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么在七住位,明心见道亲证实相般若,同时就能弃舍对五蕴(即是真我)所生的我见!弃舍对五蕴所生的我见,而能够转依如来藏的真如无我法性,最重要的关键点在于能不能转依!能够转依的时候就能够转依如来藏的真如无我法性,而于日常生活、饶益有情中,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经常生起惭愧心、经常生起谦下心、经常生起知恩报恩的心,而来追随善知识护持正法。可是假如不能转依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修学这六度波罗密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要饶益诸有情,第二个是要对治诸烦恼。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实善知识,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对于因果的内容,除了于信位信受三宝、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够了解因果内容的差异,例如布施所种的福田及果报的差别,会因为是贫穷田、或者是报恩田、或者是功德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光想着忆佛念、光想着善念,也有可能恶念的势力太强了,有的时候,那样的一个势力的强度,让我们的善念没有办法产生对治。佛陀就教了第二个方法,说要念恶有灾患。什么叫作念恶有灾患呢?就是说;我们现在如果一直把我的心安住在这个恶念中,如果我一直安念在这个恶念中,这个恶念就会产生逼恼,产生逼恼,我就没有办法安住下来修定,没有办法安住下来思惟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我们忆佛的念已经产生了对治的力量,所以我们的心能够有着一分的自在力,心能够有着一分的欢喜,所以也叫作调柔住。在这一个过程当中,我们能够让我们的心,安住在清净自在的轻安当中。不过这时候,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轻安来产生对治的力量;因为虽然我们有忆佛的这样的轻安、有这样的定力,但是我们的习气还是在,我们的心还是会散乱,我们面对境界的时候,还是心上的心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光想着忆佛念、光想着善念,也有可能恶念的势力太强了,有的时候那样的一个势力的强度,让我们的善念没有办法产生对治。佛陀就教了第二个方法,说去念恶有灾患。什么叫作念恶有灾患呢?就是我们去看,我们现在如果说一直把我的心安住在这个恶念中,如果我一直安念在这个恶念中,这个恶念就会产生逼恼,产生逼恼,我就没有办法安住下来修定,没有办法安住下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古时候的读书人,他为了对治这个睡眠盖,就会用头发悬梁、用锥刺股,来对治自己的睡眠与昏沉。但是我们佛门修定不必这个样子,因为我们主要是让自己能够有合宜的生活作息,然后来调整自己的习气性障,来降伏自己的习气性障。也因此,当自己发现自己有这种昏沉睡眠盖的时候,刚好就可以仔细地去想想:自己是哪些地方必须要去调伏它,而不必用非常激烈的手段,来勉强自己一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释迦牟尼佛开示,如果能够一日乃至七日,专持阿弥陀佛名号,能有一心不乱的功夫;那么到了临命终的时候,就以这样一心不乱的持名念佛功夫,来对治,不让原来贪欲执着的那个习气现起。这就是古德所说的:“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定。”那就能够跟随着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的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不会违背所发求生净土的誓愿,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定时很想不起妄想,偏偏它一念出生、很用心去对治,才刚刚过去之后,不知不觉之间又有一念生起,没有办法让它不再生起。有很多人学过禅--其实那些法门不是真正的禅,那只是修定而已--他们教你数息,数息是最常看见的禅法。净土宗的寺院则是教你念佛号:用佛号来打死念头,念头很重就大声念,念头轻的时候就小声念。可是不论你是数息也好,念佛也好,始终无法把妄想断了。数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我们忆佛的念已经产生了对治的力量,所以我们的心能够有着一分的自在力,心能够有着一分的欢喜,所以也叫作调柔住。在这一个过程当中,我们能够让我们的心,安住在清净自在的轻安当中。不过这时候,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轻安来产生对治的力量;因为虽然我们有忆佛的这样的轻安、有这样的定力,但是我们的习气还是在,我们的心还是会散乱,我们面对境界的时候,还是心上的心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反之,如果我们诵经归诵经,身口意行还是一往如常,放任贪瞋痴而不起对治之心,那就变成是不好的示范,除了让自己的功德法财继续漏失之外,对于弘传,实际上也是有亏损的,因为这样可能会使得有些众生轻毁圣教。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无论我们在读诵经典,或者平常修行的时候,就会更加诚心与更加精进地去做。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读诵经典之后,所成就的身口意行改变,也是会让周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人有两个大毛病,一是散乱,二是昏沉,而止观,正是对治这两大毛病的法宝。散乱,就是不由自主的胡思乱想;昏沉,就是发困,想睡觉,不能清醒地思维。修止观,先要发一个决定心,每天定时定课,不可更改;然后选定一个法门,一门深入,也不可更改。法门一旦确定,就要了解此法门的具体内容、次第,顺序而修,不要跳越。二、修慧的止观:(一)先说小乘。小乘的主要方法有四念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一个人缺乏定力,在历缘对境之时,没有能力对烦恼习气的现行进行及时的反观,那就无法进一步进行习气的对治和修除,断一念无明就无法实现,就无法完成声闻乘的修行,成慧解脱阿罗汉。如果想修成俱解脱阿罗汉,随时可入无余涅盘,那更是必须具足四禅八定的定力。因此,小乘修行同样是无法离开定力的。依佛经中的开示,佛法修行过程中的任何一点进步和收获,均不离五力:信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精进正是对治懈怠的,在六度之中若少了精进之一度,其他五度都是不可以成就的,所以,佛说精进是修学六度的正因。4、善心所中的精进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六解说善十一心所法时是这样解释精进的:“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勇表胜进。简诸染法。悍表精纯。简净无记。即显精进唯善性摄。此相差别。略有五种。所谓被甲。加行。无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利他之行,能为一切不善之对治,离过清净。故名梵行。(原标题:精进-佛以岸喻度难陀比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关注无始无明的过程就是我们思维:为何我们贪爱色身?为何我们会有烦恼?为何我们会有贪嗔痴?为何我们会有私心?为何我们会感到无力对治刹那不断生起的妄念?为何我们还没有明心、见性?为何我们还没有成佛?。。。等等很多问题,在思维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显然,就是伏除一念无明的过程,这就是佛菩提道的尊贵所在--世出世间法同时进步,持续的在转烦恼为菩提。由于一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能够观察甚深极甚深如来藏,就是第一义谛无上妙法,能够安忍于如来藏本来的无生,能够安忍于如来藏所生的五阴十八界也是本来无生,同时能够安忍于自己所修学的次第,安忍于自己所需要对治的烦恼,所需要修集的福德,以及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来修学,不得少为足,不生起增上慢,不生起高慢之心!这些都是菩萨修学忍辱应该修学的主要三项内容。-----《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27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调伏的落实,就是对治错误心态与行為的实践,亦即将「过」与「不及」处,调整回来。当然,在调伏与对治之前,应当先建立「动怒是不对的」、「动怒不是我的佛法修学目标」之类的坚定信念──正见,否则,调伏与对治是无从啟动的。(原标题:佛陀如何面对谩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要能先观察心中是不是有这五种秽染还有五种弊病,如果我们有这五种秽染跟五种弊病,我们应该要先把它修除,这是属于习气的对治;有这样的一个对治以后,然后我们把解心放在我们佛法修学的第一要务,从断我见、认知五阴无常,这样因缘际会时,就能够相应到第一义谛法则,就能够证果了。今天就谈到这里,祝愿您,深信三宝,深信因果,解心自在。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这么说?假如是可以每隔一周熏习一些正知见,然后回到家里面以后,思惟它的意涵、开遮等等;并进一步观察说,是不是可能在生活上产生一些影响,包括自己能不能真正的受持,自己受持以后,对家里面的人影响又是怎么样?乃至如何是不侵扰众生,哪里又是对众生是有益的?进一步说,三聚净戒为什么又称为净戒?这样等等的都思惟下来以后,乃至熏习了三、四个月以后,不但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