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归依僧则所说必定是真实法,如果所说只有六识论而否定八识论,那就没有真实法而不是僧宝了。佛教会失传就是没有僧宝,佛教会从八识论变成六识论,那就是缺少僧宝来护持正法,所以僧宝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僧,不是只有出家僧,还有在家僧,这部分也被遗忘了;一般人都以为出家才是僧,不知道在家的明心菩萨也是僧,而且是真正出三界的真实僧宝。 ------《三乘菩提之 | admin 2020-02-19 |
![]() |
必须有第八识所变现之色界天身,而后八七六识及眼识耳识身识共于等持位中现行运为,方有色界天人之法会及一切身口意行。若无眼耳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六识,则不能具足色界天一切境界。三如:欲界天及人间有情,以人间为例,必须有阿赖耶及意根末那入胎,执持受精卵(此即十二因缘所说之识缘名色:识谓阿赖耶,名谓意根,色谓受精卵),藉母血供给之四大,渐渐变现五色根(含五胜义 | admin 2020-02-18 |
![]() |
另外在阿含诸经中,佛陀处处说众生是色、受、想、行、识五法蕴集而成的有情;五蕴都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其中识蕴是因为根、尘和合才出现的;识蕴是被生的法,有生之法必有灭,不说每天夜晚睡着时,识蕴六识全都不现前,等到这一期命终舍寿再受生时,这一世的识蕴六识也将不再现起了,所以这一世的识蕴六识并不是从前世来的,也不会再出现到下一世去;如此缘生无自性的法,正是 | admin 2020-02-18 |
![]() |
此类人属六识论者,将佛法局限在人间,将浅狭之人间佛教论点说为世尊示现人间此一大事因缘之目的,不相信天界乃至他方世界亦有佛法之存在和弘传。因为,假使佛法唯是人间佛教,则学佛人就不须以修证三乘菩提为目的,当然就不须求证三乘菩提之见道;以此缘故,三乘佛法就会趋向以修人天善之世间法为主,在实质上非但无法修除造作三恶道之烦恼,反而将佛教推往学术化、知识化的方 | admin 2020-02-18 |
![]() |
思者(行阴)谓六识了知六尘后,生起思心所—决定执取或舍离该尘境—当思心所继续存在不断,对六尘的取舍就有了决定性的作用,故名思阴;思阴又名行阴——决定的本身就是心行,而决定之后还会有其他心行的现起,这也都是心的行阴;乃至进一步产生了口行与身行,也都是行阴所摄。如是,由于色阴与识阴的和合运作,就有受、想、行阴的不断生起与运作。而色阴 | admin 2020-02-18 |
![]() |
为何说诸行无常呢?因为身口意诸行都要以五色根及识阴为缘才能生起及存在,而五色根及识阴六识心尚且是无常之法,依五色根及识阴六识而有的身口意行,又如何能是常住不灭的?即使像藏密喇嘛黄教始祖宗喀巴,在他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密宗道次第广论》等著作中,坚持主张说乐空双运淫乐境界中的喜乐觉受,以及领受乐觉的意识心都是俱生而常住的,但是一切有智慧的学人都可以 | admin 2020-02-18 |
![]() |
譬如有人妄认识阴六识的全部或局部为常住不坏心而不能弃舍,或误认识阴的见闻觉知性是常住不坏法而不能弃舍,这就是识盛阴,乃至受、想、行盛阴;这些都是我见未断之人,纵使他自称已经得解脱、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他的五阴其实仍然是五盛阴所摄,不是圣人无漏的五阴。经文中也很明确地开示了五阴炽盛的状况:由于没有认清五阴的内容,不能了知五阴的虚妄性,所以落在以五阴为我 | admin 2020-02-18 |
![]() |
我们虽然知道,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这个妄念就是第六识、第七识这两个识所起不如理作意的心行;所不断相应的,就是依于我们的色身、依于见闻觉知心、依于处处作主的心,所起的分别执著。或是受到邪知邪见等外道法,不正教授的影响而取相分别,这都是属于马鸣菩萨前面所曾开示的执相应染的范畴。例如:某教教徒在修止时所观想的像,都要供血、供肉、供酒;而会贪食血、肉 | admin 2020-02-18 |
![]() |
三界唯心的心是哪个心?万法唯识的识是哪个识?是以意识心为主的六识心吗?还是以第八识为主的八识心呢?《华严经》中有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华严经》卷1)。这是说有一个心,好像工笔精巧的师傅,祂能够画出一切五蕴世间、一切器世间。也就是这个心能够出生一切有情的五蕴世间、一切器世间。而五蕴悉从生,这个五蕴呢,都是由这个心所出 | admin 2020-02-18 |
![]() |
他们又一向只作佛学学术研究,又信藏密黄教的应成派中观六识论邪见,信受日本松元史朗等凡夫研究者的错误论断,否定如来常住不灭的阿含经正理,怎能理解阿含正义及入手修证之处呢?若有人在这种情况下,寄望他们对阿含道作出正确的弘扬来利益众生,就如同缘木求鱼一样地愚痴了,他们都是不可期待的!由四阿含中所说的如来常住正理,就可以确认阿含诸经中,有许多地方所说的识, | admin 2020-02-18 |
![]() |
八识,是佛法基本正知见,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识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识为如来藏(又名阿赖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经》卷28:「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入楞伽经》卷8:「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不少 | admin 2020-02-18 |
![]() |
八识可分成三类,谓:眼识丶耳识丶鼻识丶舌识丶身识丶意(即意识),又称前六识,借助浮尘根和胜义根各自了别色丶声丶香丶味丶触丶法尘;第七识意根,是无色根,是心,非有色根,即是二乘法中所说的意根丶意处丶意,亦是大乘法中所说之末那识心体、意根;第八识如来藏,是前七识的具有依,是世间万法的根本,记录众生的心行和业种,执持色身。众生意根末那识与如来藏如影相随, | admin 2020-02-18 |
![]() |
佛已经开示: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存在。既然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没有任何一法存在,当然是极寂静没有丛闹的境界;如果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有任何一法存在,不论是五阴或者十八界之任何一法存在,那是愦闹不寂静的境界,不符合佛在四阿含开示的涅槃寂静的道理。因为这样的缘故,声闻透过佛语开示,以及缘觉观察蕴处界之外真实有一个本际存在——也 | admin 2020-02-18 |
![]() |
这样的体性,对喇嘛教应成派中观六识论者一定不会相信。为什么?因为他们所认知的心一定有分别,不离意识所行境界,衪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不可能是从本以来不分别,从本以来就是清净的,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亦复如是没有不清净的。由于他们不相信经中开示真心清净,所以不承认真心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缘起性空、一切都是性空唯名,成为佛所说的断见外道;可是他们怕被别 | admin 2020-02-18 |
![]() |
又菩萨亲证真心后深入去观察,发现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祂离见闻觉知,不会六尘,所以无智亦无得,因此菩萨转依无智亦无得的真心,才是《心经》所说的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菩萨以真心无智亦无得的体性深入去修行,他会渐渐发现已经没有种种罣碍来阻碍菩萨的修行,所以菩萨心里不会有种种恐怖事情出现 | admin 2020-02-18 |
![]() |
前面有提过,心王有八:第八识阿赖耶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六识意识及前五识;有时合说为前六识,是指第六识及前五识。八识心王依体性之不同可分类为四种,略说如下:(一)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恒而不审;前七识及六尘万法皆从祂而生,无始以来心体常住,是不生不灭的常住心,祂离见闻觉知故不分别六尘万法,故六尘万法虽从祂而生,祂却对它们从不思量亦不作主,这就是开悟明心 | admin 2020-02-18 |
![]() |
由于阿赖耶识变现的五色根加上意根,然后有了前六识出现;有了前六识出现以后,接下来五遍行的心所有法,以及欲、胜解、念、定、慧的五别境心所有法,善十一和二十六个烦恼法、四个不定法,这五十一个心所法统统就会跟着陆续出现,因为这些就是这八个识的体性。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是由这八个识和合运作才能变现出来的,依附于阿赖耶识心体的现行识,以及阿赖耶识所执藏的意根种 | admin 2020-02-18 |
![]() |
那不动无为又是什么呢?不动无为是在讲禅定中第四禅的境界;在第四禅的境界中,第七识的意根不动,第六识的意识觉知心也完全不动,所以叫作不动无为。无为法统统是依什么而建立的呢?是依附于真心如来藏的涅槃性而建立的。关于涅槃的种类有四个,除了前面所讲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外,还有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以及佛地的无住处涅槃这三个。解脱道修行人在七转识上面断尽了 | admin 2020-02-18 |
![]() |
同样的,你也可以问他:有没有在遍一切界里面相应?在六根界有没有相应?在六尘界里面有没有相应?在六识界里面有没有相应?如果没有,那就不是真正的开悟了,不是真正地亲证到真如。如果你有道种智以后,就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去勘验对方是不是真正的开悟。你不必自己去勘验,只要告诉他那些道理,让他自己去勘验自己有没有开悟,这样就不会伤了和气。可是另外的五别境心所有法: | admin 2020-02-18 |
![]() |
】(《大乘起信论》卷1)若离妄念这个意思是什么呢?也就是如果能够理性的信受一切众生果报,皆是由众生的自心如来藏所出生、所建立、所长养,众生一向都是住于其自心如来藏中,从未离开过,而如来藏真实如如,不对六尘见闻觉知,不在六尘中生起妄想、妄念,不觉知自我;六识心及意根末那识因为无明,才会对五蕴以及六尘境界生起妄想分别,对五蕴生起颠倒想,而误计为真实我与我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