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切有情众生由于无量劫来所熏所习之不同,导致根性千差万别,当然对于六尘的领受和执着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在应对万缘的时候,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就迥然不同了。假使有人之前造作恶业,能生起后悔、忏悔之心,并能发愿永不复作,就称之为善;或者在应当要行善的时候,没有及时去行善,后来产生追悔的心,这也是称为善。相反的,如果先前造作善业,后来却产生后悔,懊悔自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甚至于声闻解脱道(声闻菩提的法),其实相对于大乘法来说,它也是方便说——它是佛为了引入偏向于解脱的这个根性的这些众生所方便引导的。在《法华经》里面也说了,二乘的菩提它又叫作“化城”。因为它是化城,所以它不是究竟苏息之地,也就是不是究竟能够让众生能够解脱,能够让众生能够休息的地方。所以,二乘解脱法它才是方便说;如来藏唯识了义,祂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禅宗发展的初期,人们的根性较好,定力也比较好。那时候,修行者大多重视定而不了解禅宗的根本是慧,所以往往定多慧少。那时禅宗祖师传法往往是注重慧的引导,而不必在定的修习上费心。渐渐地,修行者明白了禅宗的核心是修慧,却开始出现了重慧而轻定的倾向。到了宋朝以后,人们的根性越来越差,对修定也越来越不重视,禅门修行者的定力也越来越差,无法满足参禅的需要。禅宗 | admin 2018-07-21 |
![]() |
的的确确众生的根性有千万种,就是有一些众生的根性,他是不喜欢听闻道理,不喜欢思惟道理。但是我们知道,就如同一开始的时候跟大家强调的,佛教非常强调的是智信而不是迷信,既然是智信,就是要求大家要听闻道理之后要如理作意,要仔细的思择整理,这样才能成为自己的真正所得。所以就这个方面来看,佛教非常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慧心,要发起慧心。就算我们平常不习惯听这些道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的的确确众生的根性有千万种,就是有一些众生的根性,他是不喜欢听闻道理,不喜欢思惟道理。但是我们知道,就如同一开始的时候跟大家强调的,佛教非常强调的是智信而不是迷信,既然是智信,就是要求大家要听闻道理之后要如理作意,要仔细的思择整理,这样才能成为自己的真正所得。所以就这个方面来看,佛教非常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慧心,要发起慧心。就算我们平常不习惯听这些道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众智就是了知众生根性及共相智。共相智就是类智,前面已经说过了。了知众生根性,是比较困难的智慧。我以前就是不先观察众生的根性与因缘,就一心想要把了义而且究竟的妙法传给别人,所以在禅三时统统有奖,也发生了总共三次退转的事件,而且都反咬我一大口,特别是这一次,比以前两次更严重,那真是惨痛的经验。所以我后来就开始观察众生的根性,特别是在禅三小参时,借着你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2、必须修学信心很多人听到“禅”就吓坏了,心里面先自我设限:“我哪有可能学禅!末法时代了,而且我这种根性怎么可能?”先自我设限。但是菩萨再来者很多,因为还没有离开隔阴之迷,所以往往小看了自己,妄自菲薄。我们应当了解,听闻禅法而不畏惧,课诵学习《金刚经》而不害怕的人,这一种人,佛说:“当知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是以如来果位非是等闲,不是发不起菩萨志行者可以企求于万一,自以为可以猜测密意的,乃至以为所证的,比其它人胜过等等,多是我见未断、而且我慢凌人之辈,自以为密意得知,到处瞧人不起,这样的「明心」只是增长恶业恶作,哪里有功德受用,三贤位本来漫长,经过如是慢心更为高涨者,下辈子若是侥幸人道,也自是根性愚昧,不复修学,以今生自是太过,来生愚痴可期,此因果于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载,佛已吩咐不可向外道及初机学人明说密义,即使有学人相求,若其根性没有成熟,也不能以机锋引导他开悟,只能说一些禅法的知见,让他自参自悟。如果明讲密义,即是“亏损如来”,后果极为严重。若对初机学人明说宗门密义,以学人非自参自肯故,体验不足故,往往不能信受,不敢承担;即便是有所信受、承担,也不易发起般若智慧,更难有功德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四是根上下的智力,能观察众生的上根、中根、下根等根性,诸佛都有这种观察的智力。第五是种种胜解的智力,就是不管人家说什么法,诸佛都能胜解;乃至外道说他的法多么胜妙,诸佛都能胜解,所以能用外道法去破外道法。第六是种种界智力,这就是种种法功能差别的智力,都能如实了知。第七是遍趣行的智力,就是普遍的了知众生会往生到哪里去,他们的心性与趣向又如何。第八是宿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来明明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根性很差,刚愎自用,我慢坚固,很难度,仍然以三界至尊的身分,来人间跟这种无耻、污浊的众生共住,一心一意救拔众生的苦恼。相反,众生还会毁谤、辱骂,甚至如来还遇到木盆、火坑、马麦……等等恶行!如来没有大怜悯心,是做不到这样的!声闻、缘觉圣人慈悲淡薄,他们仅仅是随缘度众,舍报即入涅槃,所以不能称为佛。十七、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四是根上下的智力,能观察众生的上根、中根、下根等根性,诸佛都有这种观察的智力。第五是种种胜解的智力,就是不管人家说什么法,诸佛都能胜解;乃至外道说他的法多么胜妙,诸佛都能胜解,所以能用外道法去破外道法。第六是种种界智力,这就是种种能差别的智力,都能如实了知。第七是遍趣行的智力,就是普遍的了知众生会往生到哪里去,他们的心性与趣向又如何。第八是宿住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就是应众生根性说法。在《阿含经》里我们也看到,佛陀要度某人时,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如果此人能够接受这些道理,佛陀再为其解说声闻菩提及缘觉菩提,最后三转法轮时开演大乘法。佛菩提乘它是包含了前面四乘的内容。从五乘的道理,可以明确知道三乘的关系:由大乘之中,再分出的四乘来作为阶梯,这事实上都是佛陀为了度化众生最后成就佛道,而从人乘一直到佛菩提乘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就是应众生根性说法。在《阿含经》里我们也看到,佛陀要度某人时,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如果此人能够接受这些道理,佛陀再为其解说声闻菩提及缘觉菩提,最后三转法轮时开演大乘法。佛菩提乘它是包含了前面四乘的内容。所以有人认为,先有声闻、缘觉,后面才有大乘,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还是有人说:大乘似乎是在部派佛教之后才兴起的。意思说:大乘成佛法道是在部派佛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来明明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根性很差,刚愎自用,我慢坚固,很难度,仍然以三界至尊的身分,来人间跟这种无耻、污浊的众生共住,一心一意救拔众生的苦恼。相反,众生还会毁谤、辱骂,甚至如来还遇到木盆、火坑、马麦……等等恶行!如来没有大怜悯心,是做不到这样的!声闻、缘觉圣人慈悲淡薄,他们仅仅是随缘度众,舍报即入涅槃,所以不能称为佛。十七、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些人在俱解脱与慧解脱上面各有取证上的不同:是因为身证与见到等五种人的根性有差异的缘故,而差异之处主要是因为放逸於欲界法所致。譬如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者,名为慧解脱之见到,只是初果人;要待后时断除外我所的贪爱,并且能现观解脱的证境以后,方得成为慧解脱阿罗汉。若是已得八解脱的阿罗汉,而不具有解脱知见,不能为人解释解脱的原理(譬如周利盘特伽),就必须加上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一类三果人,他的根性最为猛利,因为他们本来的修证,就已经快接近四果的原因。第二类叫作生般涅槃,意思是说要经过中阴身之后,下一生投身到五不还天,才刚刚出生,就有能力把五上分结断尽,而入涅槃。第三类叫作无行般涅槃,是说升到五不还天之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够把五上分结断尽,而入涅槃。第四类叫作有行般涅槃,是说下一世出生于五不还天,不但要经过一段时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一类三果人,他的根性最为猛利,因为他们本来的修证,就已经快接近四果的原因。第二类叫作生般涅槃,意思是说要经过中阴身之后,下一生投身到五不还天,才刚刚出生,就有能力把五上分结断尽,而入涅槃。第三类叫作无行般涅槃,是说升到五不还天之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够把五上分结断尽,而入涅槃。第四类叫作有行般涅槃,是说下一世出生于五不还天,不但要经过一段时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是真修行人非边见众生可比,是以南阎浮提众生根性如是刚强,又临此五浊恶世,正当人寿入将十岁之际,何可期望?是以今日即以小乘义理复以兴发,前者已论「本际」实义,今者更以缘起诸法来论圣道,以诸小乘义理来确立大乘法理于不败,如来藏即是异熟识义,广说多名,佛陀因义立名,以随方解缚,虽无定法,虽无定名,此者为一,一实多名,非是虚假,所以二三俱转斯义,岂可言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不管你是那一种根性都可以学念佛。只要你肯学,念佛法门里面,都有东西满足你的需要。此外,念佛这个法门,声闻人也可以学,声闻跟在应身佛身边转来转去,离不开佛,所以常有念佛心,他也可以学。将来,他终究有一天要和缘觉一样回小向大,还是要学念佛法门,终究要修菩萨行,所以他也可以念佛。菩萨根性的人更可以学念佛,因为菩萨不是开悟就不念佛了,乃至一直到十地,还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