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第七种根智,指的就是要善于了知众生善根、不善根、信根、利根、钝根、有漏根,这样种种的轻重;以及说这个众生是可调伏,或不可调伏等差别的智慧。第八种就是分别智,指的就是要善于分别世间法、出世间法、有生死过失的染污法、没有生死过失的清白法、何者是能灭如来正法的相似像法、何者是能住持如来正法的真实佛法,等分别诸法的智慧。而分别智非常重要,因为既然是出家的弟 | admin 2020-06-08 |
|
而所知障的随眠,在烦恼障的习气种子断除净尽时,无始无明的随眠如果也同时断尽了,那就成佛了;因为如果没有断尽所知障的一切随眠的话,烦恼障的有漏习气种子是不可能断尽的。如果第八识里面所有的有为法,所相应的全都是无漏习气的话,没有一丝一毫的有漏法相应,这个时候就表示:第八识永远不会再有种子的变易了,究竟清净了。就好象是提炼黄金:黄金已经提炼到究竟清净的时 | admin 2020-06-08 |
|
《大乘无我观》到了佛地时,为什么说这个第八识叫做常乐我净?因为烦恼障中的分段生死的烦恼现行,已经在很久以前就断尽了,早已具足二乘圣人的有余及无余涅槃;而烦恼障的有漏习气种子随眠如今也断尽了,如来藏中的种子也永远都不再变异了;所知障的无明随眠也都全部断尽,也永远不可能再受熏增进了。既然内含的种子已经永远不再变异了,所以祂叫做真常——真正的常 | admin 2020-06-08 |
|
接下来说:然犹未得名为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除断故;或由恶业受于微苦,愿力所持,非久被系。像这样子方便示现八相成道的菩萨,还是不能称之为证得法身。因为这菩萨从二乘无学位回人大乘不久,不过才几世而已,所以他第八识心中,从过去无量世来所累积下来的有漏业种,还没有全部除断。既然有漏的业种还没有除断,那显然还没有真正的成佛;甚至还不能称祂为证得五 | admin 2020-06-08 |
|
这是能够让众生远离世间有漏法的三无漏学。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漏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正法,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 | admin 2020-06-08 |
|
![]() |
从此作法,得无作已,心虽在善、不善、无记,所作诸业无有漏失,故名无作。】(《优婆塞戒经》卷六)有时杀死了一个人,他是因为善心而杀死人的;譬如庸医,他以为自己医术非常精湛,但是为人开刀前判断错了,医死了人;虽然他是善心而医死人,未来世缘熟了,他还是要被人家误医而死,同样是被人善心医死。所以有时我们看到有人被医死了以后,家属去医院抗议索赔,我们都不知道 | admin 2020-02-21 |
![]() |
从此作法,得无作已,心虽在善、不善、无记,所作诸业无有漏失,故名无作。】(《优婆塞戒经》卷六)有时杀死了一个人,他是因为善心而杀死人的;譬如庸医,他以为自己医术非常精湛,但是为人开刀前判断错了,医死了人;虽然他是善心而医死人,未来世缘熟了,他还是要被人家误医而死,同样是被人善心医死。所以有时我们看到有人被医死了以后,家属去医院抗议索赔,我们都不知道 | admin 2020-02-21 |
![]() |
除了初地以上能断尽思惑而不断,就是能取慧解脱果而不取,乃至三地满心以上,能取俱解脱果而不取,都是留惑润生,故意保留一分思惑以润未来再受生,则是由于受生愿的善业种感未来世生,虽然可称为广义的业感缘起,但并非真正的业感缘起,因为已经不是缘于感生六道的有漏种而来受生的缘故。菩萨在入初地时,就已具足出三界的净业种,有能力断尽分段生死,所以说初地以上七地满心 | admin 2020-02-21 |
![]() |
这样是在追求有漏的法,一世的果报受用之后,可能同时又造作种种贪执的因,无法向布施到彼岸迈进。既然相信了布施的果报,未来世缘熟的时候自可受用,所以就不需要再有这些不清净的执取。2、因为要达成其他的目的而布施。譬如给老板或上级送礼,希望加薪、升职;或是因为曾愧对于他人,想用布施的方式去获取对方的谅解;或因为受到了威胁或压迫才布施,比如交保护费。虽然是心 | admin 2020-02-21 |
![]() |
接着再观察,死了之后五阴归于坏灭,这一世所有的善恶业,所熏习的一切有漏、无漏法种,要归向何处呢?还是归于如来藏。意思是说,死后还是回归如来藏,所谓了生脱死就这么了了。也许有人说,想要知道上辈子从哪里来、下辈子到哪里去?不必求开悟,去修天眼通、宿命通就行了。但是天眼通、宿命通修成了,仍然无法解决生从何来、死往何处的问题,因为以宿命通,一世又一世往前追 | admin 2020-02-21 |
![]() |
(《增壹阿含经》卷17)尽就是尽于三漏:对于欲漏,就是欲界的种种法要;有漏就是色界的种种法要;无明漏就是包括了三界,主要是无色界的种种法要,已经能够解脱、生解脱智。所以说: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第四句:寂灭为乐,涅槃的境界当中是绝对寂灭的,没有生死大患,而且涅槃中绝对是一尘也无,远离一切诸法的法相,所以称为涅槃相。因此只要所证的境界 | admin 2020-02-21 |
![]() |
耳、鼻、舌、身、意当观无常,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次第尽有漏。】(《杂阿含经》卷8)所以必须将十八界、五阴及识阴的心所法,都确实一一观行其无常以后,才有可能断除我执的;并不是了知自己确实虚妄以后,断了我见就是断除我执的境界,我执的断除必须要先超过欲界爱,是必须要已经有初禅的发起,才有资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愿意灭除五阴十八界的全部自己,不让阴界入任何一法的自己继续存在,于是不再出生种种有漏的心行,对于蕴处界每一法都没有贪染执着,就是对自我的贪爱与执着全部灭尽了,不想让自己再有未来世的蕴处界出生于三界中,死时有把握可以做到,这就如同截断多罗树头一般,不再有对自己贪爱执着的心行出现了,这就是解脱。但这一段经文特别强调的是意识,意识是最难断除的,因为意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有漏掉其中任何一点的话,我见就没有办法断除。如果能够观行得很彻底,就能够把我见断除,到时候有关于亲证如来藏这件事,能够值遇大乘真正见道的善知识,只要稍微点拨一下,知道怎么整理,其实很快就能够证得如来藏了。如果没有断我见,是没有办法让善知识随便帮你一下,你就能够知道整理以及体会的方法,因为没有断我见,这样的整理体会是没有办法很细心地去观照到。所以 | admin 2020-02-21 |
![]() |
当中深广的重点在于,回向的标的是以清净为主,需要用智慧来抉择,而不要落入有漏有为的取相之中。我们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在佛前回向是更好的。如果回向的时候,能够在佛前胡跪来完成这个回向,那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在佛前,其实也是可以成就功德。因为佛无方所,何处无佛呢?但是如果有佛的制多处,也就是说有佛塔、佛龛、佛像的地方,那你在这些地方能够至诚心的胡跪,实践 | admin 2020-02-21 |
![]() |
这是能够让众生远离世间有漏法的三无漏学。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漏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正法,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 | admin 2020-02-21 |
![]() |
《成唯识论》卷4)所谓:凡夫住于有漏食,圣者悉依无漏食,有漏无漏诸圣凡,一切无不依食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5)释迦世尊更在《楞严经》中对阿难尊者开示: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8)就是说,有段食、触 | admin 2020-02-21 |
![]() |
世间法皆是有为有作,是加法,菩萨更须入世间为正法、为众生做一切事,但菩萨在行一切行当中,却有另一无为法在运行着,是人无我、是法无我,是减法,无量加法中,却有无量减法,不落入有漏有为法中,却也不落入寂灭无为,一加一减刚好是零,是一种平衡,就是法界中道实相。如来藏成就一切有相,却又具足一切空性,转依如来藏之中道智慧,不偏不倚,方能成就一切菩萨行。原来菩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说一般世间凡夫他们也能够有四禅八定,但是他们的这种四禅八定是有漏的;声闻缘觉他们也有修四禅八定的三三昧,但是他们的这种三三昧,和菩萨依止于第八识如来藏所修的三三昧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知道佛陀的三三昧如此不可思议,心里也很希望能够达到佛陀三三昧的境地;但是要修三三昧的话,一定要戒行清净。想到这里,我们当然可以依这样的念佛心,而让自己的内外恶念、贪 | admin 2020-02-20 |
![]() |
因为即使证得了三界最微细的非想非非想定,仍旧是三界意识细心境界,终究不离意识我的世间境界,无法使人出离三界,还是世间有漏定法,所以称为世间三昧。第二、出世间三昧:是指二乘人断我见、我执而生起的空、无相、无愿三昧,或者说为空、无相、无作三昧。这三种三昧是意识心断除我见、我执生起空、无相、无愿而心得决定的二乘解脱智慧三三昧,并不是禅定的有觉有观、无觉有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