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菩萨应该是热血沸腾的英雄好汉!菩萨是要能为众生抛头颅、洒热血,更何况对待身边的人!菩萨是觉有情,不是无情与绝情!(2016.10.3)最近葛格我写文章比较「冷感」,都不知道要写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失去了一些热情,增加了一点声闻的味道!当然这个好处是有比较离开了一些!不过回过头来说,菩萨应该是热血沸腾的英雄好汉!菩萨是要能为众生抛头颅、洒热血,更何况对待身边的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情倘若造作了三恶道的恶业,造作了三恶道的恶业,当然是因为心性的关系而去造作,心性上有烦恼相应而造作这个恶业,相应而牵引到三恶道去受报,受报一定要经过畜生道、鬼道以及地狱道,这样的果报来偿还,将这些所造的业来偿还,让它能够消除。有情如果说,他沾上了恶习气,长养恶念,他要怎么样消除呢?他一定要经过教导,长养善根,熏习佛法正知见,这样慢慢的降伏他的恶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前有一个善知识曾说:在业力的推动下,没有人是故意的;智者悲悯有情,而凡夫互相谴责。每个人都身不由己,都有苦衷,所以没有谴责,只是悲悯与关怀。众生都活在很可怜的世界里,每天为三餐忙碌!大部分的众生一生都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奔忙,经济大概是众生一辈子烦恼的主因,大约占了七八成,以及健康也是众生很烦恼的!因为我们迟早都会面临老病死等苦!那只有少数人是生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并且观察有情的五蕴身都只是因缘假合而成,是生灭法,本来就没有真实体性的存在。如果是证悟的菩萨,更能藉由悟后转依如来藏的功德力,渐渐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另外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第7〉中也详细开示了出家菩萨要仔细观察有漏的五蕴身有三十七种不净的法相。此段大意是说:出家菩萨在空闲寂静的阿兰若处勤求佛道时,应该要在行住坐卧等四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切有情众生,一切二乘有学、无学圣人,都离不开无始无明的遮障;只有真正明心的人,才能够打破无始无明;也只有在大乘佛菩提般若的内容已经开悟的菩萨们,才能分断无始无明;也只有诸佛,才能完全断尽无始无明。所以,不同的众生都有不同的无明障碍著,一直到成佛才能够断尽所有的无明。-----《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51集如来恒顺众生饮无明水》周正铭老师(原标题:见惑和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世间有情,一结断时,余一切结皆亦随断。云何一结?是谓我慢。所以者何?诸所有结,细中粗品,一切皆以我慢为根,从我慢生,我慢所长。是故我慢一结断时,余一切结,皆亦随断。----《本事经》卷1。从这一段,我们可以了解到,就是说,一切的烦恼都是从我慢所生,从我慢所长,所有的烦恼都依于我慢而有。那么意思就是说,只要把我慢给断了,你的生死大事就了了。那么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高慢在诸地菩萨中是不会存在的,只存在于三贤位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诸地菩萨总是拿佛和菩萨来比,就会觉得自己的修行差得远呢!要到何时才能成佛呢?因此,总是心心念念想着应该如何才能往上提升,才能利乐更多的有情,所以诸地菩萨不会有高慢产生。但是在三贤位中有时会生起,那就会随着每个人修证的高下而有所不同。然而高慢通常都是在凡夫位中出现的多,如果在亲证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乃至于畜生:牛、羊、马、狗,都是所谓的灰阶色盲,它们看的世界是灰阶的、是黑白的,是黑白的世界;它不像我们所谓有具足这种彩色视觉的这些有情,我们看的世界不一样。单独用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您就知道了所谓的众生,在取像为真,执梦为实;在轮回三界,在流转于三界当中,他所取、他所爱、所厌恶的境界,全部简单来说,以人来讲,都只是您大脑当中所显现的世界,并不是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发愿不舍人间一切有情,愿尽未来际与人间众生结缘而救度之。舍此无由成佛,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故。4.人间具足一切法种故,不同阶段的现观因缘皆具足故,方能使人具足一切种智而成佛。5.应教导随学者广修次法,否则自身成佛之时节将极久远;但次法的修习,以在五浊的人间最容易成就。讲记:以上所说的是属于趣向法的部分,简略的说完以后,接着应该说明趣向次法了。单单只有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行到底是修哪一个心?在谈这个主题之前,先要了解每一位有情各有几个心识,了解这些内涵后,再举譬喻说明,就会知道:修行到底是修哪一个心了?首先谈:每一位有情各有几个心识?佛在经中曾开示:「复次大慧!善不善者,所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藏识、意及意识,并五识身。」(《大乘入楞伽经》卷5)说明如下:「大慧菩萨!有善与不善的心识共有八个识;哪八个识?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谓杀生,主要是指杀人,但也包括故意杀害一切有情众生,都属杀害生命。偷盗是窃取他人财物,虽一针一线之微,不告而取即谓之偷。邪淫,是指不正当的性行为,非人、非时、非处行淫皆称之。在家佛若能远离以上三种恶业,进一步爱护生物,布施资财,宣扬,已婚在家人保持正常的夫妇关系,出家人则为终身不淫,这就是正业。五正命:是指正当的生计,也即是远离邪命。世尊住世的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至于真实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入地心对般若通达以后了;所以佛说菩萨性的发起,得要靠众生的善法欲,再加上思心所的确定:决定想要利乐有情众生。然后加上遇到善知识的助缘,才能发起佛菩提的菩提心来。(原标题: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菩萨应当从自己的疾病痛苦觉受当中,去生起对患病有情的怜愍心;因为知道生病是很痛苦的,因此要慰喻有疾菩萨以己之疾愍于彼疾;也应当慰喻有疾菩萨善于了解无量世以来历经了无数劫,而无数劫中的每一世,都有生老病死及种种世间的勤苦;也应当要了解无量世以来,就是这样世世受苦。常常有人想:当人真苦,我下一辈子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但眼见自己的佛性,也眼见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这就是观经里面所讲的见十方一切诸佛。当他眼见佛性真实不灭的空性时,他便亲证了一切都无所得的境界。因为真如佛性虽是本然不生,永远不灭,但是在三界六道之中,一向没有任何所得,因为他是空性。所以对于时间、空间、色身以及能知能觉的这个心、处处作主的这个妄心的真实感,就顿然消失掉了。因此菩萨二果虽然并未离开世间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一切有情在往生前,真的需要很小心谨慎的照顾,当四大分离、不得自在,是往生者正当痛苦时候,真的是要小心如理处理,不得不慎啊!各位菩萨,佛典内容所要教导说明的部分,也要善知识教授内涵、解说,才能明白其中道理。假如您已经签下了器官捐赠文件的话,请您务必再作一个补救措施,应该在器官捐赠文件上加注“医师应于确定本人,即将于死亡前五至十分钟,或十几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再者,我们素食也是护生之一,因此鼓励少吃肉,甚至吃全素,人间杀害有情的恶业便会减少,那更是实行放生业的一分;因此我们应时时身口意行放生的事业,也就是应该从心中就决定对于众生不起杀害之心行,于口中也不赞叹随喜杀生的口行,于身行之中亦是离杀,如是名为放生;因为只有众生会杀众生,我们这些众生不要生起杀众生的身口意行,即是最好的放生业。对于事相上面所行的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真悟得根本的人,不可能有严重的慢心,因为我们亲眼看见一切的有情众生都是平等不二,没有差别。所以不应该任由过去所留存下来的慢习,障碍我们悟后起修的道路。另外有一种人,他过去由于卑慢或者傲慢的习性很严重,所以悟后虽然看到自己的真如与众生没有差别,而得到一些受用。但是他也看到自己与诸佛的真如没有差别,因此就生起了慢心,从此不礼佛,更不敬他的师父了。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3、发愿不舍人间一切有情,愿尽未来际与人间众生结缘而救度之。舍此无由成佛,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故。4、人间具足一切法种故,不同阶段的现观因缘皆具足故,方能使人具足一切种智而成佛。5、应教导随学者广修次法,否则自身成佛之时节将极久远;但次法的修习,以在五浊的人间最容易成就。讲记:以上所说的是属于趣向「法」的部分,简略的说完以后,接着应该说明趣向「次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璎珞本业经》告诉我们,菩萨以摄善法戒——愿修一切善法为璎珞;以饶益有情戒——愿布施一切有情财物、无畏、以及佛法为璎珞;摄律仪戒——以十种尽未来际受持的十个重戒为璎珞、不侵害一切众生为璎珞、护持三宝为璎珞。(原标题:《菩萨璎珞本业经》十不可毁戒释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情众生难免会有一些贪瞋痴的不好行为,但是我们要知道:众生原本就是这样。所以有时候因为过去生瞋恨的习气很重的缘故,可能我们很容易发作起来,但是开悟者回心返照的时候,马上观照到自己起瞋怒心是一种错误,是虚幻的,然后替对方想一下:众生本来如是。这样我们就不会再有瞋恨心了。有的人把悟看得很玄,他说开悟以后就永远不生气啦。有的时候他会责备你:喂!你不是开悟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