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而证悟的菩萨是可以现前观察,第八识如来藏心体乃是离于三界万法,没有一切相,祂是如如不动的清净体性;既然没有一切相,当然没有所谓的持戒、犯戒问题,同时也没有所谓忏悔的人可说;能够这样现前观察通达这个道理,就叫作实相忏悔。所以,这个实相忏悔能够灭罪的原理,是因为第八识真心如来藏本身无罪可言。我们的五阴七转识会犯戒会有罪,而第八识如来藏无罪,因为证悟了这 三摩地

2018-07-22

而证悟的菩萨是可以现前观察,第八识如来藏心体乃是离于三界万法,没有一切相,祂是如如不动的清净体性;既然没有一切相,当然没有所谓的持戒、犯戒问题,同时也没有所谓忏悔的人可说;能够这样现前观察通达这个道理,就叫作实相忏悔。所以,这个实相忏悔能够灭罪的原理,是因为第八识真心如来藏本身无罪可言。我们的五阴七转识会犯戒会有罪,而第八识如来藏无罪,因为证悟了这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弟子○○○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补养众恶律仪及诸犯戒,终不弃舍,我得力时,于彼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满、恶道减少,能于如来所转法轮而得随转,见是利故救摄不舍。世尊!弟子○○○从今日乃至菩提,摄受正法终不忘失,何以故?忘失法者则忘大乘,忘大乘者则忘波罗蜜,忘波罗蜜者则不欲大乘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弟子○○○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补养众恶律仪及诸犯戒,终不弃舍,我得力时,于彼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满、恶道减少,能于如来所转法轮而得隋转,见是利故救摄不舍。世尊!弟子○○○从今日乃至菩提,摄受正法终不忘失,何以故?忘失法者则忘大乘,忘大乘者则忘波罗蜜,忘波罗蜜者则不欲大乘 三摩地

2018-07-22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怎么记载阎罗王这个身分:【菩萨摩诃萨远离身口意恶业,常持净戒,一向正求如来净戒,示现一切凡愚童蒙众生持戒威仪,为教化成熟犯戒众生故,菩萨具足成满一切清净功德,正趣菩萨趣,而现受生地狱、畜生、饿鬼、阎罗王及诸难趣,令彼众生离恶趣故,而实菩萨不摄彼趣。】(《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在另外一种翻译本版的《华严经》 三摩地

2018-07-22

而证悟的菩萨是可以现前观察,第八识如来藏心体乃是离于三界万法,没有一切相,祂是如如不动的清净体性;既然没有一切相,当然没有所谓的持戒、犯戒问题,同时也没有所谓忏悔的人可说;能够这样现前观察通达这个道理,就叫作实相忏悔。所以,这个实相忏悔能够灭罪的原理,是因为第八识真心如来藏本身无罪可言。我们的五阴七转识会犯戒会有罪,而第八识如来藏无罪,因为证悟了这 三摩地

2018-07-22

今天我们要讲的问题是—切肉、烧菜以及犯戒。这个是有一位当事者他问到,他要替家人来切肉、烧菜,问这样是不是有犯戒。我们可以想象这个人应当是一个学佛人,所以他因为自己本身可能也有持守一些戒律,可能是五戒或是菩萨戒,所以他就要担心是不是会有这样的问题。那我们这里回答是:即使你做了许许多多的业行,为自身或是为他人,本身都会有业果的,只是说这业果到底是 三摩地

2018-07-22

在修行过程中,初学佛的人常常会碰到一些问题,譬如可以买乐透来赌博吗?诸如等等着实让初学佛人困扰不少,因为他们对赌博的认识,本来就不是很清楚,对佛法根本的道理也不懂,更不用说对佛的戒律能够深入了知而不犯戒。今天刚好借着这个机会来探讨:学佛人可以赌博吗?......首先谈的是:什么是赌博?赌博,就是拿有价值的东西。譬如现金、支票等去作赌注,去赌输赢的一种游戏 三摩地

2018-07-22

在修行过程中,初学佛的人常常会碰到一些问题,譬如可以占卜算命吗?着实让初学佛人困扰不少,因为他们对占卜算命的认识,本来就不是很清楚,对佛法根本的道理也不懂,更不用说对佛的戒律能够深入了知而不犯戒。今天刚好借着这个机会来探讨:学佛人可以占卜、算命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探讨的是:什么是占卜?什么是算命?为什么人们喜欢占卜算命?再来探讨学佛人可不可 三摩地

2018-07-22

若是在僧团或修行团体中,依据正当合法的程序所为的调查中,据实陈述在家、出家菩萨所犯的过失,并不构成犯戒。例如诵戒之前有人覆藏己过而仍参加诵戒,知道内情的人,或曾耳闻的人,都应该当众举述某人所犯的过失,或当众询问某人是否真有所闻的彼项过失。所以在正当、合法的程序中所作的调查时,应当举述某人所犯的过失;这与说四众过的情形是不同的,不可混淆。又例如有人以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善戒经》)经中优波离请佛为大众开示:在贪、瞋、痴三毒中,哪一个犯戒比较重?哪一个犯戒比较轻?佛为大众开示:菩萨如果犯了恒河沙等贪,不名为犯戒;但是菩萨只要犯了一点点的瞋,名为犯戒。为什么?因为菩萨起了瞋恚心以后,众生就远离菩萨,未来菩萨要度化这位众生将会很困难,所以名为重烦恼;如果菩萨起了贪爱,而且心心护念着众生,众生看了菩萨满心 三摩地

2018-07-22

三皈依后有36位神、受五戒后有25位护戒神日夜24小时护持我们,但是请各位网友注意,这些龙天善神们是来和护戒的,不是护持我们个人的,因此,只要我们犯戒或修持外道,这些善神们就会立刻离开。三皈依后36个善神的护持责任和分工:(一)弥栗头不罗婆(善光),主疾病。(二)弥栗头婆呵娑(善明),主头痛。(三)弥栗头婆逻波(善力),主寒热。(四)弥栗头陀罗(善月),主 三摩地

2018-07-22

」学生因此觉得很惶恐,不知道我们这样是否真的不如法?是否违犯戒律了?末学是否应该考虑舍戒?第三、承天禅寺有一位师父说:「萧平实是居士,又不是法师,怎么可以传菩萨戒?他传戒是不如法的。」这也让学生觉得很困惑,我想会中应该也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在心中有这些疑问,请同修会为末学开示,以解疑惑。答:这问题,在您来信之前,已经有人在亲教师会议中提出来讨论过了。平 三摩地

2018-07-22

(3)关于戒的精神、戒的持犯判定以及其中的果报原理,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有非常详细的开示,请您至各大书局请购,并详加阅读;另于《正觉电子报》第11辑、第30辑以及第39辑的〈般若信箱〉中,亦有针对受戒、持戒、犯戒等事项作出原则性的答复,请您一并参阅。2.针对学佛人素食的部分,我们列出四点说明:(1)学佛人素食最显见的目的,乃在借由不食旁生之肉,断除直接或 三摩地

2018-07-22

这样做是犯戒的,犯轻垢罪。不许用戒法来保证世间事的做或未做。以戒法来作保证,也是违戒的;这种做法叫作赌咒,赌咒在菩萨戒中是违戒的;但是常常有人这样做,所以特别讲解一下,让大家小心注意。(原标题:不为世事而作咒誓)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戒当然是以意识、意根为体嘛!戒不是以如来藏为体,因为如来藏不受戒,祂也不可能持戒,因为祂从来就不会犯戒,你叫祂持什么戒?所以,一切的戒都是以意识、意根为体;因为戒所要戒止、遮止的就是意识和意根的行为。意识和意根接受了戒法时就有戒体存在了,意识和意根如果严重违犯了戒,那就表示说意识和意根是不愿意接受那个戒,因为不愿意接受戒法所以戒体丧失了。这样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再来看看《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怎么记载阎罗王这个身份:【菩萨摩诃萨远离身口意恶业,常持净戒,一向正求如来净戒,示现一切凡愚童蒙众生持戒威仪,为教化成熟犯戒众生故,菩萨具足成满一切清净功德,正趣菩萨趣,而现受生地狱、畜生、饿鬼、阎罗王及诸难趣,令彼众生离恶趣故,而实菩萨不摄彼趣。】(《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在另外一种翻译本版的《华严经》里面, 三摩地

2018-07-22

有不知恩犯戒者等。当断常赐衣服等物。或当[13]摇打。由是彼怖所为治罚。便勤断恶。勤修诸善。彼虽不乐。强逼令修。若于有情随力施恩。彼希报德。劝令修善。受报恩者。语言世事。非以相酬。要当知父母恩。乃至受持净戒。乃名大报我之恩德。若住第一地。生睹史多天。令诸有情念其菩萨当得菩提。愿在所生。常得值遇。令诸有情起此乐故。乃至广说。是名六种方便善巧。今此即是后之 三摩地

2018-07-22

毁戒的部分与瞋恼关系比较密切,因为受了佛戒的出家僧众或者在家菩萨,如果容易在八风的境界中瞋恼,造作恶口、两舌、打骂,甚至于毁谤贤圣、毁谤正法的犯戒行为,犯了戒罪,如果没有彻底忏悔灭除戒罪,除了因果律中的性罪果报以外,严重的还需要承受戒罪所相对应的地狱果报。另外由于对不能忍的人事物产生怨怼憎恨,就会生起瞋恚烦恼,也就是生气发脾气。经常瞋恚的人,他通常 三摩地

2018-07-22

有的人觉得:持戒很单纯啊!这跟智慧有什么关系?不就是不应该做的就不要去犯啦!可是问题是:为什么做了那些事情就叫作犯戒?从何处说来有损他不利己的状况?而进一步说,犯戒与否或者是说轻与重的依据是从根本、方便、成已三者,学人得要先了解其中的意涵,才能够自我判断犯戒与否、是轻是重?然而这个部分只是在讲持戒遮止的部分的一般共相而已。又因为菩萨戒是要尽未来际一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