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为什么在能取上面产生误会?因为很多大法师、大居士都会教导大家:“我们一念不生时,什么都不分别,心中只要没有语言文字在分别,这时了了分明就是不分别,就是无分别心,就是不取。”错了!请问:“了了分明是不是已经分别完成?”(大众回答:完成了!)是啊!了了分明时就已经是完成分别了,才能了了分明;突然打你一巴掌,你心中还来不及生起骂人的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 丙、佛菩提道首重开悟——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初转法轮二乘法,如是必须真实践履;二转法轮般若中观,亦复如是必须实际践履;实际践履者谓:亲证中道心——第八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之根本无分别智。三转法轮之法无我智,绝非单依唯识佛学名相之熏习而可证得,必须以二转法轮所悟自心藏识之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方能修证;此是菩萨相见 | admin 2018-07-21 |
![]() |
345,a4-7)心信此如来藏虽未证之,然以乐于受熏,知道我见,我所,需由之断除,对于诸方大师说法违背佛法,各依断常二见所生戏论,从不置信!相信此意识心乃是因缘和合,根本违背无生无灭之实相心,相信此实相心绝对现在时时刻刻直接、间接、辗转出生显现万法,此者皆非此意识心之虚妄想以及其心所法可知,因此对于意识心乃至说意识心之修行后之成果:离念灵知、一念不生之灵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个般若总相智,又称“根本无分别智”。也就是说,往后佛菩提道的进修都必须以亲证如来藏为根本,所以称为“根本无分别智”。菩萨以这个根本无别智为基础,继续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并且熏习种智,这样就可以渐渐生起后得无分别智。这都是属于般若别相智所含摄,能够通达般若别相智了,才能够进入初地的通达位。所以说,胜解行位是从七住的明心破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为胜解行位: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熏习种智,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四为修道位:于修道位中,始自初地,末至等觉,修何等道?谓入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什么叫无间断呢?没有间断,意思是起一个作意,对于四圣谛乃至十二因缘法是念念趣入乃至最后无分别的。为什么叫作无分别?就是说他不用再分别了,不用再分别这个法了,他所知道的智慧以及所观察到的境界,他不用再细分别,不用再一个一个简择,不用再说这是摄影镜头、这是灯光、这是板子、这是房间、这是冷气……不用!那是因为他一切的对于无常、苦、空、无我这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是以依此真心,而得无分别智,以如是真心,本自相随,从来无失,悟前悟后,只是明白此中道理,此中虽有密意,然而一切不增,虽然不增,却分出云泥,以是而知,众生有情,福慧不可相强,若非多生佛前礼敬,此生盖无有证得此真心可能,所以随缘依止,如是现观不观,都已经无有碍于正法思惟,于自虚妄,更是由此现观确立,至此方知佛语真实真实,果不我欺,如是知有此事,虽然俨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总相智又名根本无分别智,别相智和一切种智又名后得无分别智。总相智是进修后得无分别智的基础,故称根本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在有的经典里面又称本觉智,如《华严经》卷六(四十卷本),佛言:诸佛菩萨自证悟(阿赖耶识)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大乘的般若智慧与解脱道的无常空、缘起性空的智慧不同,为避免误会,故名般若。如果用无常空、缘起性空来解释般若,那表示此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熏习种智,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四者修道位。于修道位中,始自初地,末至等觉,修何等道?谓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藏经》内念佛品念法品中说:念无分别,修习念佛、清净念佛、真实念佛等,都是属于念法身佛。因为念佛时无语言、声音、形相,所以称为无相念佛。唐朝怀感大师著《释净土群疑论》卷六云:“得有相念佛三昧,念报化身佛。得无相念佛三昧,念法身佛。”即是此意。无相念佛法门分为因地无相念佛和果地无相念佛二种:一、因地无相念佛---《佛藏经》上说:“是念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舍利弗,诸佛无量(无质量也)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以是义故,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实名无分别。诸佛无分别,以是故言:念无分别即是念佛。”“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毕竟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如是法中,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舍利弗,是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经文中文殊师利菩萨问什么叫作一行三昧,世尊回答说:“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这里的一行三味与我们前面所引的《华手经》当中所说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藏经》内念佛品念法品中说:念无分别,修习念佛、清净念佛、真实念佛等,都是属于念法身佛。因为念佛时无语言、声音、形相,所以称为无相念佛。唐朝怀感大师着《释净土群疑论》卷六云:「得有相念佛三昧,念报化身佛。得无相念佛三昧,念法身佛。」即是此意。(原标题:日常如何修念佛之三身)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果是听来而知道了密意,他其实是被人残害了法身慧命,却都还不知道;因为凡是所知道的密意是从别人那里探听来的人,我们发现这些人一直都是不能融会贯通,不太会整理法理,所以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不容易显发出来;虽然说是开悟了,也被我印证了(因为他的密意没有错),但是他的智慧其实跟没悟的人差不多,后得无分别智出不来,在弘法利生上面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真心是无分别心,是指一切有情众生的真如本心——如来藏,它无念、非觉非观、没有境界可以安住,它本身不做任何的分别,它没有喜怒哀乐,不分美丑善恶,它没有是非可言,这是理上的无分别。但是要找寻这个无分别心却必须要有个分别心。所以圜悟大师讲:这个事情虽然它是无分别的,可是到了这个地步,却得要有眼睛来分别、筛选、选择。参禅的时候心、意、识固然是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何等世界无,佛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我作论说偈,愿见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虚空无分别。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何等世界无。佛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用无妄想而能分别的定心去寻觅无分别的心,○○○最好;做家事、日常生活多注意○○,菩萨举足下足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参了多日,还是在门边钻,禅门真是无门之门,不知如何契入,很感叹智慧这么差。前郭理事长圆寂,导师在灵堂开讲《解深密经》,作为七七回向,每次讲三个小时,陈师兄带我和同修一起参加。听导师的课是我们所盼求的,虽然听得很认真,吸收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吾人若能一念做到无分别、不执着,则我们的智慧之心当即朗然现前,无有纤毫阻隔。五、六两句说明,修行用功的要点是要作平等不二观,将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真如与诸法、入世与出世、生活与修行,融为一体,切忌取一舍一。所谓“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最末两句则说明了证悟之后随缘任运、透脱生死的大自在境界。&n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德清禅师每天盘坐其上,有意训练自己的无分别心。刚开始的时候,水声入耳历然,到了后来,动念则闻水声,不动念则不闻水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忽然有一天,德清禅师感到身心顿忘,音声俱寂。从此以后,众声响再也不能扰乱其心了。在修耳根圆通期间,德清禅师每天惟以麦麸和野菜,伴以米汤充饥。初入山时,曾有人送给他大米三斗,半年后,居然还有剩余。一天粥罢,德清禅师又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