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很多人希望通过学佛来让自己活的更好,一切都很顺利,身体好,家庭好,事业好,一切如意。修行真的是这样吗?修行与此无关,修行的重点在离我,断除我见,乃至发现本没有我,而不是让这个我如何更好,不是努力把这个我装扮的更为光鲜,更为饱满。修行也不需要太多外部条件,无需等到积攒了多少钱以后退休再专心修行,修行不是消费对象,修行只在当下,只在现量的体察生命的真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学人能够检查自己说我是有这样的胸怀,我不会只是为了自己解脱生死来修学佛法,那么这位学人就可以仔细去选择真正的善知识,跟真正的大乘了义的道场,去亲近真善知识,这个时候他就应该要去归依三宝。为什么要归依三宝呢?因为如果要修四加行的话,事实上还要有广大的资粮。也就是说,一个具足菩萨种性的菩萨他要修四加行,当他有了菩萨的种性的时候,他还要有广大的资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欲界爱是贪爱欲界法,就是贪爱欲界中的色声香味触;但是欲界的贪爱也是从我见而来的,因为有我在欲界五欲中享受,所以贪爱欲界法,因为众生觉得我真实存在啊!你随便找一个学佛人,向他说:五蕴无我。他会说:对啊!无我。你突然给他一巴掌:是谁在痛?你为什么打我?很痛欸!我就跑出来了。你向他说:这个痛既然也是无我,你干嘛生气?所以你挨我这么一巴掌,算是活该!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维摩诘经讲记》开篇提到:修学佛法应有明确之初期目标,然后应有到达此一目标之方法,以及完成初期目标后进修之次第;此方法与次第,必须是明确可行者;如是学佛,方能有成,不致浪掷一世宝贵之生命时间与精神、钱财,空修一世佛法。在大乘佛法中,学佛人的第一目标即是断我见,继之以大乘法的见道,成为真实义菩萨,此后才是真入内门广修菩萨万行,一步一步确实迈向成佛之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至於一般学佛人,为何要说归依三宝是断我见而证初果的首要条件呢?且举中有关白衣学法的圣教事例来说明,因为在声闻法中,凡是尚未在佛门中出家者,都在白衣之列,所以外道也是白衣之属:【尊者舍梨子及众坐已定,世尊告曰:舍梨子!若汝知白衣圣,善护行五法及得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舍梨子!汝当记别:‘圣地狱尽,畜生、饿鬼及诸恶处、井尽,得须陀洹,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阿弥陀佛!祝愿各位菩萨们:福德、道业增长!------《三乘菩提学佛释疑3第56集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二)》吴正洁老师(原标题:修行人断我见的七种方便善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说你今天是一个学佛人,你应该怎么样去庄严自己呢?庄严自己不是只有穿上一件衣服来代表你是谁,不论这衣服是佛的袈裟,或是你团体的标志,不是如此;而是,你是要以修行来作为你的衣服,以你的行谊来作为你的衣服,要人家能看到你的行谊,来看到你的自省——就如同世间人看到世间衣服是一样的。因此,应当受三归、应当受持五戒、应当行菩萨行,所以于行菩萨行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学佛者的无奈是什么?就是面对五花八门的各种说法,不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好不容易选了一个自己认为最合乎逻辑,最适合自己的想法的修行方法,然后来修行;这样一修就是二、三十年,有一天碰到一位善知识跟你说:“你这样的修法,修到驴年也修不成。”然后把经典拿给你看,说你这样的修行方法错在哪里,你终于了解到了:原来花了二、三十年的时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我们知道修学佛法,是要修学慧、修学定。那这个禅定的部分,我们后面的亲教师,也会有大概的介绍。我们说慧解脱阿罗汉,他是时解脱,所以对于慧解脱阿罗汉,他还要再继续往前迈进,他还要继续再往上修学,这时候他就要把四禅八定完全修证。当他四禅八定完全修证之后,他就可以取证灭尽定,也就是在外道的四禅八定之外,他还要更上一层证得灭尽定。当他证得灭尽定之后,他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就好象你现在学佛,知道苦的根源,难道你不认为正是你上一生、多生的业报的问题吗?下一生的我虽然和这一生的我感觉不一样,但下一生的我依然会象这一生的我那样去悔恨其前一生的修行不够呀。而且,你这一生的我,似乎没有办法感受到下一生的苦,你觉得你下一生的我,又是另外一个人了可是,当你转为下一生的我时,那个我将会承受你今生的我的种种业报,而那个我同样不知道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欲界爱是贪爱欲界法,就是贪爱欲界中的色声香味触;但是欲界的贪爱也是从我见而来的,因为有[我]在欲界五欲中享受,所以贪爱欲界法,因为众生觉得[我]真实存在啊!你随便找一个学佛人,向他说:[五蕴无我。]他会说:[对啊!无我。]你突然给他一巴掌:[是谁在痛?][你为什么打我?很痛哎!][我]就跑出来了。你向他说;[这个痛既然也是无我,你干嘛生气?所以你挨我这么一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观行的成就除了要有定力,还需要慧力、正知见、福德因缘相伴;但是现代很多学佛人却是把定力误会了,错将打坐一念不生的定境当成定力,此种定境对于观行的帮助有限,所以正觉同修会从初级禅净班开始,都会要求学员锻练无相拜佛功夫而成就动中定力,又在禅净班课程当中辅之以正确知见的熏习、性障的伏除、福德的修集等等要件,此乃依照佛在阿含中所说的次第要领而修、而行。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点,意根就是意识的话,人死后,意识就断灭了,因此人死后,都将进入无余涅盘,不必断我见、也不必断思惑,更不必修学佛法,则二乘解脱道说应断我见及我执,都将成为戏论了。第三点,因为意根就是意识,所以人死后没有意根携第八识到未来世,则一切人死后都将断灭,因此证严法师所说的正是断见外道思想,成为断见外道了。如果意根就是意识的话,就表示意识也将会有意根的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今之世,学佛者首要之务,在于取证二乘菩提之初果解脱,然后则是求证大乘般若实相智慧;若欲取证初果解脱者,则以求断我见而断三缚结为急切之务;若断三缚结者,即使是最钝根、最懈怠之人,亦可因此而极尽七次人天往返即出离三界生死,是故当以断除三缚结为首要之务,然后才是求证法界实相的禅宗开悟境界。若欲断除三缚结者,首结即是我见;我见若断,「能取与所取真实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的殊胜就在这个地方,你在其他的宗教里,绝对找不到这么殊胜的法!学佛法就是以此为中心,了解之后还要亲自去证悟,也就是明心。但是明心真的很难,而「断我见」只是明心的第一步!断我见就是把虚妄的见闻觉知心舍掉(否定它),而明心就是找到我的真如心〔阿赖耶识〕究竟是哪一个心?您要怎样「了生死」啊?有人说「我有大神通」,藏密的喇嘛们说「我有修无上瑜伽」,或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学佛人都不能证得初禅正定,是因为不知道应该从日常生活当中去消伏性障;像有些是迷于以盘腿打坐的方式来追求一念不生,这样纵然他的腿坐断了,还是无法和初禅相应。初禅的相应一如欲界定,如果忽略了十善业的基础,那就不可能证得的。而要修证初禅所容易忽略的最根本的问题,弥勒菩萨开示说:【如是所有初修业者,蒙正教诲修正行时,安住炽然正知具念,调伏一切世间贪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学佛释疑二》<第070集什么是佛的饮食观?>何正珍老师(原标题:菩萨道的饮食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962,a13-22)优波离请示佛陀:佛犯下贪、瞋、痴三种,何者为重?何者为轻?佛陀开示:诸菩萨纵使犯下如恒河沙数之多的贪爱,仍然不算是毁戒;但是如果因故而犯下了瞋,就算是毁戒破戒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内心一旦起瞋,怒由心中起,恼恨当下失去理智,贸然恶作,自心也就舍离众生了;同时由于瞋恚相的现形,惹恼众生,也使得众生舍离而不想再学佛。但是有贪爱心自然不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人家一天念佛一万,我偏偏比他多个三五千,所以可以在道场吹嘘:我啊!一天念佛二万声!以前初学佛时接触某位善知识,听他常说我阅藏三遍!还特别加重语气三遍哦!以前不懂佛法,还为他生起敬仰之心,这个不仅是胜他而且带有第二种的为利养故的气味。如果读诵经典、受持禁戒是为了突显我的独特性,招感名闻利养,名闻是近益,利养是远利。现代社会龙蛇混杂,很多的出家人、在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学佛是不是就是要对于外在的一切百依百顺,一切随缘,这样是不是太过消极?事实上,认为学佛需要一切随缘这其实只是另一个关于学佛的想法。而修行契入的重点不在这里,面对一切事项上的随缘其实是一个结果,导致我们不能随缘的原因在于坚固自己的种种不符合的想法,而这种坚持一定会违背事实,因这一份差距而造成自己内在的痛苦,差距越大越痛苦。修行的重点是借着发现自己内在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