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佛又接着开示:如果有人能以遍满四天下的宝物供养如来,福德当然很大;但若有人没有钱财,而以佛地的种种功德法相,至心恭敬的说出来赞叹,这两个人的福德是相等而没有差别的。所以请诸位记得把前面所说佛地种种功德记住,将来去朝圣时,如果人家以种种宝物供养;你就与大众以种种偈颂恭敬唱出来供佛。如果你能用印度话赞叹,让当地的印度人听见,唤起他们对佛陀的记忆,功德、 admin

2018-07-23

县官听了罽那的一番话,内心非常感动,不但赞叹罽那的善根和智慧,同时还脱下自己的华服、首饰,连同鞍马和车子全都送给了罽那,此外还封给他一座村庄作为奖赏。罽那由于一念布施的善心,成就了一段殊胜的果报;这位有智慧的县官,也成为众人称叹的对象。由于这样的因缘,整个村庄的百姓也都纷纷归依了三宝,成为佛陀的。各位菩萨!故事说完了,您认同故事中的主人翁罽那的行为 三摩地

2018-07-23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能布施,乃至于吃饭后,碗里的残渣用水荡一荡,也可以用来布施给饿鬼道或是虫蚁;甚至对于其他众生之布施行,生起随喜心与赞叹,也都能够得福;这样看来,在这世间是很少有人无法布施的。一般人听到布施,就联想到是布施给外面的有缘众生;而事实上,我们先要照顾的却是自己身边的眷属——包括父母、妻子、仆从等。如果自己广有资财,也乐于布施给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布施的时候,他又不至心,都不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是拿这个粗糙的,他可能自己不要的东西,拿出来布施;可能是为了名称,为了让人家赞叹而布施;或者说为了自己的世间的事情,希望这个有权贵的人能够帮他,让他顺利进行而去布施;或者说为了让人家尊重他,而去布施。这些理由去布施,都不是真正能够让他的财物去让众生得到利益;因为不是让众生真正得到利益,所以那个福报就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且有智慧的人要来深入观察,贫穷是极为大苦的;因为贫穷的人虽然常常亲近赞叹于人,可是因为贫穷的人他没有福,所以经常会产生很多过失;而且贫穷的人经常受到别人、有权贵的人欺负,在这种境界中,他就会跟烦恼相应,一旦跟烦恼相应就会造作恶业,可能就导致生到三恶道去了。所以有智慧的菩萨,深入观察这种贫穷之苦,就要知道怎么样避开贫穷。而且要观察,菩萨在人间生活所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继续这样开示:【见来求者,心生欢喜;如失火家,得出财物;欢喜赞叹,说财多过。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复语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远离悭贪之心,皆由于汝来乞因缘。即于求者生亲爱心。既施与已,复教乞者如法守护,勤修供养佛法僧宝。】这一段佛陀继续这样开示:有智慧的人布施的时候,看见有人来乞求,心里非常欢喜,为什么呢?祂说:就好像家里失火了,财物就要被 三摩地

2018-07-23

哪知道国王您也要供养三宝,我们并没有设想到会如此,可是我们实在是不得已,只好据死来力争,希望国王您可以见谅!国王一听,心里面就心生怜悯;他很感慨,感慨众生的福德跟他完全的不同,也很赞叹这样的贫苦之下,还能够发这种的誓愿,决定要卖身来供养三宝,实在是太难得了!因此他就赞叹说:你们夫妇两人实在是太有智慧了!能够了解贫穷的痛苦,真正知道这种痛苦应当来改变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自己身为一名公职人员,所谓的大公无私,其定义应该是在工作上积极进取,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甚至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这样的无私才是人们所赞叹的。可是自己是怎么做的呢?那个时候,末学其实是走了一个极端,一味地认为只要护持好道场,护持好师父,由师父来度众生,从佛教的角度来利益众生,这是最伟大的一个工作,其他 三摩地

2018-07-23

在此先随喜赞叹大家的法布施! (原标题:网络法布施时应注意的事项) 三摩地

2018-07-23

多人爱敬诸天赞叹。10.诸龙夜叉乾闼婆等常随守护。11.不空受用人之供养。12.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不求而得。13.名称远闻十方世界.14.诸恶鬼等不得其便。15.诸佛世尊之所赞誉。16.守护持佛法藏。17.不堕一切诸恶道中。18.生于人天不以为难。19.不离见佛。20.不离闻法。21.不离供僧。22.得识宿命。23.生净佛土。24.生生之处诸根具足。25.得三十二相庄严之身最为上主。26.种陀罗尼根本 三摩地

2018-07-23

何等二十?(1)得正忆念,(2)得胜妙趣,(3)得好正意,(4)得强志力,(5)得多智慧,(6)觉悟出世般若波罗蜜,(7)当得少欲,(8)当灭嗔恚,(9)当灭愚痴,(10)一切诸魔不得其便,(11)诸佛护念,(12)非人守护,(13)诸天与力,(14)一切冤家不得其便,(15)凡所亲友无人能坏,(16)凡所出言人必信受,(17)得无所畏,(18)凡有行处恒常欢喜,(19)智者 三摩地

2018-07-23

多人爱敬诸天赞叹。10.诸龙夜叉乾闼婆等常随守护。11.不空受用人之供养。12.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不求而得。13.名称远闻十方世界.14.诸恶鬼等不得其便。15.诸佛世尊之所赞誉。16.守护持佛法藏。17.不堕一切诸恶道中。18.生于人天不以为难。19.不离见佛。20.不离闻法。21.不离供僧。22.得识宿命。23.生净佛土。24.生生之处诸根具足。25.得三十二相庄严之身最为上主。26.种陀罗尼根本 三摩地

2018-07-23

首先,要先赞叹提问题的这位学人,因为一般人通常不一定会自己承认或者是观察到自己有上述的问题,这表示说,这一位学人已经能够去观察到自己的问题,进一步也愿意试着去改正它;这不妨是一件善行,所以是应当要随喜而且要赞叹的!说明瞋恚之法的意涵之前,因为瞋与贪往往是相随而行的,所以就先略说贪的这个法;这是说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这五尘,或者是财、色、名、食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释提桓因能够成为三十三天众的自在王,是因为他总是能够随时欢喜赞叹一切不瞋的功德。你们既然以正信的心离世俗的家,而出家修学解脱道法,更应当要效法释提桓因赞叹不瞋的功德,应当如是的学习安忍不瞋之行。佛陀说完此经之后,诸比丘们听闻佛陀的教诲,各个都心生欢喜,决定依法奉行。经文的大意我们介绍完了,接下来我们来简单介绍出现在这则故事的几个名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再想想看,那些对于决定捐赠器官的善心菩萨们,我们是给予赞叹随喜的。一般人认知,行善一定有善报,殊不知没有被善教导,也就是对临终捐赠器官的,才能有正确的知见教导,可以免除对于捐赠过程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故而起嗔恚想、颠倒起,形成下堕恶趣的情况。假如捐赠器官不是出自愿意,那么处理身体过程是会挣扎的。有人说:那不是已经死亡了吗?既然都死了,什么都不知道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世尊在上开示:释提桓因能够成为三十三天众的自在王,是因为他总是能随时随喜赞叹一切不嗔的功德。从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释提桓因不仅有方便善巧,而且也教导如果碰到别人造恶时,要以慈心、悲心来破除自己内心的憍心和慢心,也教导如何去对治嗔恚的方法,还赞叹善于调伏嗔恚的行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原标题:嗔恚对治鬼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和问题)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释提桓因能够成为三十三天众的自在王,是因为他总是能够随时欢喜赞叹一切不嗔的功德。你们既然以正信的心离世俗的家,而出家修学解脱道法,更应当要效法释提桓因赞叹不嗔的功德,应当如是的学习安忍不嗔之行。佛陀说完此经之后,诸比丘们听闻佛陀的教诲,各个都心生欢喜,决定依法奉行。 (原标题:嗔恚对治鬼的故事) 三摩地

2018-07-23

)然而问题是你的意识与意根要如何做到让佛愿意护念你,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啊!」(平实导师着,《随缘》,佛教正觉同修会,2008年9月初版,页54)佛菩萨的护念和加持 葛格我以前在禅净班的时候,进来三个月时就开始跟大家做义工,那时候一起做义工的很多菩萨们,现在几乎都证悟乃至很多当助教老师了!那这些年来,每次有新的证悟菩萨出现,我都会去跟他们随喜赞叹与结缘一下 三摩地

2018-07-23

黄檗禅师道:在甚么处?裴休当下知旨,如获至宝,欣喜不已,连声赞叹道:吾师真善知识也!示人克的若是,何故汩没于此乎(他开示人如此切中肯綮,为什么隐没在这里呢)?寺院里的僧众都愕然不已。在黄檗禅师的诱导下,裴休不仅彻底通达了祖意,而且对教相也很精通。诸方禅德都赞叹裴相国不愧出于黄檗之门下。裴休生前为弘扬佛法做了很多文字工作。他收集整理了黄檗禅师的语录《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五,七种最上供养:恭敬礼拜、供养、随喜赞叹、惭愧忏悔、劝请、发愿、回向。】请详见这篇:佛说有七种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优婆塞戒经》卷7〈24业品〉: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CBETA,T24,no.1488,p.1070,c9-11)《佛说法集名数经》卷1:云何七种最上供养?所谓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