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即以如是供养所种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广大供养。9.无染供养,这有六种:一、自手供养,即于施设供品,不怀轻慢心,令他代供,为虔诚恭敬,唯自手供养。二、殷重供养,即令他供养时,自己不住于放逸懈怠,而住于恭敬供养心。三、不散漫心供养,即于供品,不轻弃掷,而善陈设。四、无杂染心供养,即施设供品,不染贪等烦恼而为供养。五、不于信佛国王大臣诸贵胜前,为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即以如是供养所种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广大供养。9.无染供养,这有六种:一、自手供养,即于施设供品,不怀轻慢心,令他代供,为虔诚恭敬,唯自手供养。二、殷重供养,即令他供养时,自己不住于放逸懈怠,而住于恭敬供养心。三、不散漫心供养,即于供品,不轻弃掷,而善陈设。四、无杂染心供养,即施设供品,不染贪等烦恼而为供养。五、不于信佛国王大臣诸贵胜前,为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4、不捨利他,有大悲故;如来以大悲心昼夜六返观察世间众生的善根增减,于利乐有情事业,无时暂捨。5、善能了解作与不作,能达实义故;如来已通达善恶业决定招感爱非爱果的真实义理,故于应作不应作的善恶业和作而有受,不作无受,皆善了知,以此教化众生断恶修善,进趣解脱。如是五相非诸天所有,故如来是真皈依处。(二)由自性故,诸天非所皈依。由诸天神等烦恼随逐,具诸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马鸣菩萨说,佛弟子修证佛菩提的正因,大略来说有四种方便行: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第三,生长善根方便;第四,大愿平等方便。这是佛弟子在佛法修证上,直接切入的正因,如果不修这四种方便行,佛菩提道就很难有证悟的因缘。前面两集已经解说: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今天要继续探讨“第三,生长善根方便”。《大乘起信论》卷2,马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自己的身、财、受用,一切的善根所有,都要为根本上师而行布施。身的方面,以虔待承奉等仆行来达成上师的行愿。也就是说凡是根本上师所想的、所愿的,皆尽力来虔待承奉不得违背。行的方面,根本上师心中所思之事,只要一说出口,吾等便思之令成。”弟子当知,凡是可以令根本上师心生喜悦的皆要尽力去服侍,凡根本上师的教敕皆要去实践。如帝诺巴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是否念佛求佛,佛菩萨才会保佑众生吗?《大智度论》上有记载,世尊成佛后一直在关切每一个众生的善根是否成熟,没有成熟的巧设方便予以成熟;善根是否增长,没有增长的,巧设方便予以加持成长;一心一意在呵护每一个众生,默默的给予关心和加持,无论你是否有求佛菩萨,无论你是否有信仰佛教,无论你是否有给佛菩萨上供,这一切都不是佛菩萨是否护佑你的条件,佛菩萨是无条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然,持名念佛亦可能到达这种层次,但必须具备正确而具足的禅定知见和工夫始得,除了极少数有善根福德因缘的人,一般人几乎可说是可望而不可及。无相念佛的工夫,至此即将成就,应当珍惜,不可放逸自心,回到持名念佛的方法。行者在日常生活中无相念佛,虽然常常会忘失此念,犹如一般持名念佛者一样。但是对于学佛十余年而仍不得力者,当他练习到这一阶段时,心中已知因缘之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余报便会尽不可说的久远时节而难以脱离,因为种子流注而要反过来历经种种受人诳骗,因为自己于说法中之所误导之一切众生非止仅于其当生,若是其著作一直流传于世,本身透过其在生之时所创立的基金会财力的供输,不断印刷结缘,因为未来际此人即使殁后百年已无著作权之限制,又不断有结缘书、网络之结缘电子书,一直告诉众生错误的观念,则此有情则加重其过失,不因为其当生之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世间有情毁辱圣教,事常等闲,无可更道;然诸出家众剃染求道,舍诸家亲,孑然行止,孜孜勤苦,誓志宏扬圣教,宁可万年孤灯,要受如来圣典,亲蒙旨意,不敢大言以为世间法;若不得旨趣,心地不明,宁默终生,紧护身口,尚且不自为标榜,何有立诸异说以邀世名!如是僧宝,人天礼赞,虽不得悟明宗旨,深可景仰;袈裟被身,道统是临,真未来佛!岂可以其今生道业而轻之哉!如幼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余报便会尽不可说的久远时节而难以脱离,因为种子流注而要反过来历经种种受人诳骗,因为自己于说法中之所误导之一切众生非止仅于其当生,若是其著作一直流传于世,本身透过其在生之时所创立的基金会财力的供输,不断印刷结缘,因为未来际此人即使殁后百年已无著作权之限制,又不断有结缘书、网络之结缘电子书,一直告诉众生错误的观念,则此有情则加重其过失,不因为其当生之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皆从出世无漏善根之所生故。不可思议超过世智。纯熟有情为现兹相。演无尽法广利无边。慈氏当知此即如来报身圆满。言化身者为彼有情随所应化故。现无量阿僧企耶诸化佛身。其所化身或于地狱以现其身。度彼有情令离众苦。导以正法令发胜心。便生人天受胜快乐。于佛法中深生信乐。得佛法分获圣道果。或生鬼趣化彼有情。令离饥渴种种逼迫。化以正法使发胜心。便生人天受诸快乐。深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即以如是所种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如是七种。说名菩萨广大供养。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自手供养不怀轻慢。令他供养。不住放逸懈惰不敬而为供养。不轻弃掷。不散慢心。无杂染心而为供养。不于信佛国王大臣诸贵胜前。为财敬故诈设种种虚事供养。不雌黄涂不酥灌洗。不以种种局崛罗香遏迦花等余不净物。而为供养。如是六种。说名菩萨无染供养。又诸菩萨如是财敬广大无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惠施善根功德。令得一天下一繖盖王。即於此生得供养诸佛。如偈所说。牟尼知彼心及彼意所愿受果增善根及福田力故即以大悲心受其奉施沙时。闍耶以此善根。当得为王。王阎浮提。乃至得成无上正觉。故世尊发微笑。尔时。阿难见世尊发微笑。即便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诸佛世尊阿罗訶三藐三佛陀。非无因缘而能发微笑。今佛世尊以何因缘而发微笑。如偈所说。世尊离调笑无上世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语者若说勤行一切善根。义者安住精进无有终始。语者若说诸禅解脱三昧三摩跋提。义者知灭尽定。语者悉能闻持一切文字智能根本。义者知是慧义不可宣说。语者说三十七助道之法。义者正知修行诸助道法能证于果。语者说苦集道谛。义者证于灭谛。语者说无明根本乃至生缘老死。义者知无明灭乃至老死灭。语者说助定慧法。义者明解脱智。语者说贪恚痴。义者解不善根即是解脱。语者脱障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惠施善根功德。令得一天下一繖盖王。即於此生得供养诸佛。如偈所说。牟尼知彼心及彼意所愿受果增善根及福田力故即以大悲心受其奉施沙时。闍耶以此善根。当得为王。王阎浮提。乃至得成无上正觉。故世尊发微笑。尔时。阿难见世尊发微笑。即便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诸佛世尊阿罗訶三藐三佛陀。非无因缘而能发微笑。今佛世尊以何因缘而发微笑。如偈所说。世尊离调笑无上世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在佛世的时候,有一天,有一位老人来请求出家,可是当时佛陀不在精舍,在精舍里的阿罗汉们一看,这个老人在八万大劫之内,都没种过一点善根,一点好事都没有做过,于是这些大阿罗汉们就说:因为你从来没有种过善根,所以没有因缘出家,你还是走吧!这个老人听了,就哭着走了。但是在回去的路上,刚好遇到了佛陀,佛陀就问他说:你为什么哭呢?他就说:我想去跟佛陀出家,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在佛世的时候,有一天,有一位老人来请求出家,可是当时佛陀不在精舍,在精舍里的阿罗汉们一看,这个老人在八万大劫之内,都没种过一点善根,一点好事都没有做过,于是这些大阿罗汉们就说:因为你从来没有种过善根,所以没有因缘出家,你还是走吧!这个老人听了,就哭着走了。但是在回去的路上,刚好遇到了佛陀,佛陀就问他说:你为什么哭呢?他就说:我想去跟佛陀出家,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如果子孙所作的这一世,他过去有极大的善根,这一世所作的都是善业的话,它自然而然会引动过去所造的这个福业,会跟祖先留下来的这个恶业,它是会互相远离的。所以,他会跟他自己过去世所造的这个福业是会相应的。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其实劝善是可以,但是并不符合真正的因果道理。....我们从佛法的角度来看的话,其实命是正报运是依报。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智者善根深固难动,是故能令重业为轻;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轻业而作重报。以是义故,一切诸业不名决定。“这意思是说,一切的圣人之所以修道,就是为了可以破坏定业,转变定业成为轻报,并且把不定业转为无报、不受报。如果说所造的一切业,所得的果报都是决定性,而完全不可转变的话,那么修习圣道就没有意义了。佛陀接著又说:有智慧的人,因为他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这个商人听闻之后,也算是他有善根,于是干脆就把这只老牛布施给它过去的哥哥。【贾人闻之便以施与,即将牛去,还至寺中。使念三宝;饭食随时,其命终尽,得生忉利。】(~《杂譬喻经》)这一只牛被带回去了,有点类似以前在的丛林,在寺庙里面所谓的放生牛,放生鸡,放生鸭—就是人家布施了以后—这个耕牛犁田一辈子,那这个主人不忍心,老了拖不动了,要把它宰杀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