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财,指的是一般我们所说的财富;色的部分,广义来说,相关于色身或者物质的部分;一般的,是指世间的男女欲。名的部分,指众人,对我们所作所为的评价,就是我们所得到的名声;食,就是吃东西;睡,也就是休息睡眠。所以财色名食睡这五样,约略可以概括我们在世间所碰到的烦恼。在这五项里不管是财、色,或者名、或者食、或者睡,只要有所匮乏时,我们就会觉得产生了烦恼。世间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大乘菩萨就不如是作,当他能够完成四加行,到达世第一,因为他已经内心中知道:世间一切不可取、不可获得,它是必坏之法;可是我有一个佛道可成,我的身命财都是无常——色身无常,生命无常,乃至财富无常;可是我可以以这个无常之法,舍弃了它能够获得未来常恒不变异的佛国;既然我的身命财是会坏灭的,终有一天是必须要被舍弃的,即使我多么爱乐它,我的身命财 三摩地

2018-07-23

这位农夫原本是贫困的人,得到这些黄金以后,成为暴发户,然而政府认为这位农夫一夕成为有钱人,他的财富来源一定很有问题,于是将他逮捕。这位农夫为了躲避灾祸,耗费了先前所获得的黄金还不够,最后还免不了刑戮加身,因此非常感慨地说:毒蛇啊,阿难!恶毒蛇啊,世尊!从这篇佛典故事告诉大众,钱财对一般人而言,犹如毒蛇一样害人不浅。此外,就算你能广为积聚钱财,但是用 三摩地

2018-07-23

为人而且是大富豪,其财富是无限量,这是从布施中来的。那些长寿而没有疾病,身体强壮的人,是因为持戒律之故。长得端正白净,容光焕发,身手柔软,吐气芬芳,人见人爱,令人观看不厌的人,是修忍辱的结果。喜欢精进修行,不懈怠,乐于培植福德的人,是从精进中来的。个性安详不急躁,言语行为都很审慎的人,是修禅定的结果。有人有才干,明白事理,通达了解幽深之法,能够把微 三摩地

2018-07-23

不是说他没有了欲的行为,而是他心里面绝不想念淫欲和世间的财富、眷属、名声、权力的。贪欲的断除,在菩萨来讲,和声闻不同。声闻断贪欲,是不行欲的行,菩萨断贪欲,是在欲而断欲。所以菩萨行比声闻行困难,在欲而不染,称为火中生红莲。在欲而行禅,不同于声闻人的离欲而行禅。声闻人断一切的淫欲行为,断绝一切世间诸有的贪着行为,山林间,树下坐而修学禅定。菩萨修学禅定 三摩地

2018-07-23

造作恶业的比丘自称智慧,自恃财富,大行布施。于是放逸矫慢,忏悔嫌憎嫉妒其他善行比丘,与之争斗。并依持国家首领,大臣的力量,夺取善行比丘之物,奉献大臣,国王首领。其他的佛法僧物也是这样。其国王大臣恶行比丘均犯根本罪业,如上所说,是初发心菩萨犯第七种根本重罪。(出家比丘造作恶业,自称智慧,引发争斗,联合国家政要都是违反大乘根本罪业的。如果你看那位法师, 三摩地

2018-07-23

不是说他没有了欲的行为,而是他心里面绝不想念淫欲和世间的财富、眷属、名声、权力的。贪欲的断除,在菩萨来讲,和声闻不同。声闻断贪欲,是不行欲的行,菩萨断贪欲,是在欲而断欲。所以菩萨行比声闻行困难,在欲而不染,称为火中生红莲。在欲而行禅,不同于声闻人的离欲而行禅。声闻人断一切的淫欲行为,断绝一切世间诸有的贪着行为,山林间,树下坐而修学禅定。菩萨修学禅定 三摩地

2018-07-23

又譬如说,财富跟人家一样多,或者证得的法跟人家一样平等平等,却夸口说:我胜他,我的法比他高。你们来跟我学,不要去跟他学。这就是有过失的慢。在平等的情况下而自称比人家高,自称有过人法,所以产生了过失,这就是过慢。第三个慢是慢过慢。慢过慢是说他的慢心,是在有过失的慢心上面再增加另一个慢心。譬如第一个慢是胜过人家而自称超胜,第二个慢与人家平等而自称超过他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你拥有这么大的一个财富,你是不是应该走向祂,去将你自己的自身财富挖掘出来?而不是在这已经给众生的、已经体现于世间法中的财富上用心?因为这种真正的财富是属于智慧的,这是属于出世间的智慧。而世间法呢,则是属于众生的福报。你如果要这些世间法,那所得到的东西,看似很风光,但你可是损了自己的福报,而和这个东西做交易。所以你应该在心念上转过来,将这些福报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为人不仅要尽量行善积德,而且平时更要注意修持或严守戒律(不杀盗淫妄酒等等)以免造成恶业抵销善行,正如一个人除了要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外,还要注意减少无谓的支出,这样才能增进财富,道理完全一样。因此修福与修慧两者都很重要,应该同时并重,不可偏废才是。(原标题:长远心行善必获善报) 三摩地

2018-07-23

追求财富丰盈,却偏遇大破其财;追求名位攀升,却无端失去名位;追求事业成功,却屡战皆败;追求感情遂愿,却感情反复受挫;追求家庭美满幸福,家庭却矛盾重重甚至破碎。修行者在此期间,事故频出;吃素念佛的功德、福德不及业力,造成看似吃素、念佛无效的表象。这类情况也是业障较重的人,误以为学佛是骗人的迷信把戏,故浅尝即辄止的原因。只有志宏愿坚者,勤行不辍者,高度 三摩地

2018-07-22

比如求财:[许愿]的人会说:求您神力给我带来财富,事成之后我会如何如何修庙、造像等等来报答您。[发愿]的人会说:由于我往昔的贪婪、吝啬、偷盗等等非法的原因,造成现在财富不圆满的现状,我发愿忏悔往昔的种种过错,发愿广行布施,远离贪吝,终不舍弃这个愿望。如果我的愿望是真实不虚的,那么请您帮助、加持我使得财富圆满。[发愿]的真实不虚很重要,一定是思考过的 三摩地

2018-07-22

天神提问的四道问题是:一、什么是世间第一的财富?二、什么事是最令人爱乐、最令人快乐的?三、什么的味道是世间最胜妙的?第四、什么是世间最长寿的?国王得到这张天神张贴的疏文之后,就促请全国人民:谁能解答这四个问题?如果能解答的人,想要求什么事国王都会满他的愿。不久,长者子就前往王宫,向国王解答问题。长者子说:诚信是世间第一的财富,修学正法是最令人快乐的 三摩地

2018-07-22

对于众生的恩德,应该是远远广于接受这些众生的这些饮食的供养;乃至更简单的,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他还需要、一定要众生的供养,才能够存活吗?他能够变化无限,他依于这样的神通变化,要求什么世间的财富、求世间的饮食,有可能没办法求到吗?从这里我们再来讲一讲,所谓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的故事,都知道他也是头陀苦行,苦行第一的、头陀行第一的迦叶尊者。有一次迦叶尊者为 三摩地

2018-07-22

有人则是为了想在未来世色身更有力、更健康,或者财富更多,就是为得色力财而布施,这就是心不净;心不净施就只能得到世法中的福德,不得修行上的功德。功德是自受用,福德则是后世的依报。也不可以为了延续家法而布施,家法就是求三界中的有为法,也就是希望这个布施可以使未来世的自己讨到好老婆、嫁个好老公,这是欲界中的家法。若是求来世的禅定证量,是求色界、无色界境界 三摩地

2018-07-22

但学佛人对于钱财的基本心态是够用就好,菩萨虽不会刻意排斥钱财,但也不会为了贪图享受或为了累积财富而不择手段获取不当钱财。大德您虽然无兴趣追逐世间利益,但是基本的生活条件仍然应该要先满足,才能进一步修学;否则,冒然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若父母亲或配偶都不是学佛人,则易引起他们的瞋恼之心,甚至会怪罪,未来要接引他们入佛门可就难了;而您自身的学佛过程也一定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可以这样说,死亡的恐惧是因为对生命的认知而来,种种烦恼的苦是因为对于我所的认知而来――所谓我所,是我所有的财富、身体,还有我所有的眷属、事业等等。生死的恐惧是一种情绪,烦恼的苦也是一种情绪,而情绪来源于认知。这就要问,我们对于生死的认知、对于烦恼的认知正确吗?佛法中对于生死、对于烦恼又是怎样看的呢?大家都很熟悉摩诃般若波罗蜜!什么叫摩诃般若波罗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现见一些饶有世间财富,而且也真的是为世间人所尊敬的那些人,却仍然没有能够亲证解脱道、佛菩提道的因缘;尤其是对佛菩提道的亲证而言,其所欠缺的部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他庄严的福。换句话说,当自己要能够修学,乃至分证三乘菩提之后,也要努力帮助有缘的众生也能够修学、亲证;而帮助这些有缘的众生修学以及亲证三乘菩提的福德,却是一般众生所无法修学成就的,除非他也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一段话的最后,世尊开示:何以故?夫智慧者能修善法,具足十善,获得财富及大自在;得是二故,故能自利及利益他。(《优婆塞戒经》卷2)世尊作了一个结论说:因为智慧的缘故,所修的善法的福德会更庄严,乃至十善具足;其中辗转所得的福德上的财富,以及智能上所显示出来的自在,这是菩萨赖以自利利他庄严佛菩提道的妙用。如此,大家就更可以了解福德与智慧互相依凭的道理; 三摩地

2018-07-22

缺乏安全感:世人多从外法去建立安全感,譬如财富,或是名声、地位、权势、感情、健康等;但是这些都是暂时而有,是无常法,终会毁坏。唯有如来藏永远伴随我们——是真实心、不坏心;永不背弃我们——是慈悲心、平等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就像诸佛永不背弃我们,我们永远在诸佛怀抱中,这才是最大而且真正的安全感。七识心了知这个道理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