庄严的比丘啊!"一念之间,她心里生起强烈的爱念。这名女子名叫摩登伽女,属首陀罗种姓。依据印度的传统,首陀罗种姓的人为四种姓4中最下阶级贱民,以清扫街路为业,他们既无权诵经、祭祀,不能与四种姓中的其余三个种姓交往,甚至不可以直接将水、饭食 三摩地

2018-07-22

以前有一位很有名的大画家,备受大家的赞叹,他觉得受到如此的肯定,自己要更上层楼,就想创作一幅尊贵的佛陀画像。于是,他花很多年的时间,慎重寻找一位模特儿,最后才找到一位长得轮廓分明,看来非常庄严的年轻人,画家觉得这就是他想表达的圣人形象。于是他重金聘请这位年轻人当模特儿,当这幅画完成、展出时,的确很震撼艺术界,大家都很赞叹,画家的名气更是轰动一时。过 三摩地

2018-07-22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赞叹说,有一个宗教叫一贯道,他们主张素食,一开始的修行就是素食,这是值得我们赞叹的,因为这跟佛教的不杀生戒,事实上它是吻合的。那这个不杀生戒跟这个杀人也是有关系,而且是更重的戒。所以佛教里面的不杀生戒,所强调的就是不能杀人,所以佛教是反对战争的。可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五教里面,这个耶教跟回教他们常常因为宗教信仰的问题,他们彼此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