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戒当然是以意识、意根为体嘛!戒不是以如来藏为体,因为如来藏不受戒,祂也不可能持戒,因为祂从来就不会犯戒,你叫祂持什么戒?所以,一切的戒都是以意识、意根为体;因为戒所要戒止、遮止的就是意识和意根的行为。意识和意根接受了戒法时就有戒体存在了,意识和意根如果严重违犯了戒,那就表示说意识和意根是不愿意接受那个戒,因为不愿意接受戒法所以戒体丧失了。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你们未来世证量到达某一层次以后就会体验到:虽然还没有受戒,也不懂戒,但若遇到会违戒的事情,你会当机立断而舍弃;若有诱惑出现时,你会拔腿就跑,自动与犯戒的事远离,这就是无作戒,不受戒而自然符合戒行。这是由于见道后的心确实转依无漏法了。这无作戒是与道共戒及无漏戒相通的。但无作戒为什么不叫作无漏戒?因为是转生到下一世去,所以另立一名叫做无作戒。“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外,受戒后把戒持好也是一门实修的课程,我们不要害怕因不能持好戒、怕犯戒,而不敢去受戒。因为,以至诚心求受菩萨戒的福德、功德像大地土一样广博,何况受的还是上品菩萨戒,若不小心犯了戒,损失的也只是手中的一小撮土,两相比较下就知道二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所以,还没有受戒的同修们,奉劝诸位别再犹豫了,赶快发心去受戒吧!当我们把一分染污的种子转变清净时,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同一众住说戒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性戒与我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我们不去犯戒。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之重戒。五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五常相关,五常是人间的根本,所谓仁、义、礼、智、信。不杀生是仁、不窃盗是义、不邪淫为守礼、不妄语是可信者,饮酒者满口酒话,人多不信,常常败事,故不饮酒的人是智者。五戒俱足,可保人身。五戒若犯,人身不保。要想学佛,必须生生世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是在僧团或修行团体中,依据正当合法的程序所为的调查中,据实陈述在家、出家菩萨所犯的过失,并不构成犯戒。例如诵戒之前有人覆藏己过而仍参加诵戒,知道内情的人,或曾耳闻的人,都应该当众举述某人所犯的过失,或当众询问某人是否真有所闻的彼项过失。所以在正当、合法的程序中所作的调查时,应当举述某人所犯的过失;这与说四众过的情形是不同的,不可混淆。又例如有人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三、这个戒是犯戒以后戒法的功德不失,仍然可以护持此世乃至未来世得到无作戒。但是一般的菩萨戒,譬如《梵网经》、《地持经》、《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是违犯了十重戒以后,戒体就失去了,戒罪存在,也失去菩萨身份;但可以重新受戒,重新保有菩萨身份。在戒体上,声闻出家戒也一样,违犯了重戒以后戒体就失去了,就不再是僧宝了!但是殷重忏悔而见好相以后可以重新受戒,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受五戒、菩萨戒者自杀犯不犯戒?若以自杀手段往生净土,是否莲品会下降?而世俗法说者因阳寿未尽故会入枉死城或地狱受苦,是否为凭空捏造?若自杀无罪,那么世人因病苦、贫苦等烦恼而自杀,是否也是他的权利?虽不鼓励自杀,但也不应批评自杀,人只要不想活就可以自杀,无罪故。答:《优婆塞戒经》卷六:若自刑者不得杀罪。何以故?不起他想故,无嗔恚心故,非他自因缘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佛规定出家人不许吃,所以要用滤水囊先滤过;如果没有用滤水囊滤过就直接喝了,那就是犯戒。当然现在不需要滤水囊了,到处有自来水,很方便;并且也没有人喝自来水了,在外大多是买饮料来喝。所以现在滤水囊只是一个形式,有人就干脆废掉而不准备了!譬如戒刀现在也只是一个形式,都用不着了。还要准备针线及衣纳,衣纳是装衣物的布袋子。还要预备纸笔墨等,让他们书写使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念戒是要忆念戒律,常常念戒可以使我们心生善法;常常持守善法戒,会使我们于戒不会违犯;于戒不违犯的关系,就不会有犯戒的重罪发生,至少在十重戒上一定不会违犯。不违犯十重戒,在佛法的修行上就能迅速的进步,因此要念戒。还要念天,为什么要念天呢?是说菩萨生生世世都应该有能生天界的异熟业,但是心里不去执着——死后不生天界。我们菩萨行者要有天人所应具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道共戒又名性戒,不共外道、凡夫,实乃佛实证三乘菩提之道所成,见道、修道后转依于所证而摄心为戒,依见、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而行,不拘戒相,与道相应,故自然不犯戒,但以摄心住于正道为戒,是名持道共戒者,有别于凡夫未证者需要依于戒相而摄心持守。定共戒者,谓修学禅定有成者,依其定境之修证,分别能伏三界贪瞋痴,不依佛所制定戒相而持戒,依定之有漏功德而不违佛戒,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深心中真的相信因果,深信持戒的因果,依持戒为因,则未来世就有可爱的异熟果报;以犯戒为因,未来世必定有极不可爱的异熟果报。从信佛法僧就能清净戒行,知道以持戒为根本来清净修行,必定能成就佛果;由持戒的净因,一定会得到清净果。因缘果报这几个字,是许多人都能够顺口说出来的名言,也能够相信,只要努力付出,一定会有收获;这是世间人能够相信,所以才会有种种造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曾制戒,出家人不应该广聚钱财,因为钱财乃是身外之物,如果贪著五欲而广聚钱财的结果,就会障碍自己三乘菩提的追求与实证;又因为贪著利养的关系,更会处心积虑想积聚钱财,因此都在积聚钱财及利养上用心,对于戒律必然会忽视,乃至违犯戒律。所以说,因为贪著利养的缘故,将会障碍自己的修行。所以佛在《杂阿含经》卷25曾开示:【贪著利养是烦恼,而此烦恼正是坏鼓、毁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间八正道中,正见者,谓信布施、不犯戒、行十善、供养佛菩萨、礼沙门道人、孝顺父母等之一切善法者,后世自得具福。正思维(正志)者,谓念道、不贪、不瞋恚怒、忍辱、不相侵害。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过。正业者,谓不杀、不盗、不淫而行诚信。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生计,以正确方法而求。正精进者,谓正行精进而不厌。正念者,谓念念不作虚妄之想。正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一般人受了戒,如果犯戒了还可以忏悔,忏悔以后戒罪就消失了。但是这十个戒是不能够忏悔的,忏悔了这个戒罪照样在。可是世尊说:这十个戒必须要受、必须要持。第一:叫我们不可以杀人,也不可以杀二十八天的天人、天主、天神、天子、天女,都不可杀。还有诸佛——如果有幸,遇到应化身佛不可杀,遇到了诸菩萨也不可杀。那你说菩萨不可能遇见啦!我怎么可能杀得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一般人受了戒,如果犯戒了还可以忏悔,忏悔以后戒罪就消失了。但是这十个戒是不能够忏悔的,忏悔了这个戒罪照样在。可是世尊说:这十个戒必须要受、必须要持。第一:叫我们不可以杀人,也不可以杀二十八天的天人、天主、天神、天子、天女,都不可杀。还有诸佛——如果有幸,遇到应化身佛不可杀,遇到了诸菩萨也不可杀。那你说菩萨不可能遇见啦!我怎么可能杀得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连基本的戒法都无法受持,或受持之后屡屡犯戒而无法自行遏止,贪财之戒、贪色之戒、谤贤圣之戒尚且无法受持,何况能证初果涅槃乃至菩萨涅槃?何以故?初果人必奉五戒或声闻戒不犯故,证悟明心不退之人必奉菩萨十重戒不犯故,偶有犯者亦必对众忏悔、后不复作故。由此可以证实,戒法是求证声闻涅槃、菩萨涅槃的修行者,都必须遵守而且必欢喜受持的;若是与戒法不相应,处处觉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后来,正当我津津有味地看着善知识的书籍,并感叹自己幸运得无与伦比的时候,另外一个同事突然提醒我说,你不觉得你应该反思一下这件事吗?我云里雾里,反问:我又没做违法犯戒的事,反思什么?她答:你是没心没肺的无所谓,可是别人怎么想?我这才明白她的意思,回道:一个人如果信任你,他就不会从别人的嘴里了解你。他如果没误会,那他就是知己,不需要我解释;他如果误会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戒律上说,如果男人花钱去,并不算是邪淫,他是买春的金钱交易;如果比照这个道理,女人去午夜牛郎店,也算是花钱买春,也是金钱交易,不算邪淫;但仍然是犯戒,只是不犯重戒而已,因为买春的事情不论是男众或女众做了,都破坏了菩萨应有的清净律仪。假使女众去买春,丈夫会如何看待她?同理,丈夫去买春,妻子也将一样看待他;若是佛弟子花钱去买春,被人家瞧见了,会作何感 | 三摩地 2018-07-23 |
恶人故意要人偷窃的目的,只是要你去犯戒而已,犯了戒以后就可以成为他的眷属。但即使是少至一文、一钱,也不许偷;如果破了这个戒,就失掉优婆塞戒的戒体,这一世不要说得到四加行的暖法,所有的佛法也都不用谈了!更别说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的修证了,这个人就叫作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这是优婆塞应该受持的第二个重戒。〖‘“优婆塞戒, | admin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