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要谈男女时,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欲界众生?所谓众生,就是依恋着身中色、受、想、行、识五阴,而起惑造业的有情;就是指,因为无明覆藏流转生死的凡夫。所以我们这个众生相,就是五阴和合相;之所以有五阴和合,是因为有着如来藏含藏着一世又一世的无明染污业习,所以会有一世又一世的五阴缠绵众生相。慈悲伟大的佛陀祂非常善于譬喻,祂说:这个如来藏法身,过于恒河沙的时间为 三摩地

2018-07-22

那什么又是五欲呢?在佛法里面,五欲有两种说法,较为广泛而全面的说法,指的是众生的眼、耳、鼻、舌、身等五种感觉器官,所接收到的色、声、香、味、触等这五尘境界;而这一切有情众生所见到的五尘境界,其实并不是色身之外的五尘境,而是由五扶尘根摄取了外五尘的讯号,透过神经传导到五胜义根大脑中,而由如来藏把这些电化学讯号,转变成为好像身外的五尘境一般,其实都只不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很多有情的众生都是这样,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想要,得到反而不好珍惜。就如同安德烈•纪德(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所写道:我终于感到,我们之间的全部通信只是一个大大的幻影,我们每个人只是在给自己写信,我深刻地爱着你,但却絶望地承认,当你远离我时,我爱你更深。我们人心就是这样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想要,所以我们老祖宗看清楚了这一点,就让先离开对方,等 三摩地

2018-07-22

但如果只有在现象界上,教们去观蕴处界无常、苦、空、无我,又会落入诸法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无,舍报后皆空;一切法灭尽之后,有情众生也就消失了,而三世因果也就不能成立,又会落入外道无因无果断灭见中。所以世尊不会只教导们去观蕴处界当中非有我、诸法当中无我,也同时会教说,在诸法无常、苦、空、无我背后,亦非无我,也不全然是无我,背后还有另外一个真我。众生身中 三摩地

2018-07-22

一切的有情,能够依据佛陀的开示的圣教奉行,这样去累积福德,这样去修集智慧,一样能够得到这些福德智慧的果报;因为法性就是如此,法界实相心如来藏的法性就是履践因果律则。因此我们说,第八识如来藏就是因果的所依,众生不分男女老少、贫富贵贱种种差别,你所造作的业行,全部都聚集在法界实相心如来藏当中;而如来藏就是如实履践因果律则。四、从实证的角度来说,佛教乃是 三摩地

2018-07-22

不仅佛教不是重男轻女,佛教而且是实践男女平等的;不仅是男女平等,而且是各类职业、各类种性的一切有情、一切众生,全部都是平等平等。所以,佛教不是重男轻女,男女在修证的机会上也都是平等;不仅修证的机会上是平等,男女在实证的内容上也是平等平等。因此,从实质面来说,佛教都是平等而不分男女差别的。所以在佛教的立场来说,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因为佛教所说,都是依据 三摩地

2018-07-22

爱情本质上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世间自古多少人歌颂爱情,赞叹爱情,更希望爱情能使有情人终成眷属,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赚取多少人的热泪,如中国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罗蜜欧与朱丽叶,多得不胜枚举,但是佛教以什么观点来解释呢?以佛教的观点,爱情本质上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就‘愿力’来说,如一对夫妻感情本来很恩爱,更希望来生续 三摩地

2018-07-22

那什么又是五欲呢?在佛法里面,五欲有两种说法,较为广泛而全面的说法,指的是众生的眼、耳、鼻、舌、身等五种感觉器官,所接收到的色、声、香、味、触等这五尘境界;而这一切有情众生所见到的五尘境界,其实并不是色身之外的五尘境,而是由五扶尘根摄取了外五尘的讯号,透过神经传导到五胜义根大脑中,而由如来藏把这些电化学讯号,转变成为好像身外的五尘境一般,其实都只不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依声闻法而修入无余涅槃的这种解脱,它是一种错误、也是一种邪见,因为它会障碍有情成佛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在大乘法里面对于出家相跟在家相它是平等的;因为平等,所以比丘、比丘尼在大乘法里面并没有独特高于优婆塞、优婆夷的地位;可是优婆塞、优婆夷对于比丘、比丘尼他们是尊崇的,而且是敬爱的,那是依于说比丘、比丘尼他们身着法衣而且持了出家戒,所以他们表征了 三摩地

2018-07-22

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圣教:【云何众生缘慈?若初发心,遍观有情,起大慈心。】就是这个意思。中说初发心,它的真义是说:菩萨最初真见道,发明也就是发现明了众生真实之心,也就是悟明实相心如来藏,而不是最初归依三宝所发的菩提心。因为最初归依时,尚不具三乘菩提的正知见,更谈不上二乘菩提,乃至大乘菩提的见道,这时的慈悲心与一般人并无不同。法缘慈悲佛法中第 三摩地

2018-07-22

婚姻是锻鍊人格与摄受众生的绝佳场域,因为要跟另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过着一场场的贴身肉搏战,除此还有他背后的一大堆亲人,再来又是小孩接着出生,我不再专属于我,很多时候,我必须成为大家的,这中间有多少忍辱的课程要修习,艰辛哪!但是走过来以后,如同辛弃疾的词:「而今识透愁滋味,欲道天凉好个秋!」我们心量变大了,也和许许多多有情结下深缘,成为我们所摄受的 三摩地

2018-07-22

阿难!像这样的六天有情,身形虽然出离了心动的境界,然而心的行迹仍然与淫欲或多或少都有交错;所以从这个他化自在天开始往人间而还,全都名为有欲的世界。此中真实的义理,平实导师在《楞严经讲记》第十三辑中有详细的解说,有兴趣深入了解的学人可以详细阅读思惟,定能获益广大。简单地说,在人间如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以及能行布施等十善业,舍寿后才有因缘可以往生欲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明明知道跟这个人结婚人生会很苦,那就不要随便答应!而找对象要注意对方是不是心性慈悲调柔、具有菩萨种性!如果遇到一个会虐待自己的眷属,那人生是非常苦的!千万不要轻易尝试!当然我们会遇到任何遮障或者任何不如意之事,那也跟往世有关系!所以菩萨还是要常常神勇又贴心地善待众生,跟众生广结善缘!如此自然而然就容易遇到有缘的眷属!那日子就会比较好过了!因此 三摩地

2018-07-22

而胜义菩提心乃是一切有情本自具足现成运作之第八识如来藏,佛于般若诸经中说之为空性,宗喀巴则谓:「所观想心中月轮上之金刚,即是空性之本体」,显然误会空性之真实义也。密宗所说之发菩提心,悉皆不在真求佛道上用心,而在沦堕欲界最粗浅境界之淫乐上用心,而狡辩为「乐空双运、乐空不二」之即身成佛法。然而实与佛说空性之正理完全违背,亦与佛说二乘解脱道之涅槃正理完全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们由于在因地的时候,发起了大悲心,并且造作种种利乐有情的身口意三业,因此就产生了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种随形好的果报。各位菩萨,综合前面所说,我们就可以知道,佛陀的三十二大人相,都是属于福德之业,而这福德之业,都是以身口意为体而出生的,也都是在有为法上来显现。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在身口意上面来修集的话,就不可能成就佛地的三十二种大人相。所以,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我们来反观其他的宗教,几乎都没有其他的宗教主张素食,乃至他们的宗教还经常以鸡、鸭、牛、羊等等畜生道有情的这种色身——它的这个身肉,来作为祭祀的一个供品;乃至有一些宗教还很特殊,它还要以人肉、人血,把人肉跟人血称作甘露来作为祭祀的一个供品。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佛教因为主张不杀生,这不杀生的范围不只是人,而且还扩及到畜生道,那这样子的一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如来藏恒而不审,祂有属于自己的自体性,你无法完全掌控祂;但是异熟果报的成因、外缘及受果,都是意识与意根;如来藏随时会修改你自己的世间,也配合共业有情的共业种子而共同改造山河大地及宇宙。所以工画师如来藏随时在修改一切:心变善了,祂就把你这个色身开始修改成善人的模样,于是就有慈眉善目:心变恶了,祂就把脸像改成横肉竖眉,把来世色身改成横身齐头。但祂不 三摩地

2018-07-22

业就是思的决定而产生了习惯势力之意思,由思之决定而使得有情造作身口业行,由此身口业行而能使得众生后世往生到善恶趣,故称之为业道;身三业、口四业,因为已经付诸于实行出来,由此身行、口行而对众生有了影响,因此既是业又是业道,而意三业则是纯然由意识、意根所想的,还没有身口的行为被造作出来,纯然是内心中行而无有伤害到他人,因此只是业而非道,总称为十恶业道, 三摩地

2018-07-22

有情。无命者。无养育者。无士夫者。无补特伽罗者。无作业者。无童儿者。如是等相本来空寂。犹如虚空。亦如泡沫。常应念念作如是观。一切恐怖皆得解脱。《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因此,此生的恶业不必成为精神枷锁!当要放下包袱,踏踏实实修行、念佛,不仅仅是在有形的福德积累——诸如布施他人书籍、财物等等上面,更重要的是在念佛和智慧的增长上面。这 三摩地

2018-07-22

为欲利益一切有情。能问如来如是义利。汝当谛听极善作意。我今为汝说此呪法。安乐人天利益一切。于诸呪法最为殊胜。祕密甚深顺菩提道依真法界获大功德。于临终时必能忆此大力呪王。正念现前当生善处。即说呪曰。南幺萨婆怛他揭羝骠阿罗喝骠唵拘幺囉乎嚧比那毘输和三婆婆阿揭车阿揭车洛呼洛呼勃缆勃揽唅唅氏那市曼殊室利也苏室哩也多赖也漫(引声)萨婆毒溪骠癹癹苫幺也苫幺也阿弭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