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一者犯戒杂僧。二者愚痴僧。三者清净僧。破戒杂僧则易可坏。持戒净僧利养因缘所不能坏。云何破戒杂僧。若有比丘虽持禁戒。为利养故与破戒者坐起行来。共相亲附同其事业。是名破戒亦名杂僧。云何愚痴僧。若有比丘在阿兰若处。诸根不利闇钝[梦-夕+登]瞢少欲乞食。于说戒日及自恣时。教诸弟子清净忏悔。见非弟子多犯禁戒。不能教令清净忏悔。而便与共说戒自恣。是名愚痴僧。云何名 三摩地

2018-07-21

尔时菩萨若见有人虽多犯戒能治毁禁诸恶比丘。即往其所恭敬礼拜四事供养。经书什物悉以奉上。如其自无要当方便从诸檀越求觅而与。为是事故应畜八种不净之物。何以故。是人为治诸恶比丘。如彼童子驱旃陀罗。尔时菩萨虽复恭敬礼拜是人受畜八种不净之物。悉无有罪。何以故。以是菩萨为欲摈治诸恶比丘。令清净僧得安隐住。流布方等大乘经典利益一切诸天人故。善男子。以是因缘我于经 三摩地

2018-07-21

世间八正道中,正见者,谓信布施、不犯戒、行十善、供养佛菩萨、礼沙门道人、孝顺父母等之一切善法者,后世自得具福。正思维(正志)者,谓念道、不贪、不瞋恚怒、忍辱、不相侵害。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过。正业者,谓不杀、不盗、不淫而行诚信。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生计,以正确方法而求。正精进者,谓正行精进而不厌。正念者,谓念念不作虚妄之想。正定 admin

2018-07-21

戒心就是我们自己愿意受持佛所施设的禁戒,除了受持禁戒之外,如果我们有犯戒的话,我们会愿意诚心诚意去忏悔改过。那么戒心很显然的,能够做到戒心的这一步,那必然是表示说:因为戒的本身对我们世间人来讲,一般人来讲都是一种约束。我们能够捐弃自己的成见,愿意接受佛给我们的约束来改正我们的行为。这表示说我们有领略到佛法的胜妙,我们对佛法有相当的信心,我们才愿意去 三摩地

2018-07-21

戒心就是我们自己愿意受持佛所施设的禁戒,除了受持禁戒之外,如果我们有犯戒的话,我们会愿意诚心诚意去忏悔改过。那么戒心很显然的,能够做到戒心的这一步,那必然是表示说:因为戒的本身对我们世间人来讲,一般人来讲都是一种约束。我们能够捐弃自己的成见,愿意接受佛给我们的约束来改正我们的行为。这表示说我们有领略到佛法的胜妙,我们对佛法有相当的信心,我们才愿意去 三摩地

2018-07-21

犯戒律、不净说法者,下品中生花开后,听闻大乘甚深经典,发无上道心,证果时劫,长不可知。作众恶业、无有惭愧者,下品上生花开后,信解甚深十二部经,发无上道心,证果时长,亦不可知。孝养父母、行世仁慈者,中品下生花开后,闻法欢喜得须陀洹。一日一夜执持出家戒清净、威仪无缺,或在家人一日一夜持八关斋劫者,中品中生花开后,闭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受 三摩地

2018-07-21

二地离垢地,二地菩萨性戒具足,于一切菩萨的戒行、威仪中已经远离一切微细的毁戒犯戒的戒垢了,而不受一切破戒尸;就像海水一样,有死尸一定浮上海面,就被发现,就会冲到岸边的。三地发光地,三地发光地的菩萨,已经具足一切世间的禅定、神通、解脱三昧、止观,能引发而且能够安住,对于四禅八定能够引发、能安住于这样的禅定,但是却不随于这样的修力,而往生天界去享天福; 三摩地

2018-07-21

既然如此,我们知道佛的境界时,你的念佛心就一定会清净下来,一定不会再去犯戒。这样念佛,戒行当然就会清净;能这样念佛就是真正懂得念佛的人。所以,真正懂得念佛,还真的是在见道以后。没有见道而说懂得念佛,只是方便说;因为光是十号就不懂了,还能懂得念佛啊?所以应当如是念佛,就能令戒行清净。诸佛都很清楚知道:一一众生都是单纯的为了一个烦恼而无量世中受大苦恼。 三摩地

2018-07-21

结果拿著槌子却不敢敲云板,因为他不晓得应该赶出哪一个文殊?这时他当然已经知道文殊的证量不可思议,这种证量不可思议的大菩萨当然是不会犯戒的。从这里,大家也可以看得出来,大乘法所证的清净性并不是从表相来看的,而是从心地来看的。也不是从诸大菩萨的天衣飘飘、长发飘逸、璎珞庄严来看的,而是从心地来看,不许单从表面上的行为来看。所以,单从声闻出家的表相,认为穿 三摩地

2018-07-21

”想要清净时还能犯戒吗?心心念念想着我要戒行清净,当然戒行就不会被玷污了,所以念佛能让戒行清净。六、如来行一切行、修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菩萨优婆塞戒经》云:〖“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rdq 三摩地

2018-07-21

”想要清净时还能犯戒吗?心心念念想着我要戒行清净,当然戒行就不会被玷污了,所以念佛能让戒行清净。〖“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讲记除了以十号对佛观行之外,如果想要让自己的戒行清净,还有另外的 三摩地

2018-07-21

优波离!菩萨若于晨朝犯戒,犹故应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知罪过,昼夜三时皆应如是,是名菩萨戒。优波离!菩萨若时时犯不名破戒,声闻若时时犯,是名破戒,是名失戒,是名不得沙门道果。何以故?声闻之人为坏烦恼勤行精进不应毁犯。优波离!菩萨若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乐,亦不失于菩萨禁戒,不名破戒,不名失戒,不名不得菩提之果。优波离!菩萨不能于一世中尽诸烦恼,当以方 三摩地

2018-07-21

第一目世间八正道世间八正道中,正见者,谓信布施、不犯戒、行十善、供养佛菩萨、礼沙门道人、孝顺父母等之一切善法者,后世自得具福。正思维(正志)者,谓念道、不贪、不瞋恚怒、忍辱、不相侵害。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过。正业者,谓不杀、不盗、不淫而行诚信。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生计,以正确方法而求。正精进者,谓正行精进而不厌。正念者,谓念念不 三摩地

2018-07-21

理一心的时候自然不犯戒。如果他说别人的是非,那一定不是说是非,而是基于义理的辨正,叫做摧邪显正。怕假知识误导众生,所以要导正众生。他不犯恶口或者两舌的戒,因为在性上无戒可犯,这叫理一心,这个是道共戒。事一心里面不犯戒是相戒,这个是性戒,不相同。这个叫戒学,在念佛法门里面俱足了。第二个我们说定学。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譬如说持名、观想、无相念佛,这三 三摩地

2018-07-20

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非常清净,才勉强守得住。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使心动了,只要身口不做,就不算犯戒。而菩萨戒只要有犯戒之念即为犯戒,所以要受持以前,须先将戒条了解清楚。一旦持戒后就须坚持到底。持戒而犯,不愿意舍戒者,最多不过下地狱受苦,受苦之后不久究竟解脱,亦比凡人众生好得太多。如果已见道者 三摩地

2018-07-20

性戒与我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我们不去犯戒。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之重戒。五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五常相关,五常是人间的根本,所谓仁、义、礼、智、信。不杀生是仁、不窃盗是义、不邪淫为守礼、不妄语是可信者,饮酒者满口酒话,人多不信,常常败事,故不饮酒的人是智者。五戒俱足,可保人身。五戒若犯,人身不保。要想学佛,必须生生世世 三摩地

2018-07-20

理一心的时候自然不犯戒。如果他说别人的是非,那一定不是说是非,而是基于义理的辨正,叫做摧邪显正。怕假知识误导众生,所以要导正众生。他不犯恶口或者两舌的戒,因为在性上无戒可犯,这叫理一心,这个是道共戒。事一心里面不犯戒是相戒,这个是性戒,不相同。这个叫戒学,在念佛法门里面俱足了。第二个我们说定学。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譬如说持名、观想、无相念佛,这三 三摩地

2018-07-20

中品中生,是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或持沙弥戒具足戒尚不犯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生西,坐莲花往生。在宝池的莲花里面住七天,花开以后闻到声闻法,证得初果,半个大劫以后成为阿罗汉,比中品上生就差很多了。中品下生,他虽然不持戒闻法,但是因为在世的时候,孝养父母,行世仁义,临命终的时候遇见善知识为他说明极乐庄严国土和弥陀世尊的四十八种大愿,因此命终往生,无 三摩地

2018-07-20

下品三生的菩萨,他是阿弥陀佛摄受的大乘种性的菩萨,可是却是造恶犯戒的人,但是这些菩萨呢,他不毁谤大乘,虽然他造作了五逆十恶,可是同样可以能够往生。可是唯有一种祂不摄受,哪一种呢?就是祂不摄受那种毁谤大乘的!因为我们看到《无量寿经》里面有讲到:“毁谤大乘法的人不摄受!造作五无间罪的人不摄受!”所以《无量寿经》以及《大宝积经》里面有讲:&ldquo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说是就算是造恶业的菩萨,他在当时听闻善知识开示法要,就能够有这样子的功德,更何况我们平常的念佛人没有违犯戒律,乃至违犯了戒律可以如法的忏悔!那更需要说在平常的时候、在舍寿之前,就要去的道场当中去听闻应该有的知见,不管是大乘法的知见,或二乘法的知见都要去如法听闻。听闻这些知见以后,就算你有造了恶业,就算你是变成----因为心性恶劣、性障非常严重而没有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