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如果我们私下为人看病,成了密医而被起诉、被法官判刑,那也只能接受,因为现代法律的规定,就是这样子啊!但是现代的主流医学是以治病为主,却不太注重预防医学,不太了解养生之道;很多人都是因为不懂得饮食作、调身、调心的道理,所以才生病的。我们还是可以在不违反医药法规的情形下,来为他人指点如何调养色身,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另外佛陀也提到,可以用种种的咒术来为 三摩地

2018-07-23

世尊又开示说:【旷路作井,种果树林,修治泉潢;无树木处为畜竪柱,负担处为作基埵。】(《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如果是很空旷、很长远的路途,我们应该考量在半路上挖井,并且准备绳索还有水桶,以方便用来取水;另外还要在井边多种一些果树,让行路疲累的人,可以在树荫下得到充分的休,万一肚子饿了,还有些果子可以食用;并且应该要设置小水池,以方便大众取 三摩地

2018-07-23

这就像是去银行存款,今天早上存了,不能下午马上就要领利啊!得要存款到期了,才能领到利的。他看见别人布施以后受诸衰恼,而不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所以就担心自己是不是会因为布施而遭受了恶报?因此就对自己曾经作过的布施,产生了后悔心,误认为布施不一定会有善报因果,甚至认为是布施才得到了恶果。所以从世尊所举示出的这六种情形,我们就知道,布施以后要能够欢喜 三摩地

2018-07-23

这就好像说,在银行存款,是没有办法在土地银行领取利的道理是相类似的。所以因为菩萨就是有了这样初步的智慧之后,他慢慢的可以从佛的开示中进一步明白自己继续往佛菩提道上迈进的过程中,所欠缺的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方式去它?当然就会在佛菩提道的智慧与福德的增进上更加地快速,都是因为遵从世尊的开示中,而得到了广大的利益缘故。所以依照世尊的开示而继续去作的话,不 三摩地

2018-07-23

这就好像说,在银行存款,是没有办法在土地银行领取利的道理是相类似的。所以因为菩萨就是有了这样初步的智慧之后,他慢慢的可以从佛的开示中进一步明白自己继续往佛菩提道上迈进的过程中,所欠缺的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方式去它?当然就会在佛菩提道的智慧与福德的增进上更加地快速,都是因为遵从世尊的开示中,而得到了广大的利益缘故。所以依照世尊的开示而继续去作的话,不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如何让世间财能够随着果报而生生不呢?佛陀这样教导菩萨:【善男子!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随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复当深观贫穷之苦,豪贵快乐,是故系心常乐行施。】《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说:有智慧的人常常这样来思惟着,世间的财物都是无常、都会毁坏的,只是属于这一世五蕴身的受用而已;要让这一世的财物,能够随着我的五蕴身这一世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有自心如来,所以才能成就三世因果,才能成就一切法;可是自心如来本身,祂是不观察自我,不观察自我存在的,在这种真如无我的情况之下,却仍然在这个三界中,一世一世地出生有情的五蕴身心,而去成就一切有情的果报,还是让法生生不地运行;可是自心如来是永远不求自我要得到什么,永远不观察自我需要或不需要什么的。对于菩萨接受佛陀的教导以后,因为实证而对于佛陀的 三摩地

2018-07-23

有一天,他看到他去帮佣的那一户人家长者,到寺院去供养三宝的时候,他心里面不禁有了一些感触;后来回到家以后休,他就开始感叹!这时候情绪一上来,就不禁落下泪来,刚好他太太的手就放在那里,一滴泪水就滴到了这手臂上,因此就把他太太惊醒了,结果太太就问他说:到底夫君你是发生什么事情呢?为什么你这么难过呢?怎么好端端地就哭了起来呢?结果他就说:因为今天我看到 三摩地

2018-07-23

有一位年老可怜的老妇人,她是这位大长者家中的奴婢,日夜都奔忙被这长者使唤,没有一刻休的时间,如果一有做错什么小事就要被鞭打,非常的可怜瘦弱、她是衣不蔽体,而且也都没有吃饱来应付她消耗的体力,这样年老困悴,想死也死不得。有一次她拿著瓶子要到河边装水,想著自己年老困顿,生不如死,于是痛哭了起来。这时佛陀的十大弟子,论议第一的大迦旃延尊者刚好来到了这个 三摩地

2018-07-23

童子前世的母亲听闻这个消后,也好奇地前去富豪家中尝试。她一看到这个婴儿就很爱他,一抱著婴儿,婴儿马上就开口要食。首富长者非常的高兴,就重金雇用儿子的前母,使得他来养护自己的儿子。首富长者于是与大夫人协议说:我们的这个儿子不论谁抱他都不肯饮食,只有这位妇人抱他才欢喜肯饮食。我现在想要迎娶她进来当小夫人,让她养育我们的孩子,不知是否可以呢?大夫人听了 三摩地

2018-07-23

这就像是去银行存款,今天早上存了,不能下午马上就要领利啊!得要存款到期了,才能领到利的。他看见别人布施以后受诸衰恼,而不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所以就担心自己是不是会因为布施而遭受了恶报?因此就对自己曾经作过的布施,产生了后悔心,误认为布施不一定会有善报因果,甚至认为是布施才得到了恶果。所以从世尊所举示出的这六种情形,我们就知道,布施以后要能够欢喜 三摩地

2018-07-23

这就像是去银行存款,今天早上存了,不能下午马上就要领利啊!得要存款到期了,才能领到利的。他看见别人布施以后受诸衰恼,而不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所以就担心自己是不是会因为布施而遭受了恶报?因此就对自己曾经作过的布施,产生了后悔心,误认为布施不一定会有善报因果,甚至认为是布施才得到了恶果。所以从世尊所举示出的这六种情形,我们就知道,布施以后要能够欢喜 三摩地

2018-07-23

时诸比丘见是事已,白佛言:世尊!今此须菩提比丘,宿造何业,虽得为人,常怀瞋恚未曾休?值佛世尊,出家得道?」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善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此贤劫中,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迦叶。于彼法中有一比丘,常行劝化,一万岁中,将诸比丘处处供养。于后时间,僧有少缘,竟不随从,便出恶骂:『汝等佷戾,状似毒龙。』作是语已,寻即出去。以是业缘,五百世 三摩地

2018-07-23

古德说“瞋火能烧功德林”;如果能够把瞋心去除,对众生就可以安忍,就可以平怨恼。最后佛作个结论说:“善男子啊!如果一个人能够成就以上所说的五件事,应当知道这个人就可以修忍辱。”《优婆塞戒经》卷7佛又开示说: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当云何能调众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种如是种子,云何获得如是正果?3如果连 三摩地

2018-07-23

(《念处经》卷60)那你看看,因为离开瞋恚的缘故,常常和颜悦色,再加上说众生就已经比较容易跟你亲近;而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念更加调柔之后,自己也受用到实质上离开瞋恚的利益,也就会发觉说,自己的慢心越来越减轻;因为不会因瞋恚而跟别人结怨,当然也就不用担心说会受到报复,那就离开了种种的畏惧;慢慢的各种功德也可以具足,这个时候,不但是今世得到了利益,未来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对于造诸恶业罪,或不及地狱罪的人,在刚死亡的时候,就是大约三到八小时以内,其意识仍然存在的——要在脉已经断了三到八小时以后才会断灭。意识存在时间的长短,会依每个往生者我执深浅的程度,以及善恶业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又因为亡者生前签署器官捐赠卡,因此医生通常会尽快进行移植手术,以免器官败坏无法移植。 换句话说,在器官捐赠者的意识还没有 三摩地

2018-07-23

时诸比丘见是事已,白佛言:世尊!今此须菩提比丘,宿造何业,虽得为人,常怀嗔恚未曾休?值佛世尊,出家得道?」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善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此贤劫中,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迦叶。于彼法中有一比丘,常行劝化,一万岁中,将诸比丘处处供养。于后时间,僧有少缘,竟不随从,便出恶骂:『汝等佷戾,状似毒龙。』作是语已,寻即出去。以是业缘,五百世 三摩地

2018-07-23

比如他骂:某某某你是浑蛋!可是他只能骂到色身,心是骂不到的;即使是觉知心,他也骂不到,四阴不现则不可骂,所以他骂到的只是色身,色身又是十分和合而有,不断的生住异灭,念念生灭不曾停顿过,那他骂的这一剎那的色身?还是下一剎那的色身?当他五个字骂完了,已经不是这一刹那的色身了,而他所骂的前几剎那的色身已经念念生灭而过去了,那就随他去骂吧!而且他不管怎么骂 三摩地

2018-07-23

这时候大迦叶看到这种情形,只能摇头叹!他觉得他实在不愿意教导这样喜好争胜的比丘。所以佛陀立刻就召见这两位年轻的比丘,并且问他们:你们是不是在诤论谁对于这个法的学习比较多、比较深妙,谁学得比较少呢?这两个比丘就承认了。所以佛陀就跟他们说:如来教授你们戒律,教授你们十二分教,这些法都有说;但是我没有教你们要互相比看谁学得比较多、谁听得比较胜妙啊!我有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是因为对这些世界上的人事地物很不耐烦,这俗话称之为看不惯,没有办法接受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包括对于已经开悟的人也没有办法想象为什么已经开悟,还会这样?这样意识心无法安住,这都是称之为无法忍,即使其中没有「辱」,这也都是自生烦恼,可是这烦恼很容易生起,而且这样的烦恼有时候是证悟更高境地的踏脚石,所以要从忍受开始,慢慢地走向烦恼降伏,或是要去寻找法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