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他ㄧ定要经过教导,长养善根,熏习佛法正知见,这样慢慢的降伏他的恶习恶念,能够出生解脱智慧,才能够真正地断除这些恶习恶念。有情为什么会造作三恶道的恶业呢?因为有情想要自在,想要自在的时候,他就任性的凭着他的烦恼习气现行而去造作,以为这样子叫作自在;其实这个就是与烦恼相应,所造作的业都是生死业,生死业就不是自在的业。有情为什么会任凭自己习气烦恼现行而去造作呢?因为 | admin 2020-02-21 |
![]() |
那我们现在要来举一个经典里面的说法,让大家知道一下,花草树木它真的是有情吗?以及论中告诉我们说花草、树木、果实,还真的是众生受用的依报而已。 在《佛说大般泥洹经》里面有这么讲:“一切草木作寿命想,如是说者我所不听,作是说者,当知是辈外道弟子。”在这个经中佛就讲说:假如佛弟子要这样讲说,一切草木它都有寿命,等于把它当有情看待,那这样说的话,&nb | admin 2020-02-21 |
![]() |
可是在佛法里面,我们有说六度波罗蜜的第一个,叫作布施波罗蜜,布施波罗蜜就是跟世间的方法刚好相反。世间人总是喜爱七宝,对世间的珍贵之物,特别是金钱,特别的珍贵,而且要守护它。可是在佛法里面所教导的,反而是要把我们所拥有的金钱财物要布施给众生,让众生能够获得安乐。那布施这个法,事实上就等于是把我们凡俗所贵的财物把它推出去,然后不要自己拥有;这从世间人的 | admin 2020-02-21 |
![]() |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但是布施一定都需要有财物吗?其实佛陀有教导我们很多布施的方法,甚至有不用减损财物的布施,仍然可以获得大果报的。例如《杂宝藏经》中的七种施因缘,在这段经文中,佛陀开示说:有七种布施并不需要减损财物,却同样可以获得广大的异熟果报。第一种布施是眼施。这是说:我们应该要常常以柔和恭敬的眼神来观视父母、师长,以及出家、在家的修 | admin 2020-02-21 |
![]() |
第三个言辞施,就如同菩萨四摄法中的爱语。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有说:爱语摄事,于诸摄事最为殊胜。(《瑜伽师地论》卷46)也就是说,菩萨除了布施之外,爱语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常看到有的人虽然作了很多的布施,常常帮助他人,可是却不用爱语来对待众生,总是板着一张脸,或是爱教训人;那众生虽然接受了他的财物,可是因为常常被他骂,所以心里很害怕对方。因此菩 | admin 2020-02-21 |
![]() |
也就是佛教所阐述的这个法界实相的真理,它能够完整地呈现三界六道有情众生的这些因果的因素。这些三界六道有情流转的因果,由于菩萨实证了实相心以后,智慧会不断的增长,不断的增长以后,越能了知这些因果的内容。所以佛祂在经中也经常在教导佛弟子,要善于了知因果;同时佛也教导佛弟子,要如何来让自己能够避免未来世不好三恶道的果报,如何来改变未来世的果报,使它成为可 | admin 2020-02-21 |
![]() |
现摘录平实导师在《法华经讲义》第四辑237至238页的内容供养大家。原文如下:这二年来,天灾不是一直都在示现吗?尤其最近地震,那里动完了换这里动,都因为众生好动,所以大地也得要动。这是说真话,不是开玩笑。你们有人以为我是开玩笑的说法,其实不然,正因为众生需要动,当然大地就得要动。人间一切都要动,不能静止;例如说,我们这个人间跟欲界天为什么会被大火烧?因为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如果养成布施的习惯,努力地一世一世做下去;就能逐渐满足大乘见道的福德资粮,以及懂得三宝的尊贵,当做得够多的时候,就会起心动念开始思考:难道佛法就只是这样行善而已吗?难道这就是成佛之道吗?就会慢慢开始有修学佛教正法的因缘。反过来说,如果这些善事不去做,或者是做得还不够多,那么三乘菩提证悟的资粮,特别是证悟大乘菩提的福德资粮还没有满足的话,想要得到 | admin 2020-02-21 |
![]() |
也就是佛教所阐述的这个法界实相的真理,它能够完整地呈现三界六道有情众生的这些因果的因素。这些三界六道有情流转的因果,由于菩萨实证了实相心以后,智慧会不断的增长,不断的增长以后,越能了知这些因果的内容。所以佛祂在经中也经常在教导佛弟子,要善于了知因果;同时佛也教导佛弟子,要如何来让自己能够避免未来世不好三恶道的果报,如何来改变未来世的果报,使它成为可 | admin 2020-02-21 |
![]() |
这时,村里的人们来来往往的经过世尊所坐的地方,大家看见佛陀显现出庄严光明的法相及散发出奇异殊特的光色,莫不感到惊异而又肃然起敬,都前往佛陀的面前要表示礼敬之意,或恭敬的礼拜、供养、赞叹,或叉手礼敬,问讯佛陀:色身康态否?起居轻利否?等。佛陀看见大众都来到此了,就慈悲的教令这些人就地而坐,开始为他们讲起法来了。大众虽听闻世尊开示,但是内心里其实是怀疑 | admin 2020-02-21 |
![]() |
在《法句譬喻经》卷1〈双要品〉第九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舍卫国的国王,名字叫波斯匿王,有一天他来到佛陀的精舍住所,下了马车之后,卸却了幡盖跟身上的配剑,脱去了鞋履拱手作揖,直接向前来到世尊前方,向佛至诚礼拜,行五体投地的稽首接足礼,而后长跪于佛前至诚表达了来日要在城镇的街道上,用素宴来供养佛陀及所有的僧众。在佛陀应允之后,国王就亲手跟大众一起 | admin 2020-02-21 |
![]() |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佛?是为了求平安、求财富、求生天?还是为了逃避世俗?这些都是世间有为法,不离三界生死;既然叫作学佛,就是要学习佛的智慧与福德,乃至最后究竟成佛。也许有人说:我学佛是为了了生脱死。什么是了生脱死?就是中国禅宗祖师所说生从何来、死往何处的问题。生从何来呢?从自己的如来藏中出生,父母只是提供藉缘,其实是自己的如来藏生了这个 | admin 2020-02-21 |
![]() |
众生虽然这么多,那一些人就想:众生真的是可以度尽吗?以前释迦牟尼佛祂在摄受众生的时候,祂菩萨因地当作宝海梵志,祂就在佛前发大愿:愿我现在所摄受的这些有情,他们犯下五逆罪,他们是诸佛世界所不存在的这些有情们,然而我愿意一一救度,使他们可以快上一大阿僧祇劫成佛,可以在这个法会中第一成佛者成佛的时候,他们也一起成佛。你想地狱的种性的众生,又犯下五逆这种的 | admin 2020-02-21 |
![]() |
但是除了对这些生前的事务、情感等等,作个圆满的了结以及处理死亡时候的痛苦之外,另外还有一个让许多人心有恐惧,而难以坦然面对的问题,就是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死亡之后就没有了吗?还是会到哪里去?世间一切的人、事、物本来就都是因缘所生法,而因缘所生法最后的结果必定就是因缘灭,所以生命既然有生,那么必定就会有死的一天。但是因为一般人心中有着无明以及贪爱,所以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这样的修证,是远比前面的克服寒热风雨、饥渴病痛等等还要来得更难!这是什么原因呢?先从不贪着世间的五欲来说,五欲有时候指的是财、色、名、食、睡的这些贪着,有的时候指的是色、声、香、味、触等等法的贪着;一般人容易或者不容易离开这些贪着?答案是很肯定的:那就是不容易,或者是说极不容易。对啊!假如不贪着五欲,你要叫世间人怎么生活呢?因为都没有快乐了!那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来介绍业是怎么来的呢?常常有人修学佛法时不断地埋怨自己,老是说自己的业重,所以听经也听不懂,学法也学不会,更别说开悟了。这种讲法其实是正确的,因为确实是业障碍了他,所以明明是一个很单纯、很容易懂的法呢,但是他老是听错,都无法理解。有时候明明是很容易入手的方法,他却始终没有办法,学完回家修行时总是没有办法用功;就算是听懂了也使不上力,这叫作业障。 | admin 2020-02-21 |
![]() |
然而当时的国家法律有规定,被判处死刑的囚犯如果越狱逃跑,就可放出发狂的大象去追逐驱赶,让罪犯被大象活活地给践踏踩死。当这死囚眼看就快要被狂象追上时,就赶紧快步进入一口废弃的井中躲起来;他自以为躲在井中就可以躲过狂象的追逐,却没有看见在井的下方,有一只巨大的毒龙正朝上张着大口,随时都可能把他吃掉;而在这口井的四边,又有四条毒蛇盘绕,正在虎视眈眈;而在 | admin 2020-02-21 |
![]() |
在佛法中说到:凡有出生就一定会有死亡,有生就必定会有后面的老死。当众生一出生的时候,已经开始在衰老了,衰老到一个程度,就会进入死亡;这个过程任何众生都避免不了,包括我们自己也已经像这个样子,经历了无数的出生与死亡。也就是,在生死轮回当中来来回回,虽然现在我活着,但未来一定会有死亡的一天。所以,丧葬的事情,是任何一个众生都避免不了的。如果我们不是进入 | admin 2020-02-21 |
![]() |
既然是自心所现,不同的众生各有自己的六尘内相分,可见都是虚幻生灭因缘所生之法。那我们就可以透过这样的知见作观察、作观行,因此就能够对于我们远离种种虚幻的五欲境界之贪染与执著,产生莫大的帮助,这就是这个知见的重要之处。因为既然是自心所现,当然是虚幻变异而非真实不坏之法,不应该错认而执著之。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很容易沉迷于种种似真之六尘境界,因而造作诸 | admin 2020-02-21 |
![]() |
】(《瑜伽师地论》卷53)这里开示的范围已经是非常广,其中想倒指的就是对于无常、苦、无我、不净种种法,因为无明、不如理作意的关系误认为是常、乐、我、净,因此被这些境界所迷惑,这是一般众生的普遍现象。接下来,心倒就是因为对于境界没有正确的了知而产生了执著,因此引生种种烦恼,譬如对于想要获得的五欲产生贪爱而被束缚,即使已经获得了,仍然觉得不足而继续还要无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