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不过,在对治瞋习这一个部分,我们要很注意的一件事情就是:一个菩萨行者,不可以随便对人起瞋,因为故瞋是菩萨的重戒。如果说,你这一个瞋是对自己瞋,什么叫对自己瞋呢?就是说:我这件事情怎么又做不好了!我事先应该怎么样。所以这样的一个瞋,它是有一个检讨改进的效果。但是,如果这个瞋是一向对着别人的话,那就是一个不好的重戒的行为可能会呈现。接着我们来看,如果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乃修习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之基础。若不信次法修习所得的因果,即是心地不净者,所修解脱道、佛菩提道都将不能成功。2.次法的修习,可以修除性障、成就福德,是佛菩提实证前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3.发愿不舍人间一切有情,愿尽未来际与人间众生结缘而救度之。舍此无由成佛,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故。4.人间具足一切法种故,不同阶段的现观因缘皆具足故,方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前面的节目中,我们已经为各位介绍众生断了我见,成就了声闻初果(也就是须陀洹果),初果的人,他不会再以三界当中的任何一个法,当作是真实的我而存在,所以不久之后连带着疑见、戒禁取见也会一并的断除。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三个加起来就叫作三缚结。也就是说证得初果的人断了三缚结,就是断了一念无明的第一个部分──见一处住地,所以还剩下欲界爱、色界爱与无色界爱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意思是说初果人已经灭尽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的三缚结。接下来要修除欲界爱时,首先就要淡薄欲界的淫爱、瞋恚以及无明,这样子就证得二果斯陀含,下一世会出生在欲界天;再下一世则会回到人间而取证四果阿罗汉,就在人间取证涅槃。也就是说,初果人在断了三缚结之后,仍然要用心于观行微细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法,继续观行微细的五阴仍然是无常、苦、空、非身、无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CBETA,T30,no.1579,p.590,c3-4)这段是现阶段,小弟勉励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因为要断练自己达到「未到地定」的功夫来做观行,这样证得初果,才是最保险的!朋友们,老话一句!有机会有时间,赶紧抽空来正觉上课,依无相念佛的功夫,来提升自己定力喔!【学。来正觉】-----多劫好兄弟 (原标题:定力的重要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声闻于初果所要断的结是三缚结,也就是要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所谓的我见,就是以意识我为中心,或者以色身为中心;因为众生不断执意识我、色身我为真实我,导致我见无法断除,因而不断地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声闻人听从世尊的教导知道意识虚妄的,而且也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当中的意识虚妄,所以不再将意识当作真实我;因为意识如理作意思惟的结果,意根就会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应该要怎么修呢?要修于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并且还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还要依大乘法的般若来证四圣谛,不是以缘起性空来证四圣谛;是以般若、以如来藏的实相来证四圣谛;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善能观察生老病死。二乘人不善于观察生老病死,因为人之所以出生,是怎么出生的?那个因缘与过程都不善于观察,他们只知道因为无明、因为业种,所以不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间八正道中,正见者,谓信布施、不犯戒、行十善、供养佛菩萨、礼沙门道人、孝顺父母等之一切善法者,后世自得具福。正思维(正志)者,谓念道、不贪、不瞋恚怒、忍辱、不相侵害。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过。正业者,谓不杀、不盗、不淫而行诚信。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生计,以正确方法而求。正精进者,谓正行精进而不厌。正念者,谓念念不作虚妄之想。正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出家人要修戒、定、慧,俗家人则修不妄语等五戒。经、律、论三藏亦很重要,一面看,一面行,智慧开得比较快,经藏的智慧,在吾人心中,这个无量无边如海的智慧,不是用开示或讲经可以开出来的,这是一种般若智,由自心中自然流露,而世俗的智慧则是一种凡夫智,是在迷幻境中不自觉,如大学生的智慧,在佛门中仍是小学生。2.问:‘修行过程中有许多难关,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愿所有的菩萨皆能善待烦恼,掌握在烦恼境中走钢丝的智慧:既不厌离烦恼,断如来种;也不随顺烦恼,增长凡夫异生性——以烦恼为助道阶梯,于佛菩提道上证量次第增进,迅速成佛!------平实导师《禅—悟前与悟后》以及《优婆塞戒经讲记》(原标题:烦恼即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今年三月受上品菩萨戒回来以后,一直能够精进用功,在几年看话头培养出的定力相应以及菩萨戒体不可思议的功德力加持下,粗重烦恼减少很多,心常清凉寂静,渐能离于世间五欲的渴爱。在领略过少烦少恼,身心轻安之乐后,对烦恼现行时的热恼觉受就比较不喜欢乃至生起厌离之心。某夜,因睡姿不当,无梦自遗,更是对色身的污秽不净生起厌恶,于是心中发狠,作出一个决定:我一定努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实还有很多人仍然还在二乘菩提之中:受了菩萨戒,却不以菩萨戒为主要依止,反而把声闻比丘戒、比丘尼戒作为第一依止,菩萨戒只是作为方便用的。法上也一样,总是把二乘解脱道当作佛菩提道的行门。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初发心菩萨,对人说,你何必学戒律呢?应当快点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经典。这样先前所造作的身口意三业就可以清静了,不会受到罪报。这样说的话就是初发心菩萨犯了第三种根本重罪。(戒律是佛法根基,戒定慧三学中的第一条。释伽牟尼佛临终咐嘱:以戒为师。什么人劝人不必理会戒律,不管处于什么理由,绝对是违反大乘根本重罪的行为。)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既然正直不诳是证果的要件,那么想要实证解脱果时,当然得要先受三归依及五戒,才有可能证得初果的解脱功德。同样的道理,纵使是真正的盗法者,后来若是真正证得初果以后,一定已经断除了忘恩负义的异生性,必然会在证果之时随即发露盗法的行为而至诚忏悔,灭除盗法重罪,这才是真正已经灭除异生性的初果人。若尚未灭除异生性,盗法成功而宣称是初果人,即是大妄语业,舍报后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学佛修行的人也是一样,未学佛时,看到亲人、朋友、同事在学佛、信佛、拜佛,他们都说「学佛很好」,鼓励我们也学,这时我们就可能会思考「我要不要学佛?」若是想学,要去哪个道场或团体?或是自己看经书?要先学那个宗派?看什么经书?要不要皈依?受戒?要拜那一尊佛菩萨?我比较喜欢某师父,可是他的法好不好?他有没有悟?听说他没有悟,可是他是那么有名的大师,应该是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具足如是四法,复作是念:‘是菩提道初根本地,名之为戒。如是戒者,亦名初地,亦名导地,亦名平地,亦名等地,亦名慈地,亦名悲地,亦名佛迹,亦名一切功德根本,亦名褔田。’以是因缘,智者应当受持不毁。〗讲记这段看来好像没说什么,但其实这一段所说的四个法是让我们在证悟之后,能够迅速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不容易,我们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不怀疑一切众生能修佛法,也不怀疑一切众生能成就佛道,永离断常二见,因此戒禁取见随后跟着也断了。从此这位菩萨初果,依道共戒而住,他从此不会受到世尊以及世间所施设的各种有相的戒所束缚。他的见地,也不受世间的各种人为的施设所束缚,也不随世间所施设的法则来进行他的心行。但是他的身行,也不会去干犯世间的法则,这个境界名为见地,亦名须陀洹、入圣道流、七来、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實導師著的《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二輯p229-230「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要利益眾生,首先是布施: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所以我們出來弘法,是法施;從來不收人家錢財納為己有,我們並且出錢贊助來買講堂,是財施;使人了知無餘涅槃中的實相,捨壽面對生死時無所畏懼,就是無畏布施。四攝的第二法是為眾生說法時要和顏悅色,不要老是板著臉孔看不起人;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你说,这就有点跳得是不是太快了,没有错,身行的运作是很迅速的,接下来,你会去贪求那个东西,可是因为你要持戒,所以你会产生很多的作意互相地衝突,即使你不敏锐,你也会觉得怪怪的,等到最后,你会觉得说,好像你也没办法满足你的爱取这世界的心,你也没办法守好这个出世间法的戒行,就是说你两边都得不到啦,你两边都不是人啦。就是说呢,你的行为表现会像是凡夫,但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话要很小心,不然,可能一不小心就会成就自赞毁他、毁谤三宝及破和合僧的重大戒罪。所谓自赞毁他是说:在同样是见性、同样是开悟的人之中去分别、批评同修悟得不够深,他见性见得不真或他老早就退掉了;不可公开这样去讲。如果发觉有某一个人退失了,私下来跟我讲,我来加以补救帮助他,这个可以。但不可以公开去讲。为炫耀我修的最好,其他的人都不行,或批评某一个人根本不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