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第二个呢,各位菩萨,也可以用第二个准则去看,也就是说,这第二个准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三法印,也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各位如果在使用这个准则的时候,请大家务必注意到,如果我们谈到应用这个准则的时候,我们讲的是诸行无常,不是只有无常两个字;我们谈到的是诸法无我,不是只有无我这两个字。并且我们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因为这三个的道理 admin

2020-08-28

  或者是说,到底有没有阿罗汉存在?到底有没有见道须陀洹存在?或者是说,到底现代人能不能实证初果呢?能不能实证二果、三果、四果呢?乃至是不是有菩萨可以实证声闻的解脱呢?是不是有菩萨可以实证第八识——永恒存在的如来藏呢?这个都是属于见惑所摄的。也就是说,这个在见解上面应该要把它厘清楚的,如果在这个地方没有把它厘清楚,没有把疑惑断除掉,那他必然导 admin

2020-08-28

  《大乘起信论》卷2,马鸣菩萨开示说:彼方便行略有四种:一、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本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又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善行,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真如离于生死涅槃相故;此行随顺以为根本,是名行根本方便。意思是说,修证佛菩提的正因,大略来说有四种方便行,第一就是在修行上应该要行根本方便,也就是从根本上作种种方便来观行。 admin

2020-08-28

  马鸣菩萨说:佛弟子修证佛菩提的正因,大略来说有四种方便行,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第三,生长善根方便,第四,大愿平等方便。这是佛弟子在佛法修证上直接切入的正因,如果不修这四种方便行,佛菩提道就很难有证悟的因缘。上一集已经解说第一行根本方便,今天要继续探讨第二能止息方便。《大乘起信论》卷2,马鸣菩萨开示说:二、能止息方便,所谓惭愧及以悔过 admin

2020-08-28

  马鸣菩萨说,佛弟子修证佛菩提的正因,大略来说有四种方便行: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第三,生长善根方便;第四,大愿平等方便。这是佛弟子在佛法修证上,直接切入的正因,如果不修这四种方便行,佛菩提道就很难有证悟的因缘。前面两集已经解说: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今天要继续探讨第三,生长善根方便。《大乘起信论》卷2,马鸣菩萨开示说:三 admin

2020-08-28

  《大乘起信论》卷2马鸣菩萨开示说:四、大愿平等方便,谓发誓愿尽未来际平等救拔一切众生,令其安住无余涅槃;以知一切法本性无二故、彼此平等故、究竟寂灭故随顺真如,此三种相发大誓愿,是名大愿平等方便。意思是说,菩萨必须发一个大誓愿,尽未来际平等地救拔一切众生,使得众生能安住在无余涅槃的本际;纵然未来成佛了,这个誓愿也不会终止。为什么叫作大誓愿呢?因为这个 admin

2020-08-28

  ●炉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斋佛仪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十 admin

2020-08-28

此定力可以确定及保证其见道智慧得以证转之功德,成为真正的初果人及明心不退的七住菩萨,不是仅有见道的干慧知识。其中的部分纲要内容如下:1.必须修动中定:无相念佛、看话头。2.“四依大士、六通菩萨,说法度人,定为首要。末代相承,说法教授,自不修定,身无内道,出言即便破人修定,世人颠倒,实可哀哉。”并讲解欲界定、未到地定。3.“到达此阶段前之漫 admin

2020-08-04

  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文殊师利菩萨十种大愿(另据《华严经.净行》有一百四十一愿)普贤菩萨十种大愿观音菩萨十二大愿(另据《大悲心陀罗经》有发愿偈)大势至菩萨大愿 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来源:《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海尘所发五百大愿(释迦牟尼佛往昔为海尘婆罗门时)海尘心生一念:我已于如来前劝无数眷属皆发菩提心 admin

2020-07-30

又灵龟以荷负佛法重任,而非放逸故不修禅定,一生为法忘躯,舍寿时虽不免病痛之苦,而无碍其智慧正念,佛子何惧乎哉!又此灵龟于佛法之弘传,功业勋著,释迦岂有辜负之理?诸大菩萨又岂有辜负之理?若二者难两全,余宁取灵龟之受苦,不羡钝鸟之自如也。-----《钝鸟与灵龟》 admin

2020-07-28

  当你尊重法的时候,你就会尊重十方菩萨们,也会尊重十方诸佛。当你说法的时候就不可能戏论法了。如果轻蔑于人或者戏论于法而不尊重于法,人家也会对你升起疑惑,这个人是实证者吗?这个人的道业真的修得好吗?这个人真是菩萨摩诃萨吗?——《法华经讲记》  admin

2020-07-27

  所以,菩萨能够如实现观蕴处界虚妄,有了断我见的解脱德后去参禅,于因缘成熟时,才能亲证本来离六尘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如来藏,因而发起了二乘人所不能得的法身德及般若德,名为证悟明心的七住位菩萨。所谓法无我智,乃是观察蕴处界所生的一切诸法都是虚妄,没有一法是真实常住的。能够如实了知及亲证而发起的智慧,名为法无我智,如佛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开示:云何法无 admin

2020-07-27

  1经文中佛陀开示:七种第一义的内涵就是心、慧、智、见、超二见、超子地、如来自到境界等七种境界,这七种境界乃是三世诸佛究竟证得第一义真如心的境界,诸佛以此七种第一义来成就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之最上的上根法;也是菩萨慧眼亲证自心如来,以及于后次第修学、次第果证,直至成佛的境界。这七种境界,是如来所建立七种自心如来智慧境界,入于一切众生自相与共相中 admin

2020-07-27

  然而,菩萨行者如果有纯熟的看话头功夫,于因缘成熟时,能以慧眼亲见自身种子刹那流注。如果有大福德、慧力来庄严,而一念相应慧,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真实不虚,成就十住菩萨如幻观行的功德。所谓变异性,是指种子有刹那刹那变异的体性。也就是说,前种与后种之间有些微不同的变异存在。譬如电影片,透过每秒24格的快速转动,所产生的微细差异,导致观众所看见的影像 admin

2020-07-27

  诸如上面所说,都是第八识如来藏能圆满成就诸法的体性;而这样的体性,刚明心的菩萨仅能少分了知,地上菩萨能多分了知,一直要到成佛时才能究竟了知。所谓依他起性,顾名思义,就是必须依著他法才能出生的体性。譬如眼识,乃是依于眼根与色尘相接触后,才从第八识出生的法,是本无今有的法,所以是虚妄法。眼识既如是,耳识乃至意识亦复如是,都是依于根与尘相接触之后,而由第 admin

2020-07-27

  正如《大乘入楞伽经》卷5开示: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 admin

2020-07-27

  无生法忍果,乃是已证得无生法忍道种智之地上菩萨果德,是圣位菩萨所证的智慧果位。实证初地无生法忍之后,须再经二大阿僧祇劫精进修行,由二地、三地至十地、等觉、妙觉后成佛,之间一一地道种智之果德皆属无生法忍果所摄。而欲证入初地之入地心者,须具足四个条件:一、无生法忍的智慧(八识心王之一一心皆确实亲证,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 admin

2020-07-23

  众生能够接触佛法,受三归五戒开始修学佛法,乃至有机会听法师说法而掉下一滴眼泪者,都是佛菩萨在暗中护念着。譬如你受三归五戒时,佛就会派遣二十五位护法神暗中保护你,让你免除很多外在的干扰;这些外在的干扰,有很多是你不知道的。三归依的途中,这过程中,你已经得到36位护法神——等于36位菩萨在照顾你;等到你愿意受五戒,每一戒又有五位的善法神,所以你如 admin

2020-07-23

  农历六月初三,恭迎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圣诞!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摩诃萨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摩诃萨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摩诃萨韦驮菩萨是我们熟知的佛教大护法,几乎每一座寺院天王殿弥勒菩萨的背后,都供奉有韦驮菩萨,与伽蓝菩萨同为佛教的两大护法。经中说:韦驮菩萨力大无穷、勇猛无比、时时刻刻在世间护法、昼夜不停护持正法。在佛门了义正法中当护法神的,有许多是威神力 admin

2020-07-23

而所谓的三乘佛法,是诸佛以三大无量数劫的时间实证了四种涅槃,究竟解决了六道轮回等问题之后,以自身的体证经历来教导有情众生,如何经由闻、思、修、证的过程,也能够离开六道轮回,超出六凡法界,而逐步成就声闻、缘觉、菩萨以及佛陀等四圣法界。譬如,佛陀在《大般涅槃经后分》当中开示善恶业道、善恶业报、三世因果的道理,而说到:深思行业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 admin

2020-07-23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9   …   178   179   下一页»   共3561条/179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