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我们说如来藏具足无漏无为性与具足无漏有为性,这个无漏无为跟无漏有为,我们其实可以《六祖坛经》慧能祖师他那个自性偈,就是开悟的时候所说的自性偈,来这样子的一个相对照。因于五祖三更袈裟裹住,为他讲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时候,六祖大悟之下,他说了一个自性偈,很多人都知道,我们来念一下: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认知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到出家菩萨们的心态;心态的正讹,会影响到身行以及对法义的认知与实行,所以这个认知必须加以深入思惟与了知,才不会遮障了出家修学佛菩提道的原意,才不会违背了当时三归及真诚而发四宏誓愿的本意;否则,想求成佛广度众生而出家的结果,却成为专修声闻道,成为学阿罗汉而不是学佛,永远不能成佛,岂非枉曲?--------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七辑第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这样的实相忏悔必须是要证悟的菩萨,他能够现前观察如来藏清净无为的体性乃至无量无边,因此而转依如来藏,转变自己七转识的行为,转而依止于如来藏的无贪性、无瞋性、无私性、中道性、菩萨性等种种的无漏法性。所以我们换一个层面来说,证悟的菩萨他在悟后努力的护持正法,其实也是实相忏悔的一分功德;如果悟后他努力的破邪显正救护众生,也是实相忏悔的功德之一;悟后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择灭无为是指行者以虚空无为为基础,而继续进修出世间法;由于无漏法之修学,产生了简择的智慧,因此就有了抉择力,而得以灭除种种导致分段生死之杂染;从此能以择灭无为之无漏智,而使烦恼障种子在现行时得以加以灭除;由于这种灭除烦恼障现行之无漏性,是依抉择力而产生,所以就立名为择灭无为。这显示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的择灭无为种子已经开始生长了。如果依解脱果来 | admin 2020-06-08 |
|
这样的非择灭无为,实际上是依自心如来藏而施设,因为其体即是自心如来藏,不可外于自心如来藏而建立非择灭无为法;然而这个第八识之清净自性无漏习气,并不是修行以后变成的,而是本来就已经是这样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非择灭无为却是要由前四位等方能显现出来,如果离开前四位诸法,也无法显现,所以说非择灭无为是所显法不是所生法。以上所介绍的是非择灭无为。-----《三 | admin 2020-06-08 |
|
![]() |
五者入无漏慧。六者常见诸佛。七者恒持正法。八者能如说行。九者随意当生净佛国土。十者若生人中大姓尊贵人所敬奉生欢喜心。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十二者诸魔军众不能损恼。十三者能于末世护持正法。十四者十方诸佛之所加护。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尔时世尊即说颂曰我般涅槃后能供养舍利或造窣睹波及以如来像于彼像塔处涂拭曼荼罗以种种香华散布于其上以净妙香水灌沐于像 | admin 2020-04-07 |
![]() |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中,就以佛弟子修行成为阿罗汉为例,说阿罗汉以前所造的大恶业,因为在遇到佛陀以后,发起一念心善而出家修行,由于这个遇佛发心修行的善缘,成就了无漏果,所以舍报时就入无余涅槃,使原本大恶业的报缘不具足而成为无报业,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112集业的报偿与转变(下)>正源老师 | admin 2020-02-21 |
![]() |
但是一切众生唯除成佛,否则各自的第八识除了含藏会障碍解脱的烦恼障外,同时还有着会障碍成佛的无始无明所知障,因此第八识,在所知障的法执未破或破而未究竟断尽之前,就还有异熟性须受变易生死,只是在烦恼障的种子现行未断时,引生分段生死的阿赖耶性特别显着,所以称为阿赖耶识;等到烦恼障种子现行断尽,第八识舍去阿赖耶性,不再有分段生死,但仍有烦恼障习气种子未断, | admin 2020-02-21 |
![]() |
而法身如来藏缘于有根身的行相而产生的执受,乃是众生无始劫以来,所产生的我见与我执的缘故;不仅使得第七识的染污末那识,以法身如来藏的无漏有为法而恒内执为我,而且坚固难以破坏,促使法身如来藏产生了执受而去运作。像这样不可知而且执受的道理,名为不可知执受。这样的不可知执受,不是一般有情的心、意、识所能思量的,唯有悟后的三贤位菩萨,于真善知识教导及自己亲证 | admin 2020-02-21 |
![]() |
接着再观察,死了之后五阴归于坏灭,这一世所有的善恶业,所熏习的一切有漏、无漏法种,要归向何处呢?还是归于如来藏。意思是说,死后还是回归如来藏,所谓了生脱死就这么了了。也许有人说,想要知道上辈子从哪里来、下辈子到哪里去?不必求开悟,去修天眼通、宿命通就行了。但是天眼通、宿命通修成了,仍然无法解决生从何来、死往何处的问题,因为以宿命通,一世又一世往前追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说如来藏具足无漏无为性与具足无漏有为性,这个无漏无为跟无漏有为,我们其实可以《六祖坛经》慧能祖师他那个自性偈,就是开悟的时候所说的自性偈,来这样子的一个相对照。因于五祖三更袈裟裹住,为他讲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时候,六祖大悟之下,他说了一个自性偈,很多人都知道,我们来念一下: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 | admin 2020-02-21 |
![]() |
不过,这样的回向,还是应当以回向业障的消除,以及回向遮障自己的冤亲债主为优先;而且要以无私无我并且无漏的作意来实践。如果能够回向有缘众生同沾法益,透过这样的回向所感得的有相福德,虽然相较于无倒回向较差,但是如果能够无私无漏而回向一切有情的话,还是比回向自己或者回向自己的眷属,功德来的高广。因为回向是属于解脱分的善根所含摄,所以有这一分的解脱分,也是 | admin 2020-02-21 |
![]() |
不过这样的回向,还是应当以回向业障的消除,以及回向遮障自己的冤亲债主为优先,而且自己的作意要以无私无我,并且无漏的作意来实践。如果能够这样的回向有缘众生统统都同沾法益,透过这样的回向所感得的有相福德,虽然相较于无倒回向比较差,可是能够无私无漏而回向一切有情的话,这样比回向自己或者回向自己的眷属,功德来的高广。因为回向是属于解脱分的善根所含摄,所以有 | admin 2020-02-21 |
![]() |
这是能够让众生远离世间有漏法的三无漏学。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漏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正法,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 | admin 2020-02-21 |
![]() |
《成唯识论》卷4)所谓:凡夫住于有漏食,圣者悉依无漏食,有漏无漏诸圣凡,一切无不依食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5)释迦世尊更在《楞严经》中对阿难尊者开示: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8)就是说,有段食、触 | admin 2020-02-21 |
![]() |
修忍辱波罗蜜能够清净及增长持戒波罗蜜,在前面已经略谈过;而菩萨如果能忍于“五阴是虚妄法”的见解,能够证悟本来无生之如来藏心,如此能够现观如来藏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能确实接受、安忍与转依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这样子就能够依“道共戒”而行,与无漏法相应,能够摄心住于正道为戒;这样子更能够增长持戒波罗蜜。菩萨精进修六度之行,能够增长持戒 | admin 2020-02-20 |
![]()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五)虽然无戒相可持,但当中却有道共戒存在,因为菩萨在见道后转依于所证,摄心住于正道为戒,依见道、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而行,不拘戒相,与道相应。 第四种“非戒非波罗蜜者,如世俗施”。这是属于一般世俗人的布施,既无戒体也无解脱功德。有些修行道场,他们很努力在布施,但是因为没有修学真正的三乘菩提知见,因此不会有解脱 | admin 2020-02-20 |
![]() |
第三点说念佛可以具足戒定慧的这三无漏学。首先来讲这个戒学:一般人受戒的时候通常都是有戒相,譬如说受戒的时候向你说有十重戒----不可以杀生啊、不可以邪淫啊、不可以偷盗啊、不可以妄语啊、不可以喝酒啊……不管是这个十重戒或是五戒,这个都是有戒相的,所以它是属于“相戒”。不管是修习有相念佛或者是无相念佛,如果能够念佛到达事一心的状态,也 | admin 2020-02-20 |
![]() |
如果想要从修定而证得解脱,只有佛门之中的圣弟子,已有无漏慧,有四念处观,当他们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时,发起舍心,慧光圆通,证灭尽定,这样才能因定而得到现世的解脱。但是,即使是已证无漏慧的阿罗汉,不修不证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定乃至灭尽定,其舍身之后的解脱境界,也仍然与已证四禅八定的俱解脱阿罗汉,是无二无别的。由此可见,解脱道修证之本质,乃是依智慧而得解脱, | admin 2020-02-20 |
![]() |
所谓佛法的修证,是要依止戒定慧三无漏学来实证佛法,所以参与拜忏消灾法会,还是能得到其间的利益。首先要修学基本的定力,修学者可以依据平实导师所开演无相忆佛修定的方法,透过平常、经常的静中拜佛作无相忆佛的锻炼,进而带到动中,能于行住坐卧当中经常摄受忆佛清净念,来成就动中定力。有了基本动中定力,再依清净忆佛念的摄受,来参与拜忏消灾法会,就能在法会过程当中 | admin 2020-0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