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明心者证得禅定,与没有明心者证得的禅定,在定中所住境界不相同:定境是一样的,但是心境不相同的。佛也说过,成佛时一定是在根本四禅中成佛。因为若无见地而得到禅定,都是不可能成佛的,一定要有一切种智的智慧来得到禅定才能成佛。若没有见地而获得禅定,为什么就没有见道所得的定戒?这可以从现象上看得出来:佛世有许多外道得四禅,证得四空定的也很多,可是他们都很傲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布施所引发之功德布施为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也是菩萨行佛菩提道的第一步,亦为吾人欲求解脱痛苦、烦恼、无明,及求悟明心、见性、见道、修道所需资粮之重要内涵。是以《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卷一:佛言:「我经中以施行为本,施行善者最为大种。其天下尊贵者,皆施行善得耳,不以种得也。」三、如何才能使布施之行得以成就《宝云经》卷一当中之描述:菩萨成就十法能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有人明心了还会被人家笼罩退转,都因为没有辩才;而辩才的来源其实就是法财,法财则要从法施做起,所以出来当老师做法施,是使法财快速增加、使辩才迅速提高的最好方法。辩才对佛很重要,若有辩才时修集福德很快,在护持正法上修集的福德最大,这是法布施的福德,在一切布施中福德最大,若能出来当亲教师,弘扬、破邪显正,这一世所修集的福德会超过你过去无量世所修的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平实导师之开示即可知布施为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也是菩萨行佛菩提道的第一步,亦为吾人欲求解脱痛苦、烦恼、无明,及求悟明心、见性、见道、修道所需资粮之重要内涵。是以《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卷一:佛言:「我经中以施行为本,施行善者最为大种。其天下尊贵者,皆施行善得耳,不以种得也。」承上可知,布施可分为三:财施、无畏施及法施。布施就其积极面而言,以己之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他们如果能先断我见——开悟明心的事且先不谈——断了我见而做一世的财施,在未来世中都能获得无量果;既然会有这么大的利益,为什么我们不告诉她们呢?所以有的人于无量世以无量财施无量人而不得解脱分法,正是因为我见不断的缘故;如果是无慧而又加上瞋心不断,就更难发起解脱分了。但是有的人正好相反,他只是这一世曾以一把面——你用手掌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布施给断我见的人,断我见在我们同修会是稀松平常的事;断我见就证初果、断三缚结,但是我们还要再加上明心,要进一步证得法界的实相;这个智慧境界,别说是初果人,连阿罗汉都不知道;你若布施给这种人,来世可得无量报,就不只是千亿倍了。布施给初果人就已如此了,若是施给向斯陀含(即将进入二果)的人,也是无量报;乃至菩萨明心见性、诸地,一直到成佛的各个阶位贤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要说现在已经明心、见性了,就算你到了初地、二地,还是离他很远的。这是大树紧那罗王的糗事,佛把他公开出来!为什么他即将成佛,还会有不好的现象出现呢?这当然要把他的因缘说一说,不然诸位还是不懂。这大树紧那罗王菩萨,本来是无量劫以前,释迦菩萨座下的比丘,当时佛(释迦菩萨)告诉他:这棵大树是药树,众生不能没有它,你不可以毁坏它,一定要保护它。可是他需要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明心以后就不会有我慢,不会恃我起慢,因为知道自我虚妄。你们来共修,亲教师上课时一直解说五阴十八界虚妄,一直杀除大家的自我,杀到后来,我慢就会断除了,不过其它的六个慢却很难断除;但是只要把握住一个原则就不会再犯其余六个慢:所想与所说都如实。你只要如实,就不会产生一切慢,因为了知自己距离上地、佛地有多么遥远。这样一来,纵使胜他,也不会起念说“我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另外开悟明心是菩萨大法,是要具足菩萨种性之人才可以得到的法。佛陀以前也只帮助有发菩萨心的菩萨们明心,如果是定性声闻阿罗汉,将来一定会入无余涅盘,那佛陀也不会帮他们开悟;所以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其中有五十位是定性声闻,也就是声闻种性者,佛陀也没帮那五十位声闻种性的阿罗汉明心,只有帮其它一千二百位菩萨阿罗汉们明心,这一千二百位阿罗汉菩萨们也都在后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例如说:说自己证得了初果、二果,乃至于说自己已经有明心见道、破牢关。......在口业当中还有一种情形是绮语。绮语是什么样意思呢?绮语,它这个绮字,本来就是一个丝绸品,上面有非常美丽的花纹。所以引发出来,凡是一切邪僻不正的,或者会涉及男女私情的、会增长世间贪爱的这样的一个话语,都叫作绮语。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对于绮语有作了十种的分类:非时语、非实语、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一般情况来说是正确的,但因为有例外,所以这种说法就不正确了!譬如我释迦牟尼佛有时说‘善来比丘!’他当时须发自落、袈裟着身成阿罗汉,这种比丘都是菩萨比丘,不会是声闻比丘啦!你们明心了就应该听懂了,翻译成白话叫作:来得好啊!比丘!他就成为通教的阿罗汉位菩萨了!当他的我见断时,我执就跟着断了,当时就是阿罗汉了。如果你往世有般若慧,这一世又具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找到一个不久又丢掉,找到另一个也是丢掉,一直丢到后来遇到明心见性时:“啊!这才是我要找的。”然后就一头栽进去了!从此以后打死不愿走了!这就表示过去所熏习的净业种子生长了!所以一遇到了正法就马上开花结果,舍报前会比过去世的花更大、更漂亮,果实更甜美,这就是以不坚财易于坚财。如果过去世不肯供养三宝、奉事善知识,这一世别想开悟;甚至于亲自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弟子疑问:若未婚的男女朋友中有一人受过邪淫戒(受戒方只是单独求受了邪淫戒和杀生戒),然后二人因为真实的感情在婚前发生淫行,那么未受戒的一方是否如同上述经文中所说的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受戒的一方是否算犯邪淫戒?如果是,那么该怎么办呢?这样双方求明心见性还有希望吗?b.有的书籍写到:「如果受戒后不能严格持戒而犯戒的话,那么远比不持戒的罪业更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来说第三个理由:3、令快速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菩萨戒是属于福德的部分,为什么跟智慧的资粮有关?比方说,有人学佛学了几年就破参明心,但有人却学了一辈子也破不了参;有人破了参以后他道业很精进就一直往前走了,但是有些人破了参以后,他却是慢慢的走。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距呢?其实是福德资粮的问题。一个人如果福德资粮不够,他就会在世间法上斤斤计较,跟众生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要说现在已经明心、见性了,就算你到了初地、二地,还是离他很远的。这是大树紧那罗王的糗事,佛把他公开出来!为什么他即将成佛,还会有不好的现象出现呢?这当然要把他的因缘说一说,不然诸位还是不懂。这大树紧那罗王菩萨,本来是无量劫以前,释迦菩萨座下的比丘,当时佛(释迦菩萨)告诉他:“这棵大树是药树,众生不能没有它,你不可以毁坏它,一定要保护它。&rdqu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我们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从小乘法的见道来说,初果圣者就一定是断我见、断三缚结者,把色受想行识等五蕴都否定了,难道还会执着男相还是女相吗?如果依大乘法来说,在明心之时找到实相心如来藏,无形无相而能生诸功德,此时现观这个实相心,完全没有任何世间相存在,又如何会有男相女相之差别呢?一般来说,在世间法中,女众往往是受歧视的,所以自古以来都说男主外、女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疑问:若未婚的男女朋友中有一人受过邪淫戒(受戒方只是单独求受了邪淫戒和杀生戒),然后二人因为真实的感情在婚前发生淫行,那么未受戒的一方是否如同上述中所说的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受戒的一方是否算犯邪淫戒?如果是,那么该怎么办呢?这样双方求明心见性还有希望吗?2、有的书籍写到:「如果受戒后不能严格持戒而犯戒的话,那么远比不持戒的罪业更大,因此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他实证了佛法之后,譬如说他断我见,或者是说他已经明心乃至见性,那他就可以称为大乘的菩萨僧,他就是真实的僧宝,而且这样的僧宝,是真实的出世间僧宝,他是超越于世间的表相上的这个僧宝。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应该要认清楚,佛法的所修所证都是智慧,是以智慧来论位阶,而不是依于表相来说。所以有些人就会误会说,特别是有些修声闻法的他就会说:为什么有些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有的人一天到晚贬抑自己:明心与见性,在末法时代根本不可能,我是一定没有希望的。那他就真的没希望了。如果有信心:善知识可以证悟,我也应当如是。若不看轻自己,将来总有机会证悟的,所以于己身中莫生轻想。对自己如是,对于三宝也应当如是莫生轻想。若对三宝生起轻想,对佛法就无法具足信心,就脱离不了十信位了,所以对三宝千万不可生起轻想。塔庙、如来形像都作好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如果你已经明心见性了,“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也就是说,不在于他是不是、有没有剃除须发或是著染衣;如果他已经见了自性的话,虽然他现的是在家身,“白衣亦是佛”白衣就是在现在家相的意思,所以说白衣亦是佛。但是如果你没有明心见性,虽然你剃除了须发、著了染衣,还是外道。因为还没有入到这个无门之门,还没有见到这个真心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