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可见诸佛菩萨确实是有神力来帮助众生免除恶业的,只是诸佛要藉由一些机缘,才能让众生体会到三宝的尊贵、去恶修善的重要,因而发起修学佛法的善根,这样才能达到救度的意义。所以诸佛菩萨主要是要将众生引导到安隐之处,而教导众生懂得因果的道理之后,自己能够发心用功修学;听闻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对佛法有一些正确的认识,知道应该要好好用功,去除修学的障碍。也就是说,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佛世,有一个人来到僧团,表示想要出家;舍利弗知道这个人意图以后,运起了神通,观察此人八万大劫以来未种丝毫善根,所以跟这个人说:你过去八万大劫未种任何善根,今世不可能有所实证。所以舍利弗不度他入僧团出家。这个人不得已只好回家,一边哭一边走。就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佛,佛问清楚原由之后,佛陀佛也运起了神通,观察这个人超过八万大劫以前的因缘,发现他有得道的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2500多年前佛陀住世的年代,大多数的众生都是善根深厚的,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很适合修学禅定,所以在当时,有许多人证得四禅八定,发起宿命通、天眼通等等通力的人也非常多。所谓宿命通,就是能够知道自己以及他人过去生一世、两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的宿命,在当时所造作的善恶业;如果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的话,甚至能够知道八万大劫以前的事;而八地以上诸大菩萨以及佛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十者回诸善根。十九、生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原因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色天报。所谓修行有漏十善。与定相应。复有四业。能令众生得无色天报。一者过一切色想灭有对想等。入于空处定。二者过一切空处定。入识处定。三者过一切识处定。入无所有处定。四者过无所有处定。入非想非非想定。以是四业。得无色天报。二十、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此世空有财富而毫无作为,真是缺乏善根之人,最后只剩下诸业如影随形。悭贪之人除了多求无厌,并且在得到之后,也不愿意把它舍出去;因此,在《成唯识论》卷6里面开示“悭”说:“耽著财法,不能慧舍,秘吝为性。”悭心坚固之人,对于已得之财物或种种法,都把它秘藏起来极为吝惜;即使有贫苦无依之人来请求,也不愿意把它拿出来与人分享或帮助别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多作善根行于憍慢。彼以慢故而作诸业。修行积习憍慢业已。彼业力故生阿修罗中。与诸修罗久居住故。行阿修罗业。从修罗终已。由有习气修罗行法。是人得人身已。闻如是法。见己身行。当须自知。我本必从修罗中终来生人间。是人为舍修罗行故。应求知识。彼善知识为除彼人憍慢业故。为说圣住处。以是法故。令彼得除憍慢之业。或为彼人说空法门。以是空法。令其彼人慢业得除。亦除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恶人会获福报呢?这是由于他过去生中培植的善根深厚,现在因缘又成熟,因此享福报,如果他今生不作恶事,福报就更好。至于他今生所做的恶因,也不会自行消失,将来因缘会遇时,必然会受应得的恶报。如像富贵人家的子弟,吃喝嫖赌,任意挥霍;可是他并没受饥寒,这是因为家底很厚的缘故。不过如果照这样乱花下去,纵有百万财产,终有一天会倾家荡产的。至于善人遭受恶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是为了要以各种的摄受方便,逐渐安置众生于佛法当中,乃至令其善根逐渐成熟,最后能够得到究竟解脱,所以会有这许多的不同。或许有人会怀疑:佛菩萨为什么要用逆境来度人呢?其实这是因为,众生处在顺境的时候总是容易放纵自己在声色五欲之中,想要他们修学佛道是很困难的,这种人往往要遭遇到逆境,才能对往昔的行为产生忏悔之心,而生起进修佛道的心愿。所以,我们要瞭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日积月累,身、口、意念逐渐趋于纯善,这就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善根福德因缘资粮。6、常持佛号修行的目的是成佛。在每天的生活中,耳听佛,口念佛,心中想佛、忆佛,能得早日蒙西方三圣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乃至成佛。7、修学修学之功德极为殊胜,修行人真发菩提心,必蒙龙天护佑,必得世尊护念,以此功德回向成佛才是究竟回向,因为此功德是真功德故。四、【结语】首先我们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是主张无善恶果报、拨无一切因果的人,经中就会说他是: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往诸恶趣。(《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7)常常有人质疑:世间常看到有造恶乃至作奸犯科的人,可是却不见他们受有报应,善恶因果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佛法中说:因缘果报大多在舍报后业报才会现前,纵使今生作奸犯科,现世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是为了要以各种的摄受方便,逐渐安置众生于佛法当中,乃至令其善根逐渐成熟,最后能够得到究竟解脱,所以会有这许多的不同。或许有人会怀疑:佛菩萨为什么要用逆境来度人呢?其实这是因为,众生处在顺境的时候总是容易放纵自己在声色五欲之中,想要他们修学佛道是很困难的,这种人往往要遭遇到逆境,才能对往昔的行为产生忏悔之心,而生起进修佛道的心愿。所以,我们要了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般而言,众生从初发心学佛,必须历经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信心;在十信位中必须经由闻熏,而发起信、进、念、定、慧等五种善根,在五根发起之后,再依这五根为基础,继续进修后面五信位的功德。如果没有修习这十信位功德的人,就是还没有发起菩萨种性的人。譬如二乘无学圣者们回入大乘别教以后,仍然要具足这十信位的功德,将来才能悟入诸佛的所知与所见;这是因为二乘无学法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众生心性很柔和都能够接受,这样善根成熟的众生,接著佛陀才会为对方说苦集灭道等四圣谛之法,让对方断我见成为初果的法眼净。接著佛陀再为对方作三归依和受持五戒,因此我们也要这样度众生。所以接著我们先来讲布施之论。-----正觉电子报第98期《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3)第一章第四节诸佛度众的次第: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张善思居士 (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今天各位佛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若我们怀揣着我见,以我见为主导的思想在积累福德,那又如何让这份福德成为我们求道的增上缘呢?道是什么?我们在自我的指引下又去向何方?譬如在做护持工作时,想着我又积累多少功德,我又出了多少钱,我今天又帮助几个人,我这个月把书又送给多少人,这些人都因我而接触,他们都是我度化的,我希望自己的团体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我做了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能行布施,则如大正藏中古逸部的《天请问经疏》卷一所言:1、财施,由无贪善根成;2、无畏施,由无瞋善根成;3、法施,由无痴善根成。行布施能除贪瞋痴,此意三恶业渐趋淡薄,修行障碍较浅,复以精进修行资粮具足,则见道之日不远矣!〖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财施名下,法施名上。云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瑜伽师地论》卷40〈10戒品〉9、故瞋(自嗔、教嗔)「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菩萨犯嗔乃大忌!【若诸菩萨长养如是种类忿缠,是因缘不唯发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证得初禅就可以生初禅天,若是初禅善根发时遍身具足,并且后来次第具足八项乐触,往生后可以当初禅天的天主:大梵天。如是,把禅定境界从初禅向上说到非非想定去,这叫作乐说“定报”。万一不小心,自己心放逸散乱,就赶快生起恐怖惭愧悔恨的心,因为你所得的禅定果报可能已经失掉了。这些定的果报都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如果你们有人曾经初禅遍身善根发,你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戒及摄根戒,但是这五种戒并不是每人都具足的;所以有人得到一戒,叫作波罗提木叉戒。波罗提木叉叫作别别解脱,有时简称为别解脱戒。从声闻佛法来讲,正统的解脱戒是声闻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能行布施,则如大正藏中古逸部的《天请问经疏》卷一所言:一、财施,由无贪善根成;二、无畏施,由无瞋善根成;三、法施,由无痴善根成。行布施能除贪瞋痴,此意三恶业渐趋淡薄,修行障碍较浅,复以精进修行资粮具足,则见道之日不远矣!〖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财施名下,法施名上。云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能行布施,则如大正藏中古逸部的《天请问经疏》卷一所言:一、财施,由无贪善根成;二、无畏施,由无瞋善根成;三、法施,由无痴善根成。行布施能除贪瞋痴,此意三恶业渐趋淡薄,修行障碍较浅,复以精进修行资粮具足,则见道之日不远矣!二、布施之内涵──以布施心情记事〈就像是今天的我一样〉为例以上略述布施之定义及其所引发之功德,而如何才能使布施之行得以圆满成就?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