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087集十恶业道之根本、方便、成已三事(一)>余正文老师 | admin 2020-02-19 |
|
|
在经典里面也常常在强调十善业的重要性,而十善业也是得人、天报以及成就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以及成就一切佛法的基础,犹如大地一般,因此其重要性可知。与十善业相对的就是十恶业,因此依据十善业与十恶业,也就有众生之六道轮回生死,同时也能够有山河大地器世间的成就。在这个单元里面,我们要来探讨这个与大家都有密切关系的议题。首先我们引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 | admin 2020-02-19 |
|
|
了解了十善业与种种五阴世间的关系之后,接下来我们要来探讨:帮助菩萨行十善业的一些要点。在《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三中开示:【菩萨有五种法,修行十善业道,能过一切世间。何等为五?一者愿,二者安隐,三者深心,四者善清净,五者方便。又诸菩萨得五种法故,修行无量十善业道。何等为五?一者无量世,二者无量善法,三者无量观,四者无量尽,五者无量回向。】这里面开示说 | admin 2020-02-19 |
|
|
我们都知道十善业是一切佛弟子所应当戮力奉行的,因为十善业是一切世间与出世间善法的根基,而十不善业是一切众罪的根本,因此在菩萨的长劫修行中,都一直要修十善业。在上个节目中我们谈到,因为众生的十善业而感生种种的器世间依报,相对的十善业也使得众生有种种不同的正报身,因此正报与依报是有密切的关联;同时也因为众生的如来藏能够执持诸法种子,才能使得这些因果业报 | admin 2020-02-19 |
|
|
在经典里面也常常在强调十善业的重要性,而十善业也是得人、天报以及成就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以及成就一切佛法的基础,犹如大地一般,因此其重要性可知。与十善业相对的就是十恶业,因此依据十善业与十恶业,也就有众生之六道轮回生死,同时也能够有山河大地器世间的成就。在这个单元里面,我们要来探讨这个与大家都有密切关系的议题。首先我们引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 | admin 2020-02-19 |
|
|
】上面引众生造作欲邪行、妄语等所引生之各别的增上果,供大家参考,论中尚有其他八种不善业的开示,诸位菩萨可以自行查阅恭读。因此众生所造的十善业与十不善业,与他将来要投生之处的外在生活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器世间是众生共同的居住环境,但是因为众生所造的业有各种不同,因此相应的区域性环境便有不同;或者即使出生在同一个地区,也因为各人造业及福德的不同, | admin 2020-02-19 |
|
|
我们为什么要修十善业道呢?那是因为菩萨在漫长的修道成佛当中,必须要有许多善缘的帮助,才能减少修道过程中的障碍,也才能使得我们的成佛之道得以顺利的进行。因此,每一位菩萨都应该要勤修十善业道,以迅速的增长和累积自己的福德资粮,以作为进修佛道的基础。......什么叫做十善业道呢?所谓十善业道,就是十恶业道的相反。首先说身有三道,身的三道就是杀生、偷盗、邪淫( | admin 2020-02-19 |
|
|
但是他的体性却是甚深微妙、寂静微细,虽然就在有情的身上,但是却非常的难以察觉,并不是世智聪辩的人能够用寻思可以测知的境界,而是只有七住位以上的真实义菩萨才能够自内所证的智慧境界。当七住位以上的菩萨找到自身的如来藏心之后,就能够时时现观他的体性以及作用,也能够确定他是不生不灭的,是从无始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不曾有一刻中断过,所以说他是实相法界,是本不生 | admin 2020-02-19 |
|
|
又譬如有人无量劫以前曾供养承事诸佛,于今世有因缘遇到世尊为他解说四圣谛、八正道之声闻法,乃至为他解说十因缘、十二因缘之缘觉法,因而断结证果而悟入声闻菩提或缘觉菩提,成就声闻或缘觉之初果乃至四果,最后得以解脱三界生死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现身意;又譬如菩萨种性人,无量劫以前曾供养承事诸佛,又很精进依照佛所开示的六度波罗蜜去修行,今世有因缘遇到 | admin 2020-02-19 |
|
|
所以我们说真正的佛教,在说平等的部分,佛跟众生到底有没有差别呢?佛跟众生是非有差别、非无差别,所以才会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才会说所有的一切菩萨摩诃萨,了达诸法以及诸有情,知道自相皆空,都无差别。才会说所有的一切法:“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所以是非有差别、非无差 | admin 2020-02-19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112集正受优婆塞戒的条件(二)>余正伟老师 | admin 2020-02-19 |
|
|
《菩萨正行》,今天我们将延续上一集的题目恶律仪及舍恶戒的释疑。上一集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恶律仪?也介绍了哪些是恶律仪?接下来,我们来介绍如何舍掉恶戒?如果我们从外道受了恶戒以后,有四种时节因缘,可以舍掉这些恶戒。佛很慈悲地告诉大家,即使那些恶戒的外道传戒师们,对于受恶戒的人说:受了戒以后永远都舍不掉的。但其实还是可以舍掉的,佛就是这么样地慈悲救护众生, | admin 2020-02-19 |
|
|
如果寄托者来取回的时候,主动开口要以其中的部分来抵偿,那就可以接受,但是被寄财物者不可以开口要求抵偿,这才是菩萨应有的律仪;因为寄托财物者可能另有急用,如果把它抵偿了,可能他无法达到目的,使他原本完整的偿债计划不能实现,甚至于可能产生害命的一个结果,也许他是要累积为某人手术救命的费用,免得被人逼债而无法积存下来。也不可以谩,比如说:你根本没有寄托我 | admin 2020-02-19 |
|
|
另一种无戒者,是世俗法中尚未受戒者,因为他们没有恶戒;即使是显教中已受戒者,他们就算是犯戒了,也只是犯菩萨戒、比丘、比丘尼戒,可是他们都没有受恶戒。没有受恶戒的人,不管是犯了什么样的的恶律仪,他的罪始终都比不上受恶戒而不杀人、不犯大邪淫罪,所以他们永远比不上受恶戒的外道及附佛法外道们。因为已受恶戒的外道及附佛法外道们,纵使还没有机会杀人(也就是杀害 | admin 2020-02-19 |
|
|
因为持戒的对象,是对一切众生持的,而众生无量无边,因此即使是短暂的时间至心持戒,也都能够获得大福德;何况能够尽形寿至心受持,乃至菩萨戒之永不弃舍,尽未来际受持,其福德、功德更是无量无边。因此,菩萨在一开始持戒的时候,便已经有大福德了;这个福德也是在佛菩提道上的一种重要资粮。因此,菩萨如果能够清净持戒,便可以庄严菩提。我们先来看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 | admin 2020-02-19 |
|
|
我们既然是受持了五戒、受持了菩萨戒,我们自己要注意自己是不是有行妄语的习惯?自己是不是有喜欢夸大事实的习惯?因为行妄语的习惯、因为夸大语的习惯,所以让很多事情显现的就不是如实的,因为显现的不是如实的,往往会造成许多不必要有的是非。所以一个受持戒行的人,他对于这一件事情----也就是口业的现行,他会起作意而忍于随顺语业起行的一个习惯,谨慎自己口业的起行。 | admin 2020-02-19 |
|
|
为什么题目会说:持戒是修定的资粮?因为弥勒菩萨祂开示:持戒有十种功德。哪十种功德呢?弥勒菩萨说:应知有十种功德胜利,何等为十?谓诸所有具戒士夫补特伽罗,自观戒净,便得无悔,无悔故欢,欢故生喜,由心喜故,身得轻安,身轻安故便受胜乐,乐故心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实知见故便能起厌,能起厌故,便得离染,由离染故,证得解脱,……乃至我 | admin 2020-02-19 |
|
|
并应该自誓说:我今天受持八关斋法,对于一切有情皆无所犯,学习诸佛菩萨的真实教导,不起杀害众生的心,不窃盗众生的种种资财,不行于男女淫行,不说种种妄语,也不饮酒,如同出家僧人一样过午不食,也不坐卧犹如古时国王等人他们所坐卧的那类又高又广大的床座,更不作种种的娱乐,也不会以各种香花来涂身,庄严自身。假如持守八关斋戒的人不能理解上述的教导,比丘们也应该一 | admin 2020-02-19 |
|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六)我们来先看这一段经文,这段经文佛说,一切的布施里面,无畏施是第一;因此佛说,这个五种最大的布施就是五戒。这五戒指的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那这五戒持了这五戒,能令众生远离五种怖畏,所以这五戒就是五种无畏施。离哪五种怖畏呢?第一个、如果是持不杀戒的话,就能够让众生远离命根毁损、命根损坏的怖畏。因为像众生---- | admin 2020-02-19 |
|
|
有情相望,就是彼此之间过去世的一个因缘,让彼此之间见面以后,过去世相熟相识的习气种子就现行了;这并不是因为贪爱,而是因为过去的习气使然;这样的一个现行,纵然是阿罗汉也不能避免!只要不违反菩萨戒,只要不是见一个爱一个,只要不是喜新厌旧;不要违反菩萨戒重戒发生破戒的行为!那么对菩萨来讲,遇到往世的亲缘眷属,彼此有这一种相系相属的特殊感情的时候,我们就要 | admin 2020-0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