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为此身中作内外出入息者,名为风界。为此身中作虚通者,名为空界。五识身相应,及有漏意识,犹如束芦,能成就此身名色芽者,名为识界。解释如下:如何观察内在因缘所缘相应的事呢?那就是六界和合。哪六界和合呢?所谓地、水、火、风、空、识这六界和合的缘故,来观察内在因缘法所缘相应的事。何者是内因缘法地界之相?身中坚固的部分,就是地大的功能差别;能让此身聚集起来的 | admin 2020-06-08 |
|
可是在灭尽定当中,既无一法可立,另外还要动中的定力,还要有持戒来辅助断除欲界爱;因为持戒能够让我们止息恶习,持戒可以开智慧,持戒可以增进福德,持戒可以让我们的定力深细,特别是佛所告诫的重戒,千万不要违犯以免重戒障道。--------《三乘菩提系列讲座》 | admin 2020-06-08 |
|
又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呵啧:亦詺此烦恼以为怨家,何以故?能断众生慧命根故;亦詺此烦恼以之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法故;亦詺此烦恼以为暴河,能漂众生入于生死大苦海故;亦詺此烦恼以为羁锁,能系众生于生死狱,不能得出故;亦詺此烦恼犹如蟒虫,食啖众生真如佛性故,所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皆是烦恼过患。(《佛说佛名经》卷1)就是说,这三 | admin 2020-06-08 |
|
又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呵啧:亦詺此烦恼以为怨家,何以故?能断众生慧命根故;亦詺此烦恼以之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法故;亦詺此烦恼以为暴河,能漂众生入于生死大苦海故;亦詺此烦恼以为羁锁,能系众生于生死狱,不能得出故;亦詺此烦恼犹如蟒虫,食啖众生真如佛性故,所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皆是烦恼过患。(《佛说佛名经》卷1)就是说,这三 | admin 2020-06-08 |
|
不管是外丹或内丹,外丹就是从练气功开始,藏密练的气功就是外丹的一种,修炼丹药也属于外丹;中国的道家则是修练内丹的,那就要在一心不乱的状况下去修气息;就好比昆仑仙宗……等等,都属于炼内丹。外丹的炼法,还有一种是炼汞,但是炼外丹的古人大部分都因为中毒而死,所以诸位千万不要学习炼外丹啊!这一类人都是劫浊所摄的众生。当你看见众生这么愚痴,你想要 | admin 2020-06-08 |
|
人一断气,呼吸心跳停止,这时头脑中的今世记忆将瞬间移至第八识如来藏,因而导致业境现前,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善业,恶业,无记业一格一格迅速闪过脑海,一瞬间就全部播放完,接着息脉渐渐停止。这时自己所做每一件或是善业或是恶业意识心都能清楚知道,开始进入真正死亡,此时第八识如来藏渐渐离开身体移至中阴身,然后去寻找有缘父母而重新投胎。中阴身有小五通,你看不见他, | admin 2020-06-08 |
|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4]第六识意识意根触法尘而生意识。由了别性的意识所拥有的世间智慧及出世间智慧——本来就是六识心王所拥有的法性,特别是说意识觉知心所拥有的法性;一切世、出世间智慧都是意识所有的法,不能自外于意识心而存在,都是附属于意识心的。[2]意识心境界,依层次高低,可略分为十:一、处于欲界中, | admin 2020-06-08 |
|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130集息恶法则(五)-念佛清净因缘》何正珍老师 | admin 2020-06-08 |
|
有了信之后呢,当然就要勇猛精进的去修学,要如实地去勤求这些佛法,还有种种能够帮助我们成就佛果的善法,要勇猛精进,勤求不息,那就是精进根。再来就是念根,因为精进的缘故就会常念菩提,常念三乘菩提,还会常念种种的佛法,时时会专精的去思念、去忆持菩提,忆持佛法,不会忘记,这就是念根。再来是定根,既然对于善法能够如法系念,能够安住了,那就能够制心于一法,心得 | admin 2020-06-08 |
|
有了信之后呢,当然就要勇猛精进的去修学,要如实地去勤求这些佛法,还有种种能够帮助我们成就佛果的善法,要勇猛精进,勤求不息,那就是精进根。再来就是念根,因为精进的缘故就会常念菩提,常念三乘菩提,还会常念种种的佛法,时时会专精的去思念、去忆持菩提,忆持佛法,不会忘记,这就是念根。再来是定根,既然对于善法能够如法系念,能够安住了,那就能够制心于一法,心得 | admin 2020-06-08 |
|
这意思是说:我们能觉知、能取六尘万法的觉知心与作主心末那识,都是犹如阳焰的出现,现实上虽然存在,但却是假有暂有的;如实的现前观察,就是十行位的无我观——具有能取性的了知六尘之心,犹如阳焰之虚妄不实,能使众生渴求世间五欲六尘而热恼不息。接下去进入初回向位,进修到十回向位时,叫做如梦观成就;十回向位的菩萨在行菩萨道时,现前看见世界如幻、能觉能 | admin 2020-06-08 |
|
这意思是说:我们能觉知、能取六尘万法的觉知心与作主心末那识,都是犹如阳焰的出现,现实上虽然存在,但却是假有暂有的;如实的现前观察,就是十行位的无我观——具有能取性的了知六尘之心,犹如阳焰之虚妄不实,能使众生渴求世间五欲六尘而热恼不息。《大乘无我观》十行位的修行,主要的就是在于阳焰观。必须真正的证得如来藏,而进入七住位作无我观,及眼见佛性分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第九识的这种异熟性,在凡夫位中也是具足存在的,所以异熟识的名称,是函盖阿赖耶识的阶段的,是函盖异生性的凡夫阶段的;但因阿赖耶性的烦恼特重,比起异熟识的异熟性来,严重太多了,所以导致众生的生死轮转不息,因此就把凡夫位的第八识,再别立一名,说祂为阿赖耶识;但其实阿赖耶识也是还在异熟识体性所函盖的范围之内的。所以,阿赖耶识也是异熟识;但是分段生死现行 | admin 2020-06-08 |
|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得初禅),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 | admin 2020-06-08 |
|
再来说念戒,戒当然是必须要佛所制的戒,佛所制的戒才能够止息我们种种恶行,才能够成就我们的道业;如果是外道的邪戒,就不是在我们所应念的这个戒的范围内。第六说要念天,刚刚讲过说有四种天,可是这四种天只有佛祂是圆满具足的解脱天以及第一义天啊。这样说明之后,大家就可以了解:六念其实是以念佛最为殊胜,所以说六念是以念佛为首。而且修习念佛法门的时候,如果加上藉由知见的熏 | admin 2020-06-08 |
|
一切度色,灭息,若干念,不念无有,要空受空行,是为四解脱。一切度空无有,要识受行,一切度识,无所识,有不用受行,是为五解脱。一切度无所有不用,无有想,亦非无有想受行,是为六解脱。一切度无有想亦不无有想行,是为七解脱。灭想思身知受行,是为八解脱。】《(长阿含部十报法经))卷下)这意思与上一段经文意义完全相同。八解脱的亲证,得要实证四禅与四空定,并在已 | admin 2020-06-08 |
|
定解脱中,只有一种是灭尽定的真实解脱,其余都只是解脱於欲界刺、声刺、觉观刺、喜刺、出入息刺……等,不是说修定可以得解脱三界生死;但是定力可以伏住我执,所以修定可以助成灭尽定的取证,故亦因此而方便名为定解脱。在已断我见的前提下,证得定解脱中的初禅时,可以成为三果人;若无断我见的前提,发起禅定时则与解脱三界生死轮回的实证无关,只能说是解脱於 | admin 2020-06-08 |
|
又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呵啧:亦詺此烦恼以为怨家,何以故?能断众生慧命根故;亦詺此烦恼以之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法故;亦詺此烦恼以为暴河,能漂众生入于生死大苦海故;亦詺此烦恼以为羁锁,能系众生于生死狱,不能得出故;亦詺此烦恼犹如蟒虫,食啖众生真如佛性故,所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皆是烦恼过患。(《佛说佛名经》卷1)就是说,这三 | admin 2020-06-08 |
|
菩萨证得四禅之后,一生难得几回进入无想定;除非是遭遇横祸很痛苦,才会入无想定中去休息,否则不会入无想定;因为无想定中不但息脉俱断,也是无觉无知如同闷绝一般,就不会领受色身受创而产生的痛苦了。那么有想与无想,是在讲什么呢?是说有知觉与无知觉。所以,如果是说入于有想的境界或入于无想的境界,我们就要把它作一个区隔:什么是有想,什么是无想?刚刚解释过无想定 | admin 2020-06-08 |
|
又想者乃谓想阴之想,无想者非因离语言妄想而名无想,是故初禅心中虽离语言,仍未离想;若有意识不灭而能了知,不论其了知如何微细,皆名为想;不唯四禅息脉俱断之定境中能了知心名之为想,乃至四空定之顶——非想非非想定中之极细了知心,依然名之为想,须灭了知心之我,方入灭尽定,方过想阴,方名想灭。故知一切行者欲出三界者,皆必须证悟空明觉知心是妄心妄识,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