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于女子行漏失菩提(于女子身上行此双身修法时,若漏失白菩提者),犯别解脱戒;自心贪图安乐(唯求自己之安乐享受而不理会女方是否亦同到者),犯菩萨戒;断丧明点(若而漏失明点者)、即断一切本尊空行心命,犯密宗根本戒,念咒无有力量,为本尊及一切空行所舍,事业不成办,由自垢染而自遮断,一切事业不能成功,是故明点当勿漏失(是故应当守护不令漏失),同伴犯戒者当离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居士写的很多书,都是对法义理解错误进行批评,从来没有对僧人犯戒的事情来进行批评,这是平实居士书中的事实。若是不信,可以任意查阅。(4)关于平实居士批评密宗的问题:对于密宗的成立以及密宗教义的分析,当今的学术界都比较有着清晰的认识,那就是密教绝非真正的佛教。密宗的很多修行法义,都和婆罗门教有密切的关係,平实居士批评密宗,故没有过失。大家可以看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在这段经文中,佛陀说:有智慧的人要经常观察,在世间如果有这种持戒多闻的法让大家学习,有的人因为来受持佛戒不犯戒行,乃至于乐于听闻佛法中的正解脱的法要;因为这个持戒多闻,这种因缘的势力让他能够随着所听闻的正知正见,也能够修学断我见、断我执,乃至最后获得四果的解脱果——阿罗汉果,解脱于三界的生死;这样得阿罗汉果的人,是不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善戒经》)经中优波离请佛为大众开示:在贪、瞋、痴三毒中,哪一个犯戒比较重?哪一个犯戒比较轻?佛为大众开示:菩萨如果犯了恆河沙等贪,不名为犯戒;但是菩萨只要犯了一点点的瞋,名为犯戒。为什么?因为菩萨起了瞋恚心以后,众生就远离菩萨,未来菩萨要度化这位众生将会很困难,所以名为重烦恼;如果菩萨起了贪爱,而且心心护念着众生,众生看了菩萨满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突吉罗:又作独柯多,意译为轻垢、小过,乃犯戒所得轻罪之称谓。唐法砺《四分律疏》卷六谓:突吉罗者,为防患于未然故。)․佛在舍卫国。尔时比丘尼月忌未止,至祗洹听法,坐比丘敷具上,有血污之。陀骠力士子知众僧敷具,余日浣时,嫌言:『诸比丘尼有如是病,何故坐僧敷具上!』是事白佛,佛言:『从今若比丘尼月忌未止,不得坐僧敷具上,坐者突吉罗。』3.《四分律》卷四十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关于这个淫戒,如果是在家人他有配偶,那这样是正常的行为,并不犯戒;但是如果是出家人,只要是犯了淫戒的话,那都是重罪。在《梵网经》里面就说:这样的戒会造成一切三贤十地的妙果全部都失去!是讲得非常的重。在《佛说罪福报应经》里面也这么说:祂说喜淫他人妇女的人,死了入地狱,男的抱铜柱、女的卧铁床;出生了以后,堕入鸡、鸭之中,这样的一个罪福是跟着人如影随形的。我们说,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1)请问,以现今的观点来看,婚前性行为是否算犯戒呢?受菩萨戒和五戒者,可否在婚前有性行为呢?(2)受菩萨戒和五戒者,在夫妻行房时,可否行口交、及被对方口交?因为夫妻双方修行层次不同,若仍有一方还是看中普通男女夫妻的爱欲,这样做是否犯戒?毕竟维系夫妻关系里,性仍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也会间接影响感情的。答:(1)《大智度论》卷13说:“邪淫者,若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后来,正当我津津有味地看着善知识的书籍,并感叹自己幸运得无与伦比的时候,另外一个同事突然提醒我说,你不觉得你应该反思一下这件事吗?我云里雾里,反问:我又没做违法犯戒的事,反思什么?她答:你是没心没肺的无所谓,可是别人怎么想?我这才明白她的意思,回道:一个人如果信任你,他就不会从别人的嘴里了解你。他如果没误会,那他就是知己,不需要我解释;他如果误会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再来看看《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怎么记载阎罗王这个身份:【菩萨摩诃萨远离身口意恶业,常持净戒,一向正求如来净戒,示现一切凡愚童蒙众生持戒威仪,为教化成熟犯戒众生故,菩萨具足成满一切清净功德,正趣菩萨趣,而现受生地狱、畜生、饿鬼、阎罗王及诸难趣,令彼众生离恶趣故,而实菩萨不摄彼趣。】(《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在另外一种翻译本版的《华严经》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五戒只要注意到表相上不犯戒,而十善业则要开始注重去除心念上的烦恼,还要转化为清净的正念,积极的去行善、利益众生。比如说不但要不杀生,还要进一步去放生、护生,要由不偷盗转为布施行,要由不邪淫转为清净梵行;要由不妄语转为说如实语,要由不两舌转为和乐相处清净同行,要由不恶口转为柔和软语,要由不绮语转为端正义语;要由不贪欲转为清净心,要由不嗔恨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戒心就是我们自己愿意受持佛所施设的禁戒,除了受持禁戒之外,如果我们有犯戒的话,我们会愿意诚心诚意去忏悔改过。那么戒心很显然的,能够做到戒心的这一步,那必然是表示说:因为戒的本身对我们世间人来讲,一般人来讲都是一种约束。我们能够捐弃自己的成见,愿意接受佛给我们的约束来改正我们的行为。这表示说我们有领略到佛法的胜妙,我们对佛法有相当的信心,我们才愿意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曾制戒,出家人不应该广聚钱财,因为钱财乃是身外之物,如果贪著五欲而广聚钱财的结果,就会障碍自己三乘菩提的追求与实证;又因为贪著利养的关系,更会处心积虑想积聚钱财,因此都在积聚钱财及利养上用心,对于戒律必然会忽视,乃至违犯戒律。所以说,因为贪著利养的缘故,将会障碍自己的修行。所以佛在《杂阿含经》卷25曾开示:【贪著利养是烦恼,而此烦恼正是坏鼓、毁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佛经上也曾开示:如果有人常行大布施但却于戒行轻忽乃至犯戒,则未来世就难受生为人,堕落畜生道去了。......每个众生的业报因缘各各不同,有的众生有遇见佛的因缘,但在世间法的福德却不好,甚至没有饮食的因缘;有的众生世间福报虽好,却没有见佛得法的因缘。就好像有一只黑蛇虽然是畜生,却可以时时抱著宝珠而躺著睡觉;另有一位已证阿罗汉的圣者,却常常托空钵而得不到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念戒是要忆念戒律,常常念戒可以使我们心生善法;常常持守善法戒,会使我们于戒不会违犯;于戒不违犯的关系,就不会有犯戒的重罪发生,至少在十重戒上一定不会违犯。不违犯十重戒,在佛法的修行上就能迅速的进步,因此要念戒。还要念天,为什么要念天呢?是说菩萨生生世世都应该有能生天界的异熟业,但是心里不去执着——死后不生天界。我们菩萨行者要有天人所应具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戒不得作是属于恶法的部分;戒不得不作就是要让菩萨去修学善法,凡是能利益众生的善法,能够令自己迈向佛菩提的妙法,你如果有能力去学,而你不去学就是犯戒了。菩萨因为受了菩萨戒以后,一定要去修学善法,所以说菩萨戒能令菩萨修学善法,然后渐次迈向成佛之道。3、令快速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菩萨戒既是属于福德的部分,为什么跟智慧的资粮有关?比方说,有人学佛学了几年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毁犯戒律、不净说法者,下品中生花开后,听闻大乘甚深经典,发无上道心,证果时劫,长不可知。作众恶业、无有惭愧者,下品上生花开后,信解甚深十二部经,发无上道心,证果时长,亦不可知。孝养父母、行世仁慈者,中品下生花开后,闻法欢喜得须陀洹。一日一夜执持出家戒清净、威仪无缺,或在家人一日一夜持八关斋劫者,中品中生花开后,闭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菩萨戒中也有许多的戒条,是规定菩萨不得不去摄受众生,否则就是犯戒,像是《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中,甚至不将杀盗淫放在重戒里面,而是将自赞毁他、故悭、故瞋、谤菩萨列为重戒。这也正是告诉菩萨们必须要善摄受众生,不能毁坏与众生之间的善缘,把这一个当作是最重要的戒律。因为,万法由如来藏生,三界由众生的如来藏所共成,成佛得要在众生的身上才能成就,不是自己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深心中真的相信因果,深信持戒的因果,依持戒为因,则未来世就有可爱的异熟果报;以犯戒为因,未来世必定有极不可爱的异熟果报。从信佛法僧就能清净戒行,知道以持戒为根本来清净修行,必定能成就佛果;由持戒的净因,一定会得到清净果。因缘果报这几个字,是许多人都能够顺口说出来的名言,也能够相信,只要努力付出,一定会有收获;这是世间人能够相信,所以才会有种种造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菩萨戒的当中,犯戒——犯杀生戒,它需要有三个条件,也就是根本、方便跟成已。那到底有没有根本呢,还需要加上其他的条件来配合。所以,如果说我们要判定一个人,他是不是具足犯杀人戒的条件,大概要有五个。第一个,对方一定是人;因为我们现在讲的是杀人戒,说对方一定是人,而且你杀的不是自己。那的这一部分,为什么不犯杀生戒呢?因为这个戒律里面,是要戒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同时还要教导学人:为什么要布萨?让学人能够自己观察自己受戒的成效如何;当违犯戒律的时候,要如何发露忏悔使自己还复清净。此外,当戒子于戒律上的奉行不确定而是否有所违犯,在这里产生疑惑的时候,还可以为其解惑,让学人能够心开意解。那么这样你来看看,菩萨法师这样地如法教导菩萨戒的意涵,不是就可以让学人自己就能够读诵戒经吗?乃至于说,于真正的菩萨戒行心开意解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