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若于一人作杀庄严,作庄严已,有二人死,当知唯于本所为人得作、无作。】(《优婆塞戒经》卷6)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人这么说:身业这三件事,都有有作罪和无作罪,但是口业就不一定了,不会像身业具足有有作罪和无作罪。佛说:是义不然!佛又说这个道理是不正确的,前面这样子讲的这个道理是不正确的。假使口业只有有作罪而没有无作罪,那么为了私事而恶心下命令杀人的时候 | admin 2020-02-21 |
![]() |
如其杀者、可杀俱死;是则不得根本业果;若作庄严、事竟不成,唯得方便,不得根本;作庄严已,便得杀者,得根本罪。如其杀已,不追成己,无无作罪。若杀者一念中死,可杀之者次后念死,杀者不得根本业罪。若遣使杀,使得作罪;口勅之者,得无作罪;若恶口杀,亦得作罪及无作罪。若其杀已,心善、无记,亦得作罪及无作罪。】(《优婆塞戒经》卷6)这一段经文很长,我们来说明一 | admin 2020-02-21 |
![]() |
偷三宝物是很容易成就的:没有庄严、也没偷心,但往往会是成已。有时你到寺院去做事情,拿笔写完了,习惯性的就把笔往衣服口袋一插,就不知不觉地带回家了。有人回家后发觉说:唉呀!没有关系啦!只不过就是一支笔嘛!但是其实是大有关系的!三宝物千万动不得,一分一毫都动不得,这个是要很小心的。如果是在寺院作义工的时候,如果我们必须要留在寺中用斋,但那是吃了三宝的食 | admin 2020-02-21 |
![]() |
若有庄严及成已者,则得作色及无作色。】(《优婆塞戒经》卷6)现在先来说明有作色跟无作色是要怎么定义,因为这个是在戒律上很重要的部分,必须要让大家能够了解。对一个修行人来讲,戒律是非常重要的;戒如果有所缺犯的话,道业就很难成就,所以恶业道犯了以后,到底是有作色还是无作色?这个大家都要详细的了解,千万不要轻忽了。这个十恶业道有时候会得到有作色而没有无作 | admin 2020-02-21 |
![]() |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所以对于有情众生中,若要能得到大威仪、得敬重,必须要于诸众生心无嫉妒;看见他人得利益时,心生欢喜;看见他人失利,起了怜愍心;对于他人有好名誉时,心生忻悦;见其失名誉时,助怀忧恼;因为如此调柔心性,继而于修学道业,发菩提心,造佛形像,敬奉布施宝盖;对于自己父母亲敬奉侍,对于贤圣善知识的善教导恭敬奉迎;常劝人弃舍少威德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说,布施给众生上妙的饮食,或者是殊特的工具以及物料等等,未来世感得自己的色身庄严,或者是感得所受用的器世间的殊胜。往昔若有种种差别不同的布施,今世就在正报与依报上,分别感得差别不同的受用。若是往昔以香来布施给众生,今世所得的果报是善名远播;若是所布施的食物,使人在味觉上有着胜妙的感受,那么未来世就感得众生都乐意亲近这个人,或者只是听闻这个人的名 | admin 2020-02-21 |
![]() |
这些庄严的佛与菩萨的圣号,念诵本来就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乃至于说可以礼佛、拜佛,就有更为殊胜的功德。所以这故事告诉我们,不论一个人他的境地是多么为难,但只要有心,都可以改变他现在的环境以及未来的果报。------《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07集卖身供养三宝果报>郭正益老师 | admin 2020-02-21 |
![]() |
众生今生所造作一切感生善恶业果报的有记业身口意行,业种都由阿赖耶识执藏,临命终时,业行就如播放幻灯片一般,在约半秒之间一件一件由上而下滑过显示出来,这时意识心极为敏锐,一看到就立刻知道这是自己曾经做过的某件善行或恶行;一瞬间整个看过后,自己心中就了然该往生到哪一道去,因为法界本来就有它运作的轨则,有它因缘果报的定律,根本无需上帝、阿拉来审判,也不是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念佛人很精进,这朵莲花,就会越来越广大及庄严,并于念佛人舍寿时,就有九品往生的差别。因此在人间,如果有明心真见道的菩萨生前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于舍寿时,在西方极乐世界,念佛人的这朵莲花就会开敷,阿弥陀佛等圣众就会知道这位念佛人就要往生了,于是西方三圣及诸圣众就会出现在这位念佛人的面前,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就会到这位念佛人的面前,其中观世音菩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看看这个因为儿子为她设斋供佛、供僧的这样子功德,所以暂时就舍离了这一世的饿鬼身,但是优多罗比丘的母亲,她并没有因为这样子就完全舍离了饿鬼之身,她上一期的饿鬼之身命终之后,又再一次地出生了饿鬼之身形,只是这一次的状况比较好一点,她转生堕入了飞行饿鬼当中,头顶戴着天冠,身上穿着一些璎珞,用以庄严她的身相。这个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鬼神道,但终究还是鬼道 | admin 2020-02-21 |
![]() |
这时,村里的人们来来往往的经过世尊所坐的地方,大家看见佛陀显现出庄严光明的法相及散发出奇异殊特的光色,莫不感到惊异而又肃然起敬,都前往佛陀的面前要表示礼敬之意,或恭敬的礼拜、供养、赞叹,或叉手礼敬,问讯佛陀:色身康态否?起居轻利否?等。佛陀看见大众都来到此了,就慈悲的教令这些人就地而坐,开始为他们讲起法来了。大众虽听闻世尊开示,但是内心里其实是怀疑 | admin 2020-02-21 |
![]() |
当这一位小孩见到这么清净庄严的比丘在那里修行的时候,剎那间,这一个小孩他的善根就流露出来,他心里面想着:我怎么忍心杀害这么一位有道行的修行比丘呢?但是,他又抵挡不过五百两黄金重赏的,于是他另外一方面又想:如果我得了这五百两黄金以后,我的家人就不用再这么挨饿受冻啊!所以,一下子想着五百两黄金,一下子又想着这么一位修行这么好的比丘,我怎么忍心把他杀害掉 | admin 2020-02-21 |
![]() |
可是亲近善知识的结果,你还是要乐于教导一切大众,这样让你来到你佛土的有情,都能够庄严、都能够往法身慧命的道路来行走。所以十方世界,除了以布施法来方便教导有情以外,一定要跟他说明三归五戒这样的正法,让他能够在正法中安住,然后发起菩提心,所以菩提心的发起是相当重要的。然而在无佛的世界,如果说哪一天有佛传授旨意:你要去那边教授有情。菩萨也应当前往,就是你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真正福报只有一个标准,即:是否朝着佛菩提道迈进!(摘自网络)在《优婆塞戒经》卷2中世尊开示说:菩萨应该要具足福德、智慧二法,才能够在佛菩提道上自他庄严。从表面上看来,似乎福德与智慧二法是众所周知,因为这是很平常的两个法。然而,因为佛法的方便析分为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与菩萨乘,各有其所应成就的福德与智慧;所以,即使一般人都能够随时引 | admin 2020-02-21 |
![]() |
金翅鸟就是喇嘛教所崇拜畏惧的孔雀明王,会成为金翅鸟是因为过去世比较憍慢,布施时常以瞋心而行布施,因此虽然是畜生道的金翅鸟,但却很有福报,还有如意宝珠等作为璎珞庄严之具,需要什么就可变化出什么。如《大智度论》卷12〈序品第1〉云:又知憍人多慢,瞋心布施,堕金翅鸟中,常得自在。有如意宝珠以为璎珞,种种所须,皆得自恣,无不如意,变化万端,无事不办。又据说大 | admin 2020-02-21 |
![]() |
接下来释迦族呢,就为净饭王的遗体穿上了各种庄严的衣饰,放入了国王才能够使用的大棺材当中,世尊与弟弟难陀抬着棺材的前端,而阿难与罗睺罗抬着棺材的后端,难陀此时就向佛说:佛啊!我想到过去父亲养育我的恩德,所以我一定要抬着父亲的棺材,然而您是三界的至尊,可以不用抬棺吧!世尊回答说:不!为了未来世不孝顺父母、不懂得报答父母的众生,所以现在我要亲自来抬此棺。 | admin 2020-02-21 |
![]() |
在圣地,现在都有印度政府派人管理,所以去那边供了以后,我们就留着;除非所供物品的价值连城,被守塔人取走了不如取回来供在自家佛堂供佛,我们就用香花赎回,因为那边的守塔人已经都是不信奉佛法的外道或世俗人了,不可能帮我们继续供奉在佛塔中的;若不是极有价值,我们就留着,让他们去受用,守佛塔的人也比较欢喜,整理得清洁,让佛塔比较庄严。供了佛像以后就是佛物,供 | admin 2020-02-21 |
![]() |
这三施是菩萨应该去做的,而且还要努力去做;这是因为六度万行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如果不去布施,想要成就布施的功德来庄严自己,那是不可能的事!既然连布施都不肯做,更遑论能够成就其它持戒等五度,乃至未来能够明心见性了。从这个道理来观待,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有布施的习惯,一般而言,如果要某人布施,不论是出钱、出力或者为人说法,都毫不犹豫、也不吝惜施与别人,表示 | admin 2020-02-21 |
![]() |
在制造如来圣像的时候,不管或坐、或卧、或立,应该是全身的塑像,而不是只有头部、半身、或者身上有残缺,因为那是不如法也不庄严。所以制造如来圣像时,应该是全身雕塑或制作,而不是仅有头部、半身、或残缺不全。如果有上面这种情形,应该秘密藏起来,并赶快找人将它修补好,或者赶快去找残缺的部分修补;如果看见如来圣像已经毁坏、或有残缺,还是要至心供养,然后向如来圣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成佛时福德与智慧都已庄严圆满,所以才能广利一切众生;因此,回向是应该常常作、时时作的事。您如果能够常常如法回向,心量必定会增长广大,这一世学习正法的因缘,当然也将更快速的成熟。所以,不仅在诵经以后可以回向,在您所作的一切善净行之后,皆可回向成就佛道,或者回向与冤亲债主的解冤释结。总合而言,回向必须要有具体的对象,并且要有次第性,应该依循由近而远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