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当您真的能够念持戒的功德,您难道不会对于持戒有所欣乐吗?乃至说,虽然还没有真正的开始受戒,也会开始远离种种可能是违犯戒律的事相,所以其实说来也是有福庄严的。念施,除了要系念布施法的利益之外,还有一分要能够念着时时能够布施利乐有情的意思,这也正是四正勤之中的未生善,当令生的一部分道理。念施会有福庄严的道理,对一般人而言,就比较能够了解与接受。而因为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至于不饮酒,酒的本身无罪,但是酒会使人失去理智,为了遮止酒后乱性而造成犯戒,所以戒酒。如果是医生处方必须喝药酒,是可以开缘的;但必须定时、限量、限次数,喝的时候往口中一倒就下肚,不能起心动念去品尝味道,这样才算是服药酒。以上简单介绍五戒。 为什么要劝父母受持五戒呢?因为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础。五戒具足不犯,才能保住来世继续拥有人身,对于未来菩萨道 | admin 2018-07-22 |
![]() |
可是声闻律中,只记录了富楼那对戒律中饮食不同的意见,声闻律写着富楼那对大迦叶说:我亲自听闻佛说:‘有七件事是可以开例不犯戒的:就是寺院可以储藏隔天的食物,可以在寺院里煮东西——比丘可以自己动手煮,也可以主动伸手受食,也可以从人受食,也可以自己去摘果子来吃,也可以自己去采水里的植物来吃,有壳的食物可以自己拨去以后来吃,不必等净人处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而论,不唯是持戒清净及犯戒的凡夫出家僧,我们四众不可以公然诃举其身口意之犯戒过失;那请问示现在家相及出家相的“胜义僧”,是不是亦不可诃举其身口意之犯戒过失呢?仁者自当举一反三、可想而知!因此不可说“僧”之身口意过失者,亦包含在家相之“僧”在内,故只要是在家人,能证初果以上,乃至开悟明心者,亦不可说其身口意上或犯戒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瑜伽师地论说,有十种情况,可宣说出家人破戒、邪见、邪命等事大家都知道不要说僧过,特别是不能说出家人犯戒过失,因为某些情况下说出来,可能会导致世俗之人以为佛教僧团都不清净,从而对佛教失去信心。但是有些出家人所犯破戒,邪见,邪命,等恶行,如果不说出来,反而会对佛教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只有说出来,正本清源,才能洗清他们邪行带来的不利影响。总之,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未来世中持戒众减犯戒众僧。住世余八十年。菩萨摩诃萨弃舍身命奴婢牛羊非法财物。种种清净宣说。演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此何士夫。央掘魔罗白佛言。唯佛能知非声闻缘觉。尔时护持世间净法犹尚为难。何况出世间上上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如彼士夫能以水灭三千大千世界炽然盛火。极为甚难。若于未来住世余八十年。菩萨摩诃萨弃舍身命。演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当知彼人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破戒、犯戒则有追悔等种种过失,并且有堕落恶趣、地狱的种种过患。其中因果甚深极甚深,居士不可不知。感叹末法时代,学佛者多研究佛法,多在经典上求知,而忽视了戒规之重要,每每犯戒而不自知,故不能具足定力、智慧,纵研究千经万典、贯通三藏,也是知皮毛而已,难以深入、圆融!至于提取证声闻果乃至佛菩提果就更遥远难及了。本书略谈了目前居士常用到的一些礼仪,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戒法大致所说的就是佛所制的戒律,叫戒法;戒行就是依于戒律而有的诸般的行持,叫戒行;戒相就是戒律的种种相状差别,也就是当我们在判断做一件事情到底符不符合戒律,有没有犯戒的疑虑,以及到底犯了哪些戒条的时候,都要按照戒相的方式去一一判断;最后一个叫戒体,戒体呢,一般文字上的说明指的就是,心中接受戒法了之后,由之而产生的防非止恶的功能。也就是说,当你的心中 | admin 2018-07-22 |
![]() |
此外佛在戒律也开示过:菩萨看见众生,有急难需要布施时而不布施,那是犯戒的。所以菩萨应该去布施,更何况五元、十元对菩萨而言是小钱,千万不要吝惜,如果这个人真的是骗你的,你只不过损失五元、十元而已,不是吗?更何况你也成就布施的功德,未来这个人,他连同本金利息一起奉还给你,有什么不好的?所以有智慧的人,身边会准备一些小钱,随时随地准备去布施,如果看见有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善戒经》)经中优波离请佛为大众开示:在贪、瞋、痴三毒中,哪一个犯戒比较重?哪一个犯戒比较轻?佛为大众开示:菩萨如果犯了恒河沙等贪,不名为犯戒;但是菩萨只要犯了一点点的瞋,名为犯戒。为什么?因为菩萨起了瞋恚心以后,众生就远离菩萨,未来菩萨要度化这位众生将会很困难,所以名为重烦恼;如果菩萨起了贪爱,而且心心护念着众生,众生看了菩萨满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正思惟这个五阴的所谓颠倒,要怎么样才能够让自己远离这些颠倒而获得正见?不在颠倒中而愚痴无明;正思惟过后,让自己能够在世间以正命而活,以正命而活就不会去造作诸多损害众生的业;接着,在身口意上面,能够清净的让自己依止戒行,不去犯戒;之后,对解脱道的方向及内容能够维持正念,让自己随时能够忆持:要怎么样来解脱于三界中的生死烦恼的过失?让自己怎么去解脱?不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种只知道捐款行善,却全然不知如何修持,如何用慈悲心来善待家人及其他众生,甚至屡屡犯戒,这种缺乏智慧的行善实在令人不胜感慨和叹息。因此行善固然重要,然而如何行善,避免造业,进而获得快乐和解脱的智慧,更是不可忽视。笔者这几年来参阅了不少佛经善书,听过不少的演讲和录音带,深深感到佛法浩翰无边如大海,其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贵智慧和经验,这些智慧经验并不随着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种相似佛法,普遍为众生所接受而取代真正佛法的精深内涵的话,那么就会把正真的佛法说成是错误的;而且常会用以似是而非的道理,说只要修行够高,那么怎么做贪瞋痴的行为都不会算犯戒,而且说那是最高级的戒律。像这样的邪法来替代,才是导致佛陀快速灭亡的真正原因啊!对于这样的佛门外道或者是附佛法外道,世尊早就不止一处在经中预言:在未来世,会有四众,明为住持佛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出家以后,不管你有没有修证,只要不犯戒,一定可以生欲界天享褔,所以有的人就想:那我去受菩萨戒,去受出家戒,我来士世以生天享福哪!何必在人间受苦!以这种心态而去受戒,就是为了生天之乐而受禁戒,这种人就是假名菩萨。第十种菩萨,虽然在人间时也修学禅定,不过他修学禅定的目的不是用禅定来作为帮助修道的资粮,也不是为了帮助自心降伏烦恼,他的想法是为了增长寿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菩萨不一样!而菩萨性的建立,必须在优婆塞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心性就必须先确立下来,所以菩萨戒我们要求的不是像声闻戒要取相戒,您身犯了、口犯了才叫作犯戒;菩萨戒不是,菩萨戒不是身、口犯了才叫犯戒,菩萨戒起心犯了一个恶念,就已经是要自我忏悔,佛前自责其心了。菩萨戒除了要消极防恶之外,更重要的还要积极造善,就是因为要积极造善,不是因为造恶了才叫犯戒,是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般人之所以还会不时犯戒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因为对于因果道理的了解不够深入,以至于对于毁戒作恶产生之严重后果,不是那么清楚;这方面就要透过亲近善知识、多熏闻正法,使自己对于因果的正理能够逐渐累积加强;那这方面的力量,就会渐渐超过种种境界对他的影响力,而能在历缘对境之中,分分降伏性障及转变自己的烦恼习气。菩萨们想要在佛菩提路上顺利前进,一定要知道: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出家以后,不管你有没有修证,只要不犯戒,一定可以生欲界天享褔,所以有的人就想:那我去受菩萨戒,去受出家戒,我来士世以生天享福哪!何必在人间受苦!以这种心态而去受戒,就是为了生天之乐而受禁戒,这种人就是假名菩萨。第十种菩萨,虽然在人间时也修学禅定,不过他修学禅定的目的不是用禅定来作为帮助修道的资粮,也不是为了帮助自心降伏烦恼,他的想法是为了增长寿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没有恶语:是说不会故意说虚妄语来导致他人走入歧途,不会妄说而害人违犯戒律或造作恶业。两舌就是挑拨离间,为达成某种目的而说假话、挑拨是非,也不可以。若能口言柔软,先语、实语,没有恶语也没有两舌,这就是实义菩萨的第六个条件。第七、还得反过来于自身所不生轻想。换句话说,你如果想要当实义菩萨,一定不许说这句话:明心、见性,那我没办法。这句话出口了,就会有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时候二地菩萨便可以随心所欲而不犯戒,因为这时已经了解如何去改变自己的内相分了,可以自己控制内相分而使它转变清净了,这才是真正的持戒者。三地,主修忍波罗蜜多及万法明门、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藉以引发六通及三昧乐意生身。三地修学这些境界很迅速,事半而功倍。到了三地满心的时候,证得犹如谷响观。三地菩萨宣说妙法来利乐有情的同时在观察自己:在利乐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时候二地菩萨便可以随心所欲而不犯戒,因为这时已经了解如何去改变自己的内相分了,可以自己控制内相分而使它转变清净了,这才是真正的持戒者。三地,主修忍波罗蜜多及万法明门、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藉以引发六通及三昧乐意生身。三地修学这些境界很迅速,事半而功倍。到了三地满心的时候,证得犹如谷响观。三地菩萨宣说妙法来利乐有情的同时在观察自己:在利乐有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