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先来看看三界六道里面,业是如何相应的?我们就可以知道:做了什么样事情,就会跟哪个业道相应,而出生到那个地方去。譬如说第一个最低的地狱,地狱就是造作了五逆十恶的果报。那什么是五逆十恶呢?就是所谓的第一杀父,第二杀母,第三杀阿罗汉,第四出佛身血(因为众生是没有办法杀死佛的,因为佛的福德威德非常广大,所以最多只能够出佛身血),第五就是破和合僧。如果造作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人以作十种不善业道因緣。得一切苦。以恶业故。(出处同上,经中详述三十六种饿鬼因何堕入,请参看原经)饿鬼道所受果报?云何观于迦婆离镬身饿鬼。其身长大。过人两倍。无有面目手足穿穴。犹如镬脚。热火滿中。焚烧其身。如火烧林。饥渴恼热。时报所缚。无人能救。无归无怙。愁忧苦恼。无人救护。(出处同上)这是其中的镬(音huò)身饿鬼所受果报,极为惨烈,且无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讲一个大人相就要有五十思?这五十思是从哪里来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在人间修三十二相业,在修其中的一相业时都要以十善业道来修;如果离开了十善业道就不可能修了,所以还是要回归最基本的、最粗浅的十善业道上面来修。可是十善业道共有十种:贪瞋痴意业三种、口业四种、身业三种,这就是十种。十种恶业都不造,并且反过来行善,这就是十善业道。在这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不退转地,常不舍离十善业道。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安住施、戒波罗蜜多,作转轮王成就七宝,以法教化不以非法,安立有情于十善道,亦以财宝施诸贫乏。在中佛陀的意思是说,开悟明心的菩萨摩诃萨,从第一次发菩萨心开始到未得到不退转地(初地或八地)时,因为一直都行布施波罗蜜多与持戒波罗蜜多,所以这样的菩萨永远都不堕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在归命三宝、供养三宝之后,接下来应该要广结善缘,修三福净业,并且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行十善业道、行三种布施以及菩萨六度等等。佛世尊在经典当中,常常开示我们要孝养父母的重要性。譬如在《杂宝藏经》卷一云:【诸比丘当知: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又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的〈报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能持戒不犯,譬如持五戒不犯可以保住人身,加修十善业道就可以生到欲界六天去,所以念戒不犯就会有保住人身的福德,念善法戒就一定会行善而出生了来世往生欲界天的福德。持菩萨戒不犯,未来世仍然会是菩萨,因为戒体还在,终会有遇到而得亲证般若的因缘,也是大福德,是福德庄严。为什么要念施呢?因为念施可以让自己不断的修集福德,念施也可以让自己常常记住未来世会有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讲记佛说到第六度了:如果有人能清净身口意——不犯十恶业道!|反而勤修十善业道,而且要努力修学一切世间之事;因为菩萨必须在五明中求,所以菩萨不能荒废世间事。而且,说句老实话,诸地无生法忍的修证,其实也都不离世间事,发起诸地满心现观的因缘都是在世间法中,往往一件看来好像稀松平常的事情,如果你的智慧与福德因缘都具足了,就只是一件稀松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好好努力用功,一直都在善法用心,导致心性已经变成清净性了,终生不犯波罗提木叉的戒相,所以十善业道成就了,舍寿之后在来世又有无作戒;因为修行十善业道是有作,但是每一个部分完成以后就有一部分的无作戒存在;前世曾如此修行的人,此世若再具有上面说的四种戒,他就五种戒都具足了。你们可以这样衡量自己看有几个戒?若有五种戒具足了,那就太好了!回家可以客观的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些指挥作战的军官,虽未直接杀人,但却指挥杀人,是否犯杀戒?死后果报如何?答:佛在《菩萨优婆塞戒经》有开示过犯戒受报需要具足:「根本、方便、成已」三个条件,来判断未来受报业道的程度、关系与结果,《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六:【善男子!是十业道,一一事中各有三事:一者根本,二者方便,三者成已。】您的提问还牵涉到作、无作罪种种的差别,《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些指挥作战的军官,虽未直接杀人,但却指挥杀人,是否犯杀戒?死后果报如何?答:佛在《菩萨优婆塞戒经》有开示过犯戒受报需要具足:「根本、方便、成已」三个条件,来判断未来受报业道的程度、关系与结果,《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六:【善男子!是十业道,一一事中各有三事:一者根本,二者方便,三者成已。】您的提问还牵涉到作、无作罪种种的差别,《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或有根本业道淨。而近分不淨。如自在者。受此律仪。有彼厨人。欲杀害生命。拟充所食。彼便告曰。我今受戒。不得杀生。留待明朝。杀充所食。如刑戮等。亦尔。如是名为根本业道淨。而近分不淨。世尊说。彼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或有根本业道淨。而近分亦淨。而恶寻思之所损害。谓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世尊说彼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或有根本业道淨。而近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念又可以用六念来作说明,六念的前三个就是忆念三宝——念佛、念法以及念僧;除此之外,另外还要念施、念戒、念天,也就是要经常忆念着要布施、要持五戒、要修十善业道,并且应该要自我期勉:生生世世都不忘记修行成佛的大目标。这就是念心。佛陀教导我们说,如果能够以至诚心来修学念佛,当我们遭遇到种种恶劣不清净的因缘的时候,就能够远离这些境界,并且增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是三归五戒同时受呢?因为就是四不坏净的缘故,因为如果归依佛陀、归依法、归依圣众,结果不知道有戒,不知道佛陀、还有佛陀所教的法、还有僧众都是遵守七圣戒,都是遵守十善业道,那这样的话他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只是因为现在来到末法的时代,众生根基差了,所以变成三归戒跟五戒分开受。可是事实上三归五戒,其中这个五戒----杀盗淫妄酒,这五个戒事实上是我们每个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是三归五戒同时受呢?因为就是四不坏净的缘故,因为如果归依佛陀、归依法、归依圣众,结果不知道有戒,不知道佛陀、还有佛陀所教的法、还有僧众都是遵守七圣戒,都是遵守十善业道,那这样的话他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只是因为现在来到末法的时代,众生根基差了,所以变成三归戒跟五戒分开受。可是事实上三归五戒,其中这个五戒----杀盗淫妄酒,这五个戒事实上是我们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些指挥作战的军官,虽未直接杀人,但却指挥杀人,是否犯杀戒,死后果报如何?答:佛在《优婆塞戒经》有开示过犯戒受报需要具足:「根本、方便、成已」三个条件,来判断未来受报业道的程度、关系与结果,《优婆塞戒经》卷六:「善男子!是十业道,一一事中各有三事:一者根本,二者方便,三者成已。」您的提问还牵涉到作无作罪种种的差别,《优婆塞戒经》卷六:「若遣使杀,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是三归五戒同时受呢?因为就是四不坏净的缘故,因为如果归依佛陀、归依法、归依圣众,结果不知道有戒,不知道佛陀、还有佛陀所教的法、还有僧众都是遵守七圣戒,都是遵守十善业道,那这样的话他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只是因为现在来到末法的时代,众生根基差了,所以变成三归戒跟五戒分开受。可是事实上三归五戒,其中这个五戒----杀盗淫妄酒,这五个戒事实上是我们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是三归五戒同时受呢?因为就是四不坏净的缘故,因为如果归依佛陀、归依法、归依圣众,结果不知道有戒,不知道佛陀、还有佛陀所教的法、还有僧众都是遵守七圣戒,都是遵守十善业道,那这样的话他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只是因为现在来到末法的时代,众生根基差了,所以变成三归戒跟五戒分开受。可是事实上三归五戒,其中这个五戒--杀盗淫妄酒,这五个戒事实上是我们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是三归五戒同时受呢?因为就是四不坏净的缘故,因为如果归依佛陀、归依法、归依圣众,结果不知道有戒,不知道佛陀、还有佛陀所教的法、还有僧众都是遵守七圣戒,都是遵守十善业道,那这样的话他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只是因为现在来到末法的时代,众生根基差了,所以变成三归戒跟五戒分开受。可是事实上三归五戒,其中这个五戒——杀盗淫妄酒,这五个戒事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因为贫穷的因缘导致常常作恶多端,所行皆是与十不善业道相应。如果有修行布施,那未来就会有很多财物,就不会因此做非法造恶之事。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有福而五尘充足,因此于此心中是无所乏短的缘故。总之因为悭吝心性而成为贫穷的果报,这样继续下去真的是很不好,因此我们要努力布施。所以,佛告诉我们贫穷有多少的苦、告诉我们贫穷的因,不是嫌贫爱富,而是因为我们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因为贫穷的因缘导致常常作恶多端,所行皆是与十不善业道相应。如果有修行布施,那未来就会有很多财物,就不会因此做非法造恶之事。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有福而五尘充足,因此于此心中是无所乏短的缘故。总之因为悭吝心性而成为贫穷的果报,这样继续下去真的是很不好,因此我们要努力布施。-----《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第二章第一节<为何要修布施?>张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