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即从身念处观入手,譬如在生活中对每一刹那的动作都细心观照,必须心无杂念,专注于动作;如此一日比一日缓慢,渐渐的就会亲自证实色身的机械性及虚妄性,便可断除色蕴我见,因色蕴我见而生的疑见及戒禁取见也会随之断除。再进一步观行识蕴是藉缘而有,再观察受、想、行蕴是因色蕴与识蕴而有,都是假合不实的法,并无真实的自我可以常住不坏,五蕴之我见所生的三缚结便可确实断 | admin 2019-04-24 |
![]() |
无表色,当然五尘上面都有无表色,还有一个无表色是属于戒体。也就是说,这个戒体是因为你是依于五阴而得到的结果,所以说,戒体也是依于你的色身而有的;那依于色身而有,所以说,它是属于无表色。再来还有一个叫作:遍计所执色。遍计所执就是虚妄想,也就是说,没有这个东西,是你的虚妄想所施设而有。那什么叫作遍计所执色呢?譬如说龟毛,没有龟毛,你因为遍计所执,虚妄想 | admin 2019-04-24 |
![]() |
菩萨则透过五阴我虚妄的观察,尤其是意识我的虚幻,因而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并透过参禅的功夫,证得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之所在,成为菩萨初果人。菩萨现前观察的结果,知道我是虚妄的,可是我存在的当下,还有一个真实我,名为如来藏,与我同时同处在一起配合运作;这个如来藏本身不生不灭,却借着种种缘出生了生灭不已的我,所以 | admin 2019-04-24 |
![]() |
因为崇信三宝,平日奉行佛法,行善不倦,又坚守五戒,因而感得在佛世出生,蒙佛说法而出家修行,从此生生世世奉持不懈,因此德行、福慧日渐增广,而成就无上的佛果。那时,隔壁的邻人,从不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道理,因此不学无术,四处为恶,还供奉鬼神,施放蛊魅。平日一有空闲,就是吃喝嫖赌、饮酒作乐。自此之后的轮回中,佛陀所生之处,都是清净的处所,能够听闻佛法 | admin 2019-04-21 |
![]() |
十善业道经节要【附说十恶果报】沙门蕅益编订戒杀生。得成十种离恼法。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瞠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戒偷盗。得成十种可保信法。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 | admin 2019-04-20 |
![]() |
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 | admin 2019-04-20 |
![]() |
系集录佛陀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之九十一则本生故事,合大乘佛教所说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而成者,故称为六度集经。)佛典故事【共130集】影音:http://www.sanmodi.cn/yingyin/169.htmlmp3:http://www.sanmodi.cn/mp3/121.html讲座文稿:http://www.sanmodi.cn/book/142.html | admin 2019-04-19 |
![]() |
所修梵行布施持戒。皆希来报。是人如是修行积习作业久讫。以是业力生于天上。得生天已。与天久居行天仪式。从天终已。由有习气诸天行法。是人得人身已闻如是法。见己身行。应当自知。我本必从天中终来生人间。彼人为超天中习气。应求知识。彼善知识。教其彼人修持梵行。不期来报说于求报。是其过恶但为显说。修净梵行无所依着。得福无量。教行布施。不期来报说于求报。是其过恶 | admin 2019-04-18 |
![]() |
于过去世修不杀戒施他无畏。又复发愿施心不昧。故此有情命终之后。生在人间得身心快乐常爱惠施。复云何业有补特伽罗身心快乐。如极老人家务久弃不乐作福。此一补特伽罗。于过去世施他无畏。不损有情不发胜愿。故此补特迦罗。命终已后生在人间。而得身心悉皆快乐。不受修福。 分别善恶报应经原文卷下复云何业有补特伽罗。若身及心俱不快乐又不修福。此一有情。于过去 | admin 2019-04-18 |
![]() |
为人长寿,无有疾病,身体强壮,从持戒中来。为人端正,颜色妙好,辉容第一,身体柔软,口气香洁,人见姿容,无不欢喜,视之无厌,从忍辱中来。为人修习,无有懈怠,乐为福德,从精进中来。为人安详,言行审谛,从禅定中来。为人才明,达解深法,赞叹妙义开悟愚蒙,人闻其言莫不谘受,宣用为珍宝,从智慧中来。为人音声清彻,从歌咏三宝中来。为人洁净,无有疾病,从慈心中来。 | admin 2019-04-18 |
![]() |
世间人的阿赖耶识,就好比那还没有经过打造的黄金;而如来的清净藏无垢识,就好比那黄金打造后的金戒指。这两者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因为本质都同样是黄金,差别就在于:一个是未经过打造的黄金,而另一个则是黄金打造后的金戒指。也就是说,这里面还是有一些差异的,还必须经过一段长时间悟后修行的转变过程。意思就是说,证悟阿赖耶识以后,还必须要历经长时程的悟后修行,要 | admin 2019-04-17 |
![]() |
如是无知于《佛藏经》所说之无名相法如来藏,于佛法中无丝毫证德,而求名闻利养,广作营运以成就世间大名声时,所说诸法同于外道而称为佛法、名为佛说,本质实属谤佛、谤法之破戒比丘,已破菩萨十重戒故,是谤三宝者故;而彼等诸大法师都不醒觉自身已是具足大恶业之破戒比丘,亦不检讨自身是否具有佛所许可广受利养之实质,而盲目营造世间名声以求广大眷属及随之而来种种 | admin 2019-03-04 |
![]() |
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语已,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这是慈氏一姓的由来。在《华严经·修慈分》中,佛告弥勒:应修慈心,以自调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罗蜜。修慈心时,未离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当得六种梵天之福。若离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所有先世所作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是以弥勒之名, | admin 2019-02-21 |
![]() |
护心有些人把它解释成摄护自己的心念,但是这个摄护自己的心念,其实跟后面的戒心有所重叠,所以其实我们在这里的看法,护心的部分,反而不如应该要做珍惜维护佛法来得更恰当。护心,就是护念自己的菩提心,不再受世间法的引诱或者挫折而影响,能够坚定的朝向佛菩提来前进。怎么说呢?因为你要是珍惜佛法的话,必然是你已经对佛法有所了解。有所深入、有所了解,你领略到佛法的 | admin 2019-02-20 |
![]() |
)佛菩提之抉择分 名师,有可能刚好是你的皈依师、剃度师,或者是你的亲教师、轨范师、戒师,那时你有可能会因此而心烦;但是务必要忍一忍,如果能忍得过心烦这一关,你的忍辱功夫又升进了一层。如果你能够忍得过去而一直听闻下去,到后来,你将会发觉:自己对外面所有的大师、小师们所说法义的过失,已经都有能力加以拣择了。这就是你能修忍而产生的功德:已经发起最基本 | admin 2018-12-27 |
![]() |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第四辑、《楞伽经详解》第三、五辑、《维摩诘经讲记》第一、二、五辑、《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及《真假开悟》,佛教正觉同修会)涅槃不能实证---于内有恐怖、于外有恐怖 定性声闻人恐怕入涅槃以后成为断灭,就对于外法蕴处界的灭除,心中有恐怖,就是“于外有恐怖”。可是又听佛说有一个内法,叫作 | admin 2018-12-27 |
![]() |
)宗喀巴广论主张双身法 宗喀巴认为:出家喇嘛与女人合修双身法时,若能不舍菩提心—不于行淫中射精—即是不犯戒者,即是无罪者。宗喀巴如是言者,意谓密宗行者若离贪欲者,其罪最重,三界之中更无余罪大于“离此双身法贪欲之罪”。宗喀巴更言:【如是离贪欲,汝终不应为】,而教令弟子:【汝受用欲事,但行无所畏】,教令黄教在家出家弟子应依密宗教 | admin 2018-12-27 |
![]() |
」而比丘的另一个意思叫作净持戒,换句话说,戒若没有持好,戒体就会丧失,就不能再称为比丘。[12] (佛说“欲为不净”,)假使出家为僧宝了,却对佛语不信受,还能是佛门中的僧宝吗?连在家佛弟子的身分都谈不上了,何况能是二乘僧宝?又何况能是大乘法中的僧宝?[2] 所以那些喇嘛们都不能称为比丘,因为他们以双身法为主修,早已失去比丘戒体及菩萨戒体 | admin 2018-12-27 |
![]() |
复次空法坏因果亦坏於罪福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中论》卷4佛陀说:“舍利弗!若有众生说有真实‘我者’,说有真实‘人者’,说有真实‘众生者’,或者是说死后‘断灭者’,说五阴是‘常者’,说五阴真实‘有者’,说死后是‘无者’,说‘诸法常者’,说‘诸法名 | admin 2018-12-27 |
![]() |
html第01集学佛的目的(一)正源老师主讲第02集学佛的目的(二)正源老师主讲第03集佛法之实修与念佛正源老师主讲第04集略说各种念佛法门正源老师主讲第05集念佛法门之殊胜与禅净圆融正源老师主讲 第06集三资粮之信正礼老师主讲第07集三资粮之愿正礼老师主讲第08集积集世间福德之行正礼老师主讲第09集受持三归之行(一)正礼老师主讲第10集受持三归之行(二)正礼老师主讲 | admin 2018-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