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三缚结者,谓我见之结、疑见之结、戒禁取见之结。此三种邪见之结,能系缚一切人、天人、天主……等有情,轮转于三界中而不得出离生死;乃至一神教之天主耶和华、阿拉,亦皆堕在欲界地中而被三缚结所系缚,不得出离欲界生死,当知更不能出离三界分段生死;由是系缚缘故,说此三结为三种系缚之结。三缚结之初结即是我见,我见摄属五利使中之身见;我见若断,五利使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假如你因为断我见的关系,能进一步去证三轮体空的一分功德,不但正在布施的时候能够多分的舍下悭贪,再加上知道说,三轮体空的背后有一个万法所依的本际以后,因为更相信因果的关系,所以未来所得的果报会转而更增胜,那真的是岂不妙哉啊!你要是真的断了我见,于疑见、戒禁取见同时也自知自作证,而随之断除。你于何种戒的施设是与解脱道有关的,已经能够知其一二,不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的「离开」真的是非常可惜,因为都入内门了,应该是刚起飞要冲的时候,应该是股票突破W底开始的起涨点,而不是M型头开始退转的高点;那怎么因为遇到不如意之事就离开呢!实在太可惜了!我们常说福德和知见慧力都具足才能破参,福德就是事相上的福德和心地上的福德,也就是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事相上的福德就是布施和护持正法,心地上的福德就是定力和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后弥勒菩萨就问上座大阿罗汉们说:如果得到十万金的金钱跟听闻佛法比,哪个功德比较大?结果上座的憍陈如尊者跟他说:你布施给一位持戒的人一碗饮食就胜过得到十万金钱,更何况是认真地听佛法,那功德更大超过百千万倍。他们又问第二上座阿罗汉,对方说:布施一个持戒人一碗饭胜过得到十万台车子中装满那么多的金钱,更何况是认真听法一段时间!他们又问第三上座阿罗汉,对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萧老师更提携着座下已证本心之们,修学增上戒学、增上定学与增上慧学,期能让座下快速消除我执习气,增长道种智往初地之果位迈进。发大心者,更能以无相念佛拜佛与正确之看话头方法眼见佛性,以肉眼亲见无形无色之佛性,以肉眼亲见此五浊恶世之多分或少分净土相,并亲证世界如幻观而得多分或少分之解脱受用。若没有此教授善知识萧老师,无人能于此末法时代示佛知见、悟佛知见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解深密经》的中,世尊已经强调菩萨六度的六波罗蜜多,就必定得依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的次第来修习。也就是说,修习第五度禅那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得第六度般若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这当然不是以修证四禅八定、次第禅观为修证内涵的外道凡夫们所能获致。他们所证的四禅八定境界,是不离色界、无色界的世间境界,本来就与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无涉,想要以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可以这样说,禅宗参禅的过程,就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但这个摄心为戒,不是指去受戒,然后持戒守戒,而是以心的一心不乱、不放逸为戒;而因戒生定是指摄心为戒之后,心才能得到决定性,并且有了定力不会落入定境中,而是心里寂静无有妄念,却有着一定要证得实相心、一定要找到真如的决定;又由定发慧是说,心中有了前面的决定性,就能很坚定地去参究,不会虎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求开悟乃至见性,非小根小器及诸聪明尚慢者所能得,求者应先除慢,除慢之法莫如三皈五戒,修菩萨六度行,心存谦恭,不轻慢一切人。此外亦需摒除权威崇拜、学术崇拜之心态,深入教典,建立知见。并寻求锻炼参禅功夫之善巧方便法门。功夫已成,信心便足,即是大根器也。已有功夫,应摄取参禅之知见。功夫知见具足,应求善知识指戳,得个入处。如若所遇是真善知识,应虔恭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经法秀禅师的警策,山谷居士从此信心日长,孜孜于道,曾著有《发愿文》,并痛戒酒色,每天饮食非常简单,朝粥午饭而已。元祐年间参礼晦堂禅师(黄龙祖心),乞示修行捷要之处。晦堂禅师问道: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山谷居士正要开口论对,晦堂禅师连忙打住道:不是!不是!山谷居士一听,迷闷不已。一日,山谷居士陪侍晦堂禅师于山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祖钦禅师于是正式给他授戒。后来有一天,祖钦禅师上堂说法,举亡僧死了烧了,向甚么处去,诘问大众。大众皆默不作声。于是祖钦禅师自答云: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持定禅师言下疑情荡尽。35、福州天宝铁关法枢禅师。元翁信禅师教他看南泉普愿禅师三不是之话头。于是法枢禅师便谨遵师教,专心参究此公案。三年后的某一天,法枢禅师忽然有省。海印禅师知道法枢禅师已悟,遂留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日常早晚功课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稱三拜)供佛偈:愿此香花果遍满十法界供养佛法僧增长诸福慧正法传十方皆共成正觉微妙甚深无上法百千万劫难值遇我今见闻得证悟愿解如来究竟义忏悔文佛前胡跪,至诚发露,开口向佛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弟子○○○今在佛前至诚发露忏悔:弟子由于无明所障,导致无始来之贪瞋痴习气深重,不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534,c13-22)这在《正觉电子报》中也有提到,请看:《正觉电子报》第82期第108页中,〈我与同修受戒因缘(下)─正辉正占─〉,正占篇:【白老师慈悲教给我们好多方法和注意事项,让我们在如实去作的时候,功德、福德、果报都会更殊胜。第一,在六种时间我们不能出现怪声音,如礼佛、说法、众和合、乞食、吃饭、大小便。第二,六种作意供佛功德更殊胜:佛是大功德田,佛是大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3〈供养三宝品第17〉中说:善男子!如来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应当至心勤心、供养生身灭身形像塔庙。若于空野无塔像处,常当系念尊重赞叹;若自力作,若劝人作;见人作时,心生欢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当广教众多之人而共作之。既供养已,于己身中莫生轻想,于三宝所亦应如是。凡所供养不使人作,不为胜他。作时不悔,心不愁恼,合掌赞叹恭敬尊重。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当中也有所谓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佛是什么?念佛就是要思念佛的种种功德,思念佛的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思念佛的功德庄严,还有思念佛不断地救拔一切众生的那个慈悲。另外要念法,念法这个法就是我们在佛教当中修学的轨则,要以这个法作为轨则。那么要修学当然就要时时专心的系念能够除掉爱欲尘劳、种种烦恼的这些的苦。那第三呢,是要念僧,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优婆塞戒经》<息恶品第十六>:善生言:世尊!菩萨已受优婆塞戒,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云何得离?善男子!菩萨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是人应当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世尊!当云何修?善男子!当观如来有七胜事:一者身胜,二者如法住胜,三者智胜,四者具足胜,五者行处胜,六者不可思议胜,七者解脱胜。云何身胜?如来身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念佛能够让修学的人得到无量的功德,并且能够经由不断的思惟系念佛的功德,因为这样思惟系念之后,就能够让修学的人,自己发起了谨守佛所制的种种的禁戒,并且让修学人发起了要实际的履践种种的善行,这样子过着清净行。那么藉由这样子思惟系念佛的种种功德,就不会造作恶业,恶业不造作,种种烦恼的那个结就可渐渐的去消除、去消解,自然而然的就消灭了原来曾经在过去八十亿劫那么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作事相上的戒,也叫作定共戒。当这三种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时候,那就是定;在静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作定力。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时时刻刻,动中、静中都是在一心的状态,这叫作定,是事相上的定。我们经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从念佛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你曾布施钱财给别人,使他能度过难关,因而他对你心存感激,心有好感;或者有人介绍你去受五戒,未来可以保住人身,不会下堕三恶道;或者有人为你介绍团体,让你可以在团体修学,未来有因缘破参了,第一个想要感恩的人一定是介绍你进入团体的人,因为他介绍你进入了团体,让你明心见性了。诸如上面所说的缘都是善缘。因此,凡是好的缘或者对别人有益的缘都是善缘;这样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只因事涉不文,难以详细描述于以男众为主之僧团律典之中,致行文过于简略,引起误会;且律法中类似之「小小戒」,许多是世尊为杜蜚语、避世嫌而随宜说出,与出世道业本不相干。女众中不少「有心人」以不愿习坐之故,久已百计千方,制出种种理由(举例如下),欲求「免役」,佛世既有此事,一旦闻之于耳,焉有不奉为大戒,矢誓终身不会违犯!甚至加以附会引申,谓「女众趺坐有失庄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