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般世间人我见、我执深重,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在盘算,怎么样多得到一些财富;当听到别人要他布施就会生起烦恼,对于布施会有大福德也都狐疑不信,所以当听到佛陀说先要学布施,他就觉得很刺耳。当佛陀看到这个人听不进去,就知道他的善根微少,所以就只讲到布施为止,不再往下讲了。如果他乐于听受施论,那么就接着再为他讲戒论,说持戒的轨范以及持戒的利益,让他可以在下一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一天这位富人就想到:我本来是个乞丐,无意当中听到长者的教诲,才成就了今日的财富,那我应该要回报长者。所以他就打造了一只黄金做的老鼠,用各种的宝石塞在这个老鼠的肚子里面,放在银做的桌子上,上面铺着璎珞,然后拿来供养给长者。长者知道以后就很高兴的说:善哉!大丈夫,你是一位能够接受教诲的人。于是便把女儿嫁给了他,继承了长者的家业,从此以后呢,敬奉佛法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切的内外相应五欲六尘都是属于邪缘,只要让自己没有办法安止,或者思念自己的父母、配偶、子孙等世俗上所爱恋的人,或者心里对于过去曾经有过的优渥的环境、自己的财富起了不舍的心,或者心放逸于追求自己所想要追求的世俗上的事物,或者受到不正见不正知的影响,对于三乘菩提修学的正理、对于涅槃的正理,没有正确的知见,这都是属于邪缘散乱。例如难陀刚出家的时候,每天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众生正因为不了知六识的虚妄性,不了知意识的虚妄性,所以马上睁开眼睛就去简择:这是我的房间、这是我的牙刷、这是我的车子、这是我的太太、我的先生、我的子女、我的公司、我的座位、我的头衔、我的财富、我的名声。外道了知这些的追求都没有意义,因为人生无常,人生自古谁无死,有生之法必定有死;可是外道虽然想要了生脱死,脱离了家庭乃至修苦行而想要求解脱,却因为不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切在家、出家菩萨则是继续在这些作意下,不断地受生于人间而利乐众生,于转依本识如来藏而生起的三轮空智慧心境下,修习种种财物布施的胜行、无畏施的胜行、正法布施的胜行;对一心作意于有惭、有愧,一心作意于般若实相智慧及一切种智的圆满,但却无妨拥有广大财富,日日处于胜妙于世人的人间五尘境界中而无丝毫的执著,心心念念都是在佛法作意下而造作种种胜行,心中终究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来藏有没有「爱」这个世间法呢?没有!祂像个镜子一样,祂像个聚宝盆一样,可是祂不恋栈祂所产生的财富,也不恋栈祂所出生的任何宝物,因为祂显现出来的宝物都是给人家用的。不论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从来都不是给祂自己用的。这个聚宝盆里面实际上并没有财富与宝物,但是当你要取用的时候,祂就可以出生财富宝物给你。祂就是这么特殊的聚宝盆,对于我们这样的众生,祂就是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你拥有这么大的一个财富,你是不是应该走向祂,去将你自己的自身财富挖掘出来?而不是在这已经给众生的、已经体现于世间法中的财富上用心?因为这种真正的财富是属于智慧的,这是属于出世间的智慧。而世间法呢,则是属于众生的福报。你如果要这些世间法,那所得到的东西,看似很风光,但你可是损了自己的福报,而和这个东西做交易。所以你应该在心念上转过来,将这些福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是依报?依报是指个人拥有的财富、眷属、生活环境等等;譬如自己本身富有资财,不必受人供养,也不必为三餐奔忙,能有闲暇可以学佛,这就是菩萨可爱的异熟果。凡是久学菩萨,多多少少都有可爱的异熟果;如果不具备可爱的异熟果,表示过去世没有在努力行布施,所以导致世间法的福报不足。可爱的异熟果如果没有具足,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当然不可能,也就不能成佛。佛是福慧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一次他到市集去买东西,看到一只待价而沽的鳖,心里就为这只鳖感到伤痛,看它在那边被卖,就询问说:这个要卖多少钱啊?鳖的主人知道菩萨有慈悲心,喜欢帮助众生,然后财富多得难以计数,所以买东西也无论贵贱都不会讨价还价;鳖主就开高价说要卖一百万钱:你如果能够买去最好啊!如果你不买的话,我就把这一只鳖煮了!那个菩萨听了之后,为了要挽救这只鳖的生命,就说:好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此世空有财富而毫无作为,真是缺乏善根之人,最后只剩下诸业如影随形。悭贪之人除了多求无厌,并且在得到之后,也不愿意把它舍出去;因此,在《成唯识论》卷6里面开示悭说:耽著财法,不能慧舍,秘吝为性。悭心坚固之人,对于已得之财物或种种法,都把它秘藏起来极为吝惜;即使有贫苦无依之人来请求,也不愿意把它拿出来与人分享或帮助别人。这在菩萨道里面是很不好的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人问到说:佛法之中求财富得财富,那不就没有因果了吗?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曾经起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会这么问?后来我想到世间法之中,不是也有求官不一定得到官,求如意郎君、美娇娘也不一定尽如人愿,甚至是求子嗣、求阖家平安等等,能否实现也都在未知之数;依于这样子的观念,所以有人会有这样子的看法。因为佛法之中说求财富得财富,那不就是没有因果了吗?会这样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不待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行布施,或者布施的财物要累积到一定数量才布施,菩萨正确的观察到,所有求布施的人,都有他的困难急需之处,都有他内心焦虑不安之处,所以凡有求者都应随缘布施。菩萨不认为顿施及渐施有何差别,所以不应只要顿施,而不渐施,少次多量及多次少量之布施,总数相当功德亦相当,所以应该随著与有求众生之因缘而随缘布施。菩萨认为只作积聚顿施是有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人则是为了想在未来世色身更有力、更健康,或者财富更多,就是为得色力财而布施,这就是心不净;心不净施就只能得到世法中的福德,不得修行上的功德。功德是自受用,福德则是后世的依报。也不可以为了延续家法而布施,家法就是求三界中的有为法,也就是希望这个布施可以使未来世的自己讨到好老婆、嫁个好老公,这是欲界中的家法。若是求来世的禅定证量,是求色界、无色界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不待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行布施,或者布施的财物要累积到一定数量才布施,菩萨正确的观察到,所有求布施的人,都有他的困难急需之处,都有他内心焦虑不安之处,所以凡有求者都应随缘布施。菩萨不认为顿施及渐施有何差别,所以不应只要顿施,而不渐施,少次多量及多次少量之布施,总数相当功德亦相当,所以应该随着与有求众生之因缘而随缘布施。菩萨认为只作积聚顿施是有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问,这个人财富很多吗?波斯匿王说:太多了,但是这个人生前却是穿着乞丐衣,吃着猪狗食的。)佛告波斯匿王。彼摩诃男过去世时。遇多迦罗尸弃辟支佛。施一饭食。非净信心。不恭敬与。不自手与。施后变悔。言。此饭食自可供给我诸仆使。无辜持用。施于沙门。由是施福。七反往生三十三天。七反生此舍卫国中最胜族姓。最富钱财。以彼施辟支佛时。不净信心。不手自与。不恭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疏:所谓财富,一般而言是指金银珠宝以及房地产;但因时空之不同,财富之定义亦异。譬如古时以贝壳为通货,可以换取一切物,贝壳即是财富。后来以布帛为财富,以布帛可以换取一切物;有时皇帝以布帛赏赐臣民。再后来则有银两及碎银,复有以铜所铸钱币;亦有银票发行,方便携带收存,则似现代之支票及银行存折。然而今日康藏蒙古及非洲农牧地区,仍有许多人以牛羊马之数目多寡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施主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恶,云何说言施主得罪?施主施已,欢喜不悔,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乐至无上乐,能离一切烦恼结缚,施主乃得如是妙果,云何说言得恶果报?施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识,多饶财宝,眷属成就,能用能施,一切众生喜乐见之,见已恭敬、尊重赞叹;施主受报,得如是事,云何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他就将自己所有的财富,全部拿出布施给大众。忉利天王帝释天看到菩萨以如此慈悲之心抚育众生,施舍救济众生,树立了极大的功勋,德高望重受到十方世界的尊重,害怕菩萨会夺去自己的天王位置。因此就运用神通变化出一座地狱来,呈现在菩萨的面前。并对菩萨说:布施济众,死后灵魂要堕山地狱里去的。里面用火烧、煮沸等万种毒刑来使布施人遭受残害。你为什么要行布施呢?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够经常像这样子做的人,一定是已经三业端正的人,那么他的财富以及寿命就都会不断地增长,而具足进入佛道中修学的福德资粮。如果加上对佛法僧三宝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听闻了佛菩萨或者善知识的教导,接受“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的正理,并且已经了解到,只有佛菩提成佛之道才是世间最究竟无上的正道,那么,他就会乐于进入到佛门中成为佛弟子,开始修学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财,指的是一般我们所说的财富;色的部分,广义来说,相关于色身或者物质的部分;一般的,是指世间的男女欲。名的部分,指众人,对我们所作所为的评价,就是我们所得到的名声;食,就是吃东西;睡,也就是休息睡眠。所以财色名食睡这五样,约略可以概括我们在世间所碰到的烦恼。在这五项里不管是财、色,或者名、或者食、或者睡,只要有所匮乏时,我们就会觉得产生了烦恼。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