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自古以来一般初机的学佛大众,在进入佛门研读世尊初转法轮《阿含经》这个系列的经典,常常由于缺少善知识的注解,因此对于《阿含经》中的真实义多所误会--误解了;以为说《阿含经》讲的就只是要五蕴寂灭、六识寂灭,以为那就是成就了一切都没有的断灭空。所以自古以来,如果没有真实证得解脱果证的善知识来为我们教授,学人非常容易就落入了断灭的见解,这样子一来就会成为佛所 | admin 2020-02-18 |
![]() |
大家都知道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其中法尘是依附在前五尘上面所显示出来的,这也是一般众生所能理解的道理;而上述六尘进入识阴六识心中这个现象就称为六入。虽然一般众生能够知道六尘是哪六个,但是通常会误认为自己的识阴祂是直接摄取外面的六尘境界,而且觉得非常有真实感,所以很少有人会去怀疑这些事情。因此如果不是有佛菩萨的开示,大家都很难去发现这六尘 | admin 2020-02-18 |
![]() |
如果离开了真心,尚且没有诸法可言,更何况有诸法的生住异灭?因为这样的缘故,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色等五阴、眼等六根、色等六尘、眼等六识、无明等十二因缘、苦等四圣谛可言;既然这些法都不存在,当然也就没有世间法所谓的智慧、有所得可言了。佛已经很清楚开示:一切有情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六根、六尘、六识,更没有十二因缘、四圣谛、有智慧、有所得可言;也就是 | admin 2020-02-18 |
![]() |
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第六识可以修行之后变成跟第八识一样的清净心,那八识心王就变成七识心了,七识当然不是佛教。第六识修得再好,都不打妄想了,依然是第六识,不会变成第八识,这个道理不懂就会盲修瞎练。------《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第018集出离观与安隐观(四)>正明老师 | admin 2020-02-18 |
![]() |
关键就在这里,当灭尽十二有支之后,已经无我、无人、无一切法了,那是不是断灭空?六识论的人灭尽十二有支之后,一定是断灭空,因为十八界都灭尽了,当然全部断灭,一无所有;然而佛法不是这样说的,不是死了之后一切法空的断灭空,因为还有一个恒而不会变异的法,这个永恒而不变异的法就是真实法如来藏。所以,讲缘起性空一定不可以离开如来藏而说,没有这个真实法,当你灭尽 | admin 2020-02-18 |
![]() |
为什么其他宗教都说六识论,唯有佛教跟人家不同而说八识?因为这是佛来人间告诉我们的,佛才知道一切众生都有八个识,不是六个识而已;所以,六识论不是佛教,八识论才是佛教,这是千古定义,不可怀疑。怀疑佛教的八识论,您就找不到佛教在哪里了。为什么六识论的人不相信八识论?因为他不知道第七识在哪里?八识之中,第八识最不可思议,甚深极甚深,第七识就极难了知了,何况 | admin 2020-02-18 |
![]() |
这是学佛人第一件大事,若误认六识为常住不坏我,或偶参得些相似光影便罢了,自以为从此天下太平,无事去也,却仍旧不离无明;不知意识觉知心是每夜断灭的,就算是梦中也无法作主;何况眠熟无梦,意识已经灭失而不在了!因此,第六意识是无常生灭法,永劫不离病等诸苦与生死。(注6)------正觉电子报<第131期不以佛法当人情----大慧宗杲禅师的风骨(上)>张正玄老师—&mdas | admin 2020-02-18 |
![]() |
他就是第六识的意识心。意识心随时对外境作深细的了别分析,而且醒着的时候跳来跳去,一刻都不会静下来,真的就像猴子一样;至于沙悟净呢?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顾好行李;因此在沿途中,他都死抱着这些行李,深怕会把它们弄丢了。沙悟净这个角色,就好像第七识的意根末那识,随时贪爱执着我自己,以及我所拥有的东西,每一刹那都死抱着,一刻都不肯放掉;那龙马又是什么角色呢?龙 | admin 2020-02-18 |
![]() |
那什么是真实的佛法,佛法可以皮、肉、筋、骨、髓为喻(后三者才是真实佛法):一者:如不皈依三宝而言修学佛法之外道者,空有佛法名相;或不修三乘菩提,专修人天善法之人间菩萨;或不信受大乘佛法之声闻、缘觉行者或藏密六识论,应成中观之行者,此等皆名佛法之表皮。二者:信受大乘,认可如来藏法(真心、本际、真如、实相、空性、有分识、穷生死蕴),且已皈依三宝,受持律 | admin 2020-02-18 |
![]() |
对我们来说,所有一切的法都是由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乃至意识所感知而形成的,所以法也就是我们六识所成的境界。而六个识都各有其根、尘、识三者和合的运作,所以总共就是十八界,因此法又叫十八界。我们透过五根----扶尘根,去摄取外面的相分,然后呢成像在我们大脑的胜义根,这个是内相分;也就是说,其实我们一直都住在自己内相分的境界当中,从来没有看到过外相分。内相分就叫作内 | admin 2020-02-18 |
![]() |
广修善事,但是却也在否定正法或弘扬六识论邪法,将来捨报后都会成为魔子魔孙,特别是西藏密宗那些人将来都是天魔的徒子徒孙。天魔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势力?正是因为他往世做了很多的善事,可是他却想要破坏正法。他做的善事很多,帮助很多众生,所以他的福德很大,才能当上欲界天的天魔。天魔会当上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凌驾于其他五天天主之上,都是因为福德极广大,他就是以前在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二乘它是可以透过观察,无论是能取的六识心,跟所取的六尘,都没有真实不坏的法相,也能够了解能取需要依所取才能存在;也就是说,有六根触六尘才会有六识心现起,六尘相也需要有显境名言,这个六识心才能够显现在有情的心中,因此能取跟所取是互相依待的。而菩萨更能够进一步观察,能取跟所取都是自心如来藏所生,因此当然能取跟所取都是虚幻生灭的,所以这里是从没有固定 | admin 2020-02-18 |
![]() |
我们先来说,有人说,这个六界的地水火风空识,这个“识”就是六识,有人就提出这样的主张。我们来看看,这样的主张到底合不合理。我们从《杂阿含经》卷八来说:“缘眼、色,眼识生。……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杂阿含经》卷八)也就是说,你的前六识都是因为由六根去接触六尘而才出生。从这样的一个生起的次第,我们再回 | admin 2020-02-18 |
![]() |
转依如来藏以后,要怎么做?因为转依如来藏以后,让如来藏不断的生起你的六识心来运作,你这时候才可以说,你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前面这个道理已经讲了,因为六识是如来藏的一部分,这样你才可以说,“因为如来藏无所住,所以我的觉知心虽然能够分别六尘,但是因为如来藏无所住,我是祂的一部分”,所以你就无所住了。虽然佛也知道须菩提,也能分别这个人叫须菩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说第六识、第七识成就的下品妙观察智以及下品平等性智,是在真见道七住位时就成就了一分,这样一阶一阶从十住、十行、十回向,来到初地入地心的时候,就成就了中品(的一分),下品的妙观察智就圆满具足而进入到中品的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也是如此。这样一分一分进入到八地的时候,中品的妙观察智就具足圆满而开始了上品的妙观察智(一分);上品的妙观察智达到佛地 | admin 2020-02-18 |
![]() |
迥异于十二因缘所说的:无明缘行、行缘识的这个识,十二因缘里面所说的识,是在指我们众生的六识;那是因为有如来藏,储存了过去世所造作的无明,所留下的身口意行的业种,以及六识的业种,所以才会有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十二因缘法的这样子的观行;所以十二因缘法的观行,必须要依止着十因缘法:识缘名色这样子的如来藏的教示,才能够确立十二因缘法。这一部分,如果 | admin 2020-02-18 |
![]() |
如果入了无余涅槃,那么十八界法都灭尽了,所以无人、无我,更无我所;意根断了,五根断了,六尘断了,六识也断了,那么这个时候余苦灭尽,就叫作无余涅槃。二乘涅槃为什么说是修来的呢?而二乘涅槃又为什么能够被大乘法支持,而可以变成不是修来的呢?那是因为二乘涅槃是要断烦恼,所要断的烦恼就是断我见和断我执。也就是说,要断除掉误认五阴为真实我、为常住法的这个错误的 | admin 2020-02-18 |
因此,有情众生的前提条件,就是他一定是有一个第八识存在,也就是般若诸经中所说的真如心,能记存此世及过去无量世种种大小的事情,并且能够出生第七识末那识,进而再出生第六识意识,然后依著今生五色根的运作,而有了今生的记忆及好恶的感情反应;也就是必须有一个第八识如来藏,住在五阴或四阴身当中,因此而出现了意识等心的行为,才能够说是有情;假使没有如来藏,就不是 | admin 2020-02-06 |
|
![]() |
所以说八识论才是佛法,释印顺所说的六识论不是佛法,既不是佛法当然就不知道生命的由来了。注5《大正藏》册24,《菩萨优婆塞戒经》卷7,〈业品第24之余〉,页1072,下2-21。注6《万续藏》册55,《金刚三昧经通宗记》〈悬谈〉,页453,下6-8。注7《大正藏》册49,页53,中9-12。注8《大正藏》册1,《长阿含经》卷6,〈第二分初小缘经第1〉,页37,中27-下14。注9《大正藏》册2 | admin 2020-02-04 |
![]() |
)这一段《楞严经》中说的外道五种现见涅槃的过失,于拙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五辑有详细说明,谨转载如下,供养佛门四众学人:【讲记:『而且住在金刚三昧中的诸善男子,已经证知金刚心而凝聚澄明正住其心,十类天魔已不能在他身上找到扰乱他的方便,他已穷究众生出生于三界中的各个不同种类的本元;当他观察那些不同种类众生幽隐清净而经常不断扰动的本元就是行阴,于是对无量 | admin 2019-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