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在菩萨《优婆塞戒经》中也列举了许多发菩提心的情况,首先就是为了增长寿命、增长财富而发菩提心。为什么发起了菩提心可以增长寿命、增长财富呢?因为我们从前面的说明已经明白,发菩提心是为了安立一切众生,为了实证无上菩提,而这些都必须以无量福德为支柱才能成办。所以发菩提心后就要开始行菩萨道,而菩萨学事就是六度波罗蜜,六度又以起始的布施以及持戒二度为基础。龙树 | admin 2020-02-20 |
![]() |
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如果断了我见、疑见以及戒禁取见等三缚结,成了初果人之后,即使还没办法像三果人、四果人一样有能力可以入涅槃,但是他们已经能够看穿生死,所以不会畏惧死亡。反而是会挂心,在死后不能入涅槃还要再去受生,继续受生死。所以从实证解脱果的修行人来看,一般人对死亡的担心真的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懂了佛法的道理之后,就知道原来众生本来都是在轮转生死的 | admin 2020-02-20 |
![]() |
另外,对于帮助祖先乃至鬼道有情,其实世尊也有开示相关追福的正理,这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卷5佛陀早已开示有关“为祖先追福”的这个道理。也就是说,行者可以先布施给有修行的人,再透过这个有德修行者的咒愿回向的功德力的方式,然后让鬼道的祖先得到福德的这个方法。我们来看经典怎么说,《菩萨优婆塞戒经》卷5〈杂品〉世尊是这样开示的: “是 | admin 2020-02-20 |
![]() |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像这样子在日常作务中摄心正戒、精进道业的一心,这是属于“事一心”。也就是说,是事修上的一行三昧,或者称为一相三昧,就是以决定心不犹豫、不怀疑地专注于一种行门,缘一不乱,离诸邪思,摄心不散而得到正定,这就是一行三昧。最常见的就是念佛法门的一行三昧,就是一心念佛,不杂他行、他念,念佛念到心无杂念,只有 | admin 2020-02-20 |
![]() |
第三点说念佛可以具足戒定慧的这三无漏学。首先来讲这个戒学:一般人受戒的时候通常都是有戒相,譬如说受戒的时候向你说有十重戒----不可以杀生啊、不可以邪淫啊、不可以偷盗啊、不可以妄语啊、不可以喝酒啊……不管是这个十重戒或是五戒,这个都是有戒相的,所以它是属于“相戒”。不管是修习有相念佛或者是无相念佛,如果能够念佛到达事一心的状态,也 | admin 2020-02-20 |
![]() |
大德所谓的“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应用来劝诫那些破戒、增上慢,以及不净说法者,才是如理、如法;用来提醒破邪显正的菩萨行者,不免引喻失义。 被评论的人,当然会起烦恼,但是他们如果还有一点反省能力,有时候也会检点自己的见行,第八识种子便从憎恨渐渐转变为感谢,到最后(也许是很多世以后)还是会改正过来,走入正修行路。以长远来看,我们所作的评论 | admin 2020-02-20 |
![]() |
”……(除盖障菩萨)到已,头面礼足,虽见彼法师戒行缺犯,无有威仪,以所持伞盖、供具、香华、衣服、庄严物等,大兴供养毕已。】(喇嘛教密续)咦,这不是奇怪了吗?这六字大明咒不是已经传下来了吗?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您也应当辗转得知,为什么除盖障菩萨向你请法的时候,你反而要推荐去见一位远在波罗奈大城的法师呢?然后又说到“见彼法师同见如来 | admin 2020-02-20 |
![]() |
以下分享导师著作之一《优婆塞戒经讲记》的一些读后心得。 一、因果律 因果是法界实相的律则,而其素材全部储存在如来藏中。如来藏从无始以来持续作用,体性不生不灭、不在六尘起分别,但所含藏的染污种子是有生灭的。我们将上述说明以计算机来比喻。如来藏的体性如同计算机硬盘一般,具有储存功能,衪不会去拣择也不会去阻止使用者存入错误知见(喻不在六尘起分别) | admin 2020-02-20 |
![]() |
也就是说佛子应该要恭敬大乘的经书,还有戒律的律典以及论典。大乘的经、律、论是非常庄严的,必须要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应悉书持,不但要能够书写、受持,而且要以七宝无价香花、一切杂宝为箱囊,来盛经律卷;也就是说用庄严、尊贵的器具来装经律,这样才是如法的。你没有用七宝无价香,乃至于杂宝为箱囊来盛经律卷,就已经是有过失了,更何况你把经律卷印在纸上拿去烧,这个是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就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来作供养祭祀,就由那个地方的鬼神,或饿鬼众生来得到受用。因为鬼神、鬼道众生非常的多,所以随处都有他们占据作为安身之处。譬如说:大小树木,都有鬼道众生安住,越大的树木,就由福德、威德大一点的鬼神居住;一般的饿鬼,就只能安住在小树、小草上面。同样的,大一点的丘陵、山河等,也都有山神、河神等鬼神在安住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世尊开示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往生的长辈、亲人,除非他是落入饿鬼道中,我们为他追福才有用;如果他是往生到天界、人间或者地狱、畜生道的话,那么为他作追福供养,他都是得不到的。所谓追福,就是为亡故的亲友众生来修善事、功德,或者以食物、财物等上供祭祀的法会来为亡者修福,以福资亡者,来为他们追荐祈福,让往生在鬼道的亡者日子能够好过一点 | admin 2020-02-20 |
![]()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也就是世尊交代:不论这个人是现出家相还是在家相,只要他证得了四沙门果中任何一果,这个人就叫作胜义僧;如果这个人没有证得四沙门果,就算是他受了具足戒现出家相,他也只是个凡夫僧罢了。在《佛藏经》中世尊更明确地说到:于圣法中拔断一切诸见根本,悉断一切诸语言道,如虚空中手无触碍,诸沙门法皆应如是。(《佛藏经》卷1)也就是说,一位 | admin 2020-02-20 |
![]() |
如果我们看到有人杀害畜生的时候,应该要想方设法来救护牠们,解除牠们的苦难;并且应该要常常教化众生,为他们讲说菩萨戒,来救度众生。在《优婆塞戒经》的〈五戒品〉中,世尊也曾经对布施无畏作开示说:一切的布施当中,布施无怖畏最为第一。但是,世尊在这里所说的布施无怖畏并不是指狭义的无畏施,指的是受持五戒。因为如果我们受持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 | admin 2020-02-20 |
![]() |
佛教在传菩萨戒仪轨上,有提到四不坏信戒。佛教所讲的四不坏信戒是说,佛弟子应当:归依十方一切世尊,归依诸佛了义究竟正法,归依十方大乘贤圣菩萨僧,归依菩萨三聚十重戒;也就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以及受持菩萨戒。所以佛教有四不坏信与四不坏净,也就是佛弟子对佛法僧戒的四种坚固信心,不是四归依。也许有人要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观想念佛,是观想成佛吗?不是!《 | admin 2020-02-20 |
![]() |
乃至如果三归依后,又受了五戒——不杀人、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及不饮酒。受持了五戒之后,也不一定立刻要吃素。这个时候,他可以吃三净肉。它是佛教徒刚开始修学佛法时,可以食用的。什么叫作三净肉?。这三种净肉叫作见、闻、疑。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看到某一个众生牠被杀,我们亲见了,那么,这个众生的肉,我们就不忍心去食用牠。因为我们见了牠之后,是跟牠结 | admin 2020-02-20 |
![]() |
水代表布施,涂香代表持戒,花表忍辱,烧香代表精进,饮食代表清净,灯表般若波罗蜜。若不是对佛法无知,那就是别有用心了。所以有些教派所说的佛法名相,虽然与传统佛教相同,可是他们所说的实质内涵,却与传统佛教所说的完全不一样,还有将不净法所成的手印,故意套用在佛教的问讯中。经过考证,这些都是印度性力派不净外道法早已经渗透到佛教里,用来取代佛法的,本质已经不 | admin 2020-02-20 |
![]() |
世尊!【梵天!如四姓人端正丑陋、贫穷巨富、福德多少、善戒恶戒、善慧恶慧。梵天!于意云何?是汝所作,是汝所化,是汝所加耶?】(《大悲经》卷1)佛就接着再问:梵天啊!就像这个四姓人……什么是四姓呢?在印度的时候有四种姓的人,那四种姓的人就是有婆罗门、剎帝利、吠舍、首陀罗,有这四个种姓的人。四个种姓的人有长得庄严的,有长得端正的,有长得比较丑 | admin 2020-02-20 |
![]() |
佛陀还详细说明,这些破戒比丘、比丘尼将会造作许多的地狱业。因为内容非常的多,这里只举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比如说:畜养妇女,生儿育女;或者比丘与比丘尼相互来交淫;或者毁犯众戒,还接受佛子的信施;或者没有实际的德行,却贪爱信众的四事供养,来当作私人的财物;或者出家不是为了修道,只为了增长世间的贪欲;或者还没有证果,却常诈称自己有阿罗汉或者是其他的果证 | admin 2020-02-20 |
![]() |
譬如,有一位菩萨精进的勤求无上正等正觉,长久修行六度波罗蜜,乐于作种种布施,持戒不捨,有大忍力,能够以平等心来看待众生,勤行精进求取善法,心念安隐而得到四禅,也乐于追求智慧,修学佛菩提,已经显示未来有成佛之相。当时天龙八部等众,都想要了解这位菩萨什么时候能够成佛,佛陀为了让这些众生断除疑惑,所以就告诉大众:这位菩萨将会在什么样的地方成佛,国土叫什么 | admin 2020-02-20 |
![]() |
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当中,佛陀开示说:现在十方诸善逝,具修三聚净戒因,永断生死苦轮回,得证三身菩提果,超越生死深大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另外,像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莲修起信录》卷6)或者说:欲知过去因,当观现在果;欲知未来果,当观现在因。(《法苑珠林》卷56)以上这些古德劝化信众深信三世因果的偈语,相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