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大乘入楞伽经》疏:诸阴身谓三界六道有情之五蕴身或四蕴身。色界天及以下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一切有情,皆有五蕴,故受诸受。无色界天有情虽无色蕴,仍有受想行识四蕴;蕴者聚也,依如来藏因及业爱缘、父母缘,而有色蕴;因有色蕴及末那,便有六识,识蕴具足;因于色蕴及识蕴,便有受想行觉;五蕴具足,便使众生依于五蕴而贪五尘,轮转于欲界。色界天人则依五蕴而贪定境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说,声闻、缘觉、菩萨、佛都一样住於九众生居的境界中,但是却不属於九众生居所摄,所以在六凡众生之外,别立四圣法界;而四圣有情却都同样安住於九类众生的居处中,藉著同事、利行而以法施、爱语来摄受众生。但是三乘贤圣们在人间证得四禅、四空定的境界,却都可以现观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虚妄,所以异於六凡众生,所住的三界九地境界就不是众生居。由此而知,已断 三摩地

2018-07-23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三界有当中,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以无色界有的四空定,四空定当中的非想非非想定,我们称它为第一有定,是三界还在轮回,还在业道不断的沉沉溺溺当中的众生而言,这是最殊胜的有情,他已经是入于非想非非想定了。欝头蓝弗,跟佛当世的一个着名的外道,他证得非想非非想定,他有神通;他每天中午依于他的神通,飞行到王城接受国王的供养。结果有一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即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的意思,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摩诃萨:华译为大心,或大有情,指有作佛之大心愿的众生,亦即大菩萨。菩萨摩诃萨的名称在佛法中代表其德尊高,并且是于一切法得自在者,有广义及狭义两种说法。狭义的说法是入地以上的菩萨,广义的说法是要明心证真不退的菩萨,即菩萨五十二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 三摩地

2018-07-23

此五心中,一者、于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为诸有情求一切智——心无退转此二心者,于大乘法精进修行;三者、一切有情皆我亲友;四者、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报;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属,我曾于彼起不善业,种种呵骂非理责罚,深心惭愧何时偿毕——此之三心令诸菩萨勇猛不退,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面开示说,因为菩萨有大悲心以 三摩地

2018-07-23

假使对父母不肯孝养,对父母讲话恶行恶状、恶口恶语,背后常常说父母的闲话,不能孝顺,却说要去利益有情众生,那都是假布施,我们无法认同这样的布施。他们说要去学做人,我赞成,本来就应该这样嘛!好好的先学习怎样作人家的子女、媳妇,把这个学好了、做成功了,才有资格去谈怎么学作人。对父母不好,而去对众生行善、学作人,那叫做伪善,不是真正的善行;所以说善品法的修 三摩地

2018-07-23

不论这一世身为高官或者身为卑贱的有情,从意识相应的事相上来看,似乎是有所得、也似乎是有所失的;但是若从万法实际的如来藏自身看来,其实是从来都无所得,从来也无所失;既然如此,意识觉知心现观如是无所得、无所失的境界以后,又现观意识心自己有所得或有所失的种种法,都是无常故空,没有常存的自性,最后都归于无常空,仍然是无所得也无所失;意识心由这种现观的缘故,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诸佛常常要劝导菩萨们多利乐有情、摄受众生呢?为何又教导我们修四摄法呢?其原因就是要我们摄受众生;摄受了众生以后,将来你的佛土就能成就。古往今后,都没有不摄受众生而能成就佛土的佛,因为当你发了大愿、行菩萨道、事事利乐众生,以利乐众生来摄受众生,这些众生从物质的布施以及从佛法的布施当中,得到你给他们的利益;当你给他们这些利益以后,众生的如来藏就会 三摩地

2018-07-23

(以上仍落生与无生两边)中没者,就如有情众生因无明遮盖,妄心染着,贪恋男女欲爱,不知自拔,就好像沉没在江水中,无法摆脱江水的纠缠。在岸上者,即追逐享受世间『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境界乐,而不知放舍此五欲系缚。为人所捉者,就有如在家佛发这样的誓愿:『持此功德福佑,未来世能作大国王或作大臣。』非人所捉者,就有如比丘,发这样的誓愿:『未来世能生四天王中修清净 三摩地

2018-07-23

未到八地以前,虽然生起了大悲心来利益众生,但却是有局限的;八地菩萨利益众生则是没有限制的,从天界有情到地狱有情,只要和他有缘,他就能帮忙;八地菩萨完全凭自己的力量去利益众生,不必靠任何人的福德与力量,这就是他已得的大功德啊!但是这样精进去作,不外乎十善业;在这十善业上面,不但要广修,而且还要精修十善业中的最重业。十善业的最重业就是把十恶业的最重业颠 三摩地

2018-07-23

相反的,如果你出来弘法时,有人无根毁谤你,你心中生起了瞋恨心,不想要帮助他,那你的道业就是往后倒退一步了!如果能够详细思惟这“一进一出”的后果,菩萨就能安忍于众生的毁辱,对一切有情都能生起慈悯心,为救拔众生远离邪道、开显正法而努力;当然也就不会因为瞋、因为恨而造作不当的弘法事业,而自障障他了。-----《三乘菩提之三乘菩提概说第53集佛菩提道之 三摩地

2018-07-23

对于忘恩负义者不舍弃,而且能够包容续教导,这样的不舍有情,才能够不违背戒律而勤修于饶益有情的事业。第二个是安受苦忍。安受苦忍就是指菩萨世世在人间行菩萨道,对人间生死之苦都能够安忍,是病痛之苦或者是气候冷热变迁之苦,都能够安忍而不生起下劣心,趣向声闻缘觉得修证。第三种说的就是谛察法忍。菩萨能够观察甚深极甚深如来藏,就是第一义谛无上妙法,能够安忍于如来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这个世界叫作娑婆呢?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剎功德庄严经》里面说到:相庄严星宿积王菩萨言:彼娑诃世界诸有情等,毁骂捶打皆能忍受耶?佛言:‘善男子!彼佛世界诸有情等,少能成办如斯功德,而多随顺贪恚愚痴怨恨缠缚。’彼菩萨言:‘若如是者,彼之世界不应名娑诃也。’这地方在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写的娑诃,我们方便来念成娑婆),既然是 三摩地

2018-07-23

这位穷人,也就是修行的菩萨,因为他有归依三宝、持五戒、奉行十善,能够持斋戒,使自己的身心清净,然后愿意忏悔往昔的这些业障,慈心地对待这些有情大众,才能够获得这样良好的一个果报。那位穷人就是佛陀祂本身的前生,然后这个菩萨,他无量劫的修行都发这个愿,希望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因为这样的一个修行持戒,能够感得这样的福报。所谓的修习佛法,无非就是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为什么会是尊贵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30中,佛就已经这么开示了:「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赡部洲诸有情类,皆令安住独觉菩提,所获福聚不如有人教一有情令趣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憍尸迦!若教有情令趣无上正等菩提,则令世间佛眼不断,所以者何?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如来应正等觉,证得无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娑婆世界六道众生中,疾疫鬼和夜叉之类都是以吃人类的血气为食来活命,由于这时慈力王统治下的人民,都遵从国王十善业道的教诲,严谨摄持自己的身口意行,身心清净了,诸天善神也都来守护著,导致这些吃人血气的疾疫鬼和夜叉之类有情,都不敢再靠近来侵害人类,结果一个个都变得饥饿、瘦弱、憔悴、无力。这时有五个夜叉就来到慈力王所在的宫中,向慈力王诉苦说:我们这些疾 三摩地

2018-07-23

像这样为生活苦逼的鬼道众生,根本没有心思求道修道;至于时时刻刻要承受着镬汤剑树、八寒、八热乃至无间苦楚的地狱有情,当然就更不可能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施设法教中,没有畜生乘、饿鬼乘、地狱乘。因为大慈大悲而且福慧两足的释迦世尊,怎么会教导让众生堕入三恶道受苦,更且长劫不知求道、不能修道的法教呢?何况佛陀法教,纵有人、天、声闻、缘觉及佛五乘差异,但不论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犯嗔乃大忌!【若诸菩萨长养如是种类忿缠,是因缘不唯发起粗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块、刀杖,捶打伤害损恼有情,内怀猛利忿恨意乐,有所违犯,他来谏谢不受、不忍、不舍怨结,是名第三他胜处法。】——《瑜伽师地论》卷40〈10戒品〉10、谤三宝(自谤、教人谤)「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 三摩地

2018-07-23

上说在家出家戒,皆为人设;然三界有情非仅人之一类,悯诸有情,佛复说别解脱戒,一切天、人、傍生、鬼、修罗等,凡解传戒法师语者,悉受得戒,此即菩萨戒。佛子!始行菩薩,若信男、若信女中,諸根不具、黃門、婬男、婬女、奴婢、變化人,受得戒,皆有心向故。——《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7大眾受學品〉菩萨戒者比丘比丘尼亦得受,受菩萨戒已,以菩萨戒为依止,即名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才可以称他作菩萨呢?菩萨的全名就是菩提萨埵,菩提就是觉悟,这里的菩提指的是大菩提,也就是佛菩提,佛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萨埵就是有情,所以菩萨就是说具有佛菩提性的有情,我们就说他是菩萨;也可以这样子说了,发大菩提心想要求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就称他作菩萨。所以当一个人在三皈依的时候,他发了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