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这样证明自己的五色根与五尘,证明自己的意根与法尘,证明自己的六识及受想行都是由本识所出生,那个本识就叫作自心如来;而你已经亲证,确实现观而知道了,生起实相智慧而有了中道的现观,乃至进修一切种智,那你就是证得佛菩提,就成为菩萨摩诃萨了,已经不是声闻或缘觉了。所以,这三种行门同样都是无为法,可是因为无为法的修证内容不同就有了差别;因此,同样是修无为法, | admin 2020-06-08 |
|
佛性是本来就有的,不是因为破无始无明而变来的,不能说「破了无始无明而将六根六尘或者六识变成佛性」,更不是将四大、六根变为佛性,四大及六根从来无知,六识才能知。如果见性以后四大、五蕴、六根都变为佛性的话,那一切已经眼见佛性的人应当永远都不会死亡:因为佛性不生不灭的缘故。既然六根已变为佛性而不生不灭,所以见性的人不应该会死亡,因此世界坏时见性的人也不会 | admin 2020-06-08 |
|
既然意根能够接触五尘上面的法尘,当然祂就一定是心嘛!如果祂不是心,那祂不就是跟五色根一样成为色法了?如果不是心法,那祂怎么可能了知色尘相呢?请问:眼根能了别色尘吗?不行啊!得要眼识才能了别色尘啊!如果眼根不须要眼识就能了别色尘,那就应该死人也可以看、也可以听,也可以有觉知啰!应该是这样的嘛!那你在死人身上拿个钻子戳一下,他应该会叫:痛死了!也应该会 | admin 2020-06-08 |
|
甘露既是食物,就有色尘、有香味、有触尘、有味尘,吃甘露时又听到这些东西咀嚼的声音,又有了声尘,具足了五尘;既具足了五尘,当然就必定有法尘;六尘具足,当然要有六根、六识来相应,那就十八界具足了;十八界具足了,就表示甘露是欲界法。为什么说十八界具足了,就是欲界的法呢?因为到了色界,就少了六界;色界天人没有团食,而甘露正是团食;到了色界,不吃食物,是以禅 | admin 2020-06-08 |
|
佛子住灭尽定中,前六识俱不现前,离于自心内境之觉知,三界境界之觉受悉灭,唯余末那识之触、作意、思等三心所法,受想二心所法已灭,故不住于三界境界中。俱解脱无学入于灭尽定中,不受三界法尘;然因入定前之预设,故能于次日午前,或三日三十日后出于灭尽定。此因灭尽定中末那识未灭,尚有五遍行之作意、触、思心所法作用,唯除受想心所;故于如来藏所现内相分显现其入定前 | admin 2020-06-08 |
|
所依境界是由六根及六识配合而生,意识于诸境界分段计着。然六识之产生,乃因阿赖耶所变内六根接触外六尘而生。众生若死,五根必坏,末那因此不触五尘,意识则消灭;意识若灭,则生前所依所住之一切定心定境及广大神通皆归幻灭。死后意识灵知心消失,只余末那及阿赖耶识,此时即由阿赖耶识中之一念无明烦恼感生后有,则必随业受生,不舍所依境界故。《生命实相之辨正》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受苦者,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六识和合而受之境界受,此根识皆由阿赖耶识所生,真妄和合运作又称众生。「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即此法身过于恒河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是故舍利弗,不离众生界有法身,不离法身有众生界。 | admin 2020-06-08 |
|
见闻知觉性都是识阴六识的自性,正是识阴六识的内我所,这其实已是我慢相的枝末了!对凡夫及三果以下的圣人而言,我慢的最主要内容,其实是对识阴自己的执著,因自我的存在而有喜悦,不乐於自我的灭失不存;而恒内执我的内执我所部分,已经是坠入识阴六识自性之中了,这已是比内执识阴自我更粗糙、更枝末的我慢相了。三果人不能成为四果向的缘故,都是由於这个我慢及内我所慢而 | admin 2020-06-08 |
|
弥勒菩萨摩诃萨已经很清楚开示:能够与识阴六识互为束芦,就是能生有情名色的识大,祂是一切有情的真心,所以不能外于一切有情真心的识大,而有五大及识阴六识存在。然而密教行者无法证得此一切有情的真心,所以忽视能生前六识的识大,故意执取识阴六识尤其是意识,将意识的了别性当作弥勒菩萨摩诃萨所说的识大;由于误解大乘经典的内涵,导致《大日经》所说的主旨完全不正确、 | admin 2020-06-08 |
|
由于如来藏藉着前五根去接触外五尘,而有了外六入、内六入,由如来藏出生了外六尘、内六尘;这就是唯识学所说:六根、六尘与触心所三和合的缘故,而由如来藏出生了六识。这六识就是识阴六识——眼识、耳识……乃至意识;其中的意识能够分别诸法,于是众生所了知的诸法就出现了,为众生所受用。由此可知,不管诸法它是直接出生的、间接出生的或者辗转出生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不能弃舍三界境界,当然就有一个三界中的我存在;有我,就有了对境界的觉知性、了知性在,就是六识中眼识见色、耳识闻声、鼻识嗅香、舌识尝味、身识觉触及意识知法的见闻觉知性;这六个了知性,在三界中或者具有全部——如欲界,或者只有一部分乃至少部分。如色界初禅等持位虽然仍有全部六种觉知,但二禅以上等至位中离五尘觉观而仅剩意识,等持位中也无鼻、舌二 | admin 2020-06-08 |
|
业习气会感生异熟果,名言与我执习气这二取习气会感生等流及增上果;众生因为有名言及我执二取习气,所以就会生出识阴六识的虚妄分别,分别并执着三界诸法;而当众生寿尽,识阴永远不能在同一个色阴中继续现前时,就必须舍报;然后名言及我执二取习气,再由业种的异熟果报去引生另一个命根,去受另一段的寿命所系缚。而人寿短促不过百岁的命浊,当然就是由于众生的恶见及烦恼所 | admin 2020-06-08 |
|
有了贪酒味的六识身就会使他不断在酒上面起思量,结果就无法断离酗酒的惯性,这就是业;所以业是怎么来的?都从往世和今世的善恶行为的造作熏习而累积下来,变成一种惯性的势力。这个惯性势力使修行人无法脱离,它就叫作业力。这个业的势力若没有现行时就叫作业,现行了就叫作业力。若想要离开恶业力,就从这里下手;身口意行修正了以后,心性的习惯被改变了,业就开始转变。由 | admin 2020-06-08 |
|
对我们来说,所有一切的法都是由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乃至意识所感知而形成的,所以法也就是我们六识所成的境界。而六个识都各有其根、尘、识三者和合的运作,所以总共就是十八界,因此法又叫十八界。我们透过五根——扶尘根,去摄取外面的相分,然后呢成像在我们大脑的胜义根,这个是内相分;也就是说,其实我们一直都住在自己内相分的境界当中,从来没有看到过外 | admin 2020-06-08 |
|
八识(百度词条)八识,是佛法基本正知见,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识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识为如来藏(又名阿赖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经》卷28:「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入楞伽经》卷8:「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世尊说人人皆 | admin 2020-06-08 |
|
内我所的执著就是指,对于我们六识的见闻觉知性的执著;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对于眼识的能见之性、耳识的能闻之性,乃至于意识的能知之性的那个执著,这个就是内我所的执著。--------《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21集缘觉菩提的断我见、断我执>正源老师我执亦称人执生执,关于我执,《成唯识论》卷一云:然诸我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我执),二者分别(我执)。俱生 | admin 2020-06-08 |
|
我见也称身见,是因为众生着迷(无明)——没有觉悟无我正理,不知道自己的身心活动,其实都是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与第八识阿赖耶识互相作用而产生受蕴、想蕴、行蕴的结果;误以为别有一个我具有六根、六尘、六识、藏识的功能作用,以为人的身心活动都是由我来完成的,也是由我来领纳各种苦乐受的,由此产生了我是真实存在的错觉。故《大智度论》卷三十五,龙 | admin 2020-06-08 |
|
--------平实导师《大乘无我观》六住菩萨的无我观,是现观六根六识六尘虚妄而断我见,不知实相心何在,他所作的无我观,同于声闻法的无我观——不离蕴处界空相的观行。七住菩萨从所证得的第八识实相心,现前观察祂的常住而不曾剎那暂断,以及无始以来就如是的无我性;由这个从来不曾暂断的无我的实相心,再来返观以前所观行的六识与意根等十八界我的虚妄。能作如是现 | admin 2020-06-08 |
|
识阴的七识心全部都是如幻的,这是说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及意根都是虚妄。换句话说:有念的觉知心固然如幻,但离念的灵知心也一样虚幻不实;六根中的五色根虚妄不实,最后的意根无色根——恒审思量的末那识——也一样虚妄不实;六识六根都虚妄不实,六尘就更加虚妄不实了。七住菩萨因此而确认自己虚妄——根本就没有真实不坏的自我存在。但是这个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的色身如幻、世界如幻,可是我们这个能取的心,不断的在执着色身以及色身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法,但是这六尘也如幻;我们的这个能取的心,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加上处处作主的末那识意根,都是在这六尘法里面,随着这个色身到处攀缘六尘,可是这些六尘犹如幻化;那我们这个觉知作主的心,在六尘里头去攀缘,其实并不是常住不坏的真实法,只是假合而有的一种表象而已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