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些三界六道有情流转的因果,由于菩萨实证了实相心以后,智慧会不断的增长,不断的增长以后,越能了知这些因果的内容。所以佛祂在经中也经常在教导佛弟子,要善于了知因果;同时佛也教导佛弟子,要如何来让自己能够避免未来世不好三恶道的果报,如何来改变未来世的果报,使它成为可爱的异熟果报。所以呢,佛教它基本上它是对因果的内容,以及这个业因是如何牵引的果报的差别, | admin 2020-02-21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今天要为大家来探讨的问题是: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这个问题呢,我们就要来看待佛敎所阐述的教理是什么。也就是佛教所阐述的这个法界实相的真理,它能够完整地呈现三界六道有情众生的这些因果的因素。这些三界六道有情流转的因果,由于菩萨实证了实相心以后,智慧会不断的增长,不断的增长以后,越能了知这些因果的内容。所以佛祂 | admin 2020-02-21 |
|
|
《瑜伽师地论》卷1,弥勒菩萨说:【死生同时,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而此中有,必具诸根。】意思是说,人死后的舍身过程,犹如秤杆两头高低同时相等,也就是说,死与生是同时进行的;如果生前造作极重恶业者,这头舍身一分,那头地狱身则成就一分,当地狱身成就十分时,这时候意识心才又在地狱身中直接出现,不经过中阴身阶段,直接在地狱身中现起,开始受无量的尤重纯苦。除了 | admin 2020-02-21 |
|
|
众生虽然这么多,那一些人就想:众生真的是可以度尽吗?以前释迦牟尼佛祂在摄受众生的时候,祂菩萨因地当作宝海梵志,祂就在佛前发大愿:愿我现在所摄受的这些有情,他们犯下五逆罪,他们是诸佛世界所不存在的这些有情们,然而我愿意一一救度,使他们可以快上一大阿僧祇劫成佛,可以在这个法会中第一成佛者成佛的时候,他们也一起成佛。你想地狱的种性的众生,又犯下五逆这种的 | admin 2020-02-21 |
|
|
但是他的体性却是甚深微妙、寂静微细,虽然就在有情的身上,但是却非常的难以察觉,并不是世智聪辩的人能够用寻思可以测知的境界,而是只有七住位以上的真实义菩萨才能够自内所证的智慧境界。当七住位以上的菩萨找到自身的如来藏心之后,就能够时时现观他的体性以及作用,也能够确定他是不生不灭的,是从无始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不曾有一刻中断过,所以说他是实相法界,是本不生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修行是一个总说,而菩萨从十信位开始,一直到等觉、妙觉,所需具备的资粮的层次,没有办法一概而论,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能够了解,或是说应该进一步去了解。我们应该从一般的状况而说,而其第一关就难在说:过分贪求五欲,所以反而被五欲所束缚;要能够多多少少的舍弃对五欲的执取,那才是苦行的初分罢了!第二种快乐是出世间乐,因为它不像受用世间的五欲乐所引生的快乐,但 | admin 2020-02-21 |
|
|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101集作罪、无作罪、及得戒之释疑(二)>正铭老师 | admin 2020-02-21 |
|
|
当然《心经》所讲的道理不只是这样而已,《心经》所讲的内容,是围绕在如来藏真心而说的,想进一步了解的菩萨,可以请阅善知识的《心经密意》。二乘菩提的无明,在大乘法中被称为一念无明;此外大乘法中还有无始无明,也就是对于法界实相、生命根源,没有智慧光明加以了知的无明,这个无明是菩萨真见道时所破的无始无明。而这个法界实相、生命根源,就是众生皆有的第八识如来藏 | admin 2020-02-21 |
|
|
佛陀开示我们:最好的往生死亡方式,也就是在世间广行菩萨道,多多培植福德功德,行十善法,杜绝诸恶法;此生就会顺顺利利,少灾少祸,所求多满。往生前呢,无病无痛,甚至气力精神一如往常,就如同吃饱了躺下休息,再睁开眼睛,已经往生天上,继续去享福了!如果大家希望自己像佛说的这样往生,那就要在一生当中不断的修行,累积功德、福德,就可以直接无所障碍的往生到我们下 | admin 2020-02-21 |
|
|
因此菩萨们因为正知见的关系,以及常有慈悲作意就能够对于境界生起正确的觉受,并引生正确的身、口、意行,渐渐远离杂染所摄之苦、集二谛。所以六尘内相分不仅受外五尘境之转变而变异,同时亦受众生各自业报与六根之影响,更进一步亦受个人知见与作意之影响,真的是属于十足的生灭、无常与虚妄。为了再进一步了解内六尘之虚妄性,接下来我们来看识阴六识之所以称作是能取的原因 | admin 2020-02-21 |
|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3)也就是因为往世之业力的关系,导致其有相应之五阴身,而接下来有其相应所能了知的境界相。譬如与人类在共同环境生活的畜生道,其领受之六尘境界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以昆虫来说,诸位观众都可以想象,它所了知的境界相就只是那么狭小,即使以世间法来说,它们能够熏习到的法真的是很有限。乃至于比较大型的动物与人模拟起 | admin 2020-02-21 |
|
|
因此如果不是有佛菩萨的开示,大家都很难去发现这六尘事实上是有外六尘与内六尘的差别,而自己的识阴是不曾缘取外六尘,而是只有缘取内六尘的;而因为有外六尘与内六尘的差别,相对的就有外六入与内六入的差别。因此除了对于五欲六尘的法义需要如实理解之外,连带的我们也要知道六入之法义。在《阿含正义》第一辑中,平实导师开示说:【因为有六入,而又迷于六入的缘故,全都误 | admin 2020-02-21 |
|
|
可是大乘行者当证得了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后,现观这个涅槃的清净性、无我性,所以大乘行者就能够转依这一个本来自性清净的涅槃,也就是真如心,重新来看五蕴十八界这些法,其实都只是一时的因缘假合,因此大乘行者对于这些法的不执着性,是因为实际的观照到它的幻化性;由于观照到它的幻化性,所以当然就能够由转依的过程当中,渐渐调伏自己的习气性障,而且这个调伏是究竟的 | admin 2020-02-21 |
|
|
同样的在《成唯识论》卷2中,圣玄奘菩萨开示说:然有为法因缘力故,本无今有,暂有还无……生已相似相续名住。(《成唯识论》卷2)也就是说,这个有为生灭法它是暂有还无,它并非完全不变,而是刹那刹那生灭,它只是因为前后相似,所以我们说它是相续,只是相似相续,而不是说有一个法不变的相续,所以我们把这个相似相续施设为住。这个就好像说,这个世间法的日光 | admin 2020-02-21 |
|
|
解脱的法道就是能够看到常住的法,看到诸佛菩萨远离生老病死苦的这种智慧,因为这个智慧是依于常住法的存在而获得的智慧。能够获得了常住法之后,知道有常住法而去获得,就能够知足。满足于什么呢?满足于说,我们终于可以获得一个永恒的事物,而且那个事物确实可以让我们永远的获得。那至于不能获得的世间的这些事物呢,我们也可以知道说它毕竟不可以获得,可是我们又可以知道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应该要存着这样子修菩萨道的这个意思,有了这个意思,才是众生彼此再相见的一个基础。而且在这个基础之下,众生之间就不会去争夺世间的无常之物,那这个世间就能够众生彼此能够和乐相处,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互相的争夺。所以,转轮圣王就说到宜割恩爱,以存道意,也就是,彼此的恩爱虽然它是好的,譬如说我们为我们的眷属而恩爱,所以我们去世间里面去竞争;可是我们有些 | admin 2020-02-21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欢迎大家继续收看三乘菩提概说。这几个讲次,我们是要跟大家谈五蕴。我们之前约略讲过五蕴,为什么要谈五蕴呢,这里再稍微给大家复习一下。之所以要谈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项内容,最主要是希望让大家透过这个五项内容,更精确掌握什么叫作我;如果我们一旦掌握了什么叫作我之后,我们就有机会能够真正的对治烦恼、减轻烦恼,或是到最后究竟解脱于烦恼 | admin 2020-02-21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单元,我们今天将为各位介绍《众经撰杂譬喻》卷上之中所记载的一则故事,标题是当观无常以离众苦。经文不长,内容是这样子的:【一切众生贪着世乐不虑无常,不以大患为苦。譬如昔有一人遭事应死,系在牢狱,恐死而逃走。国法若有死囚踰狱走者,即放狂象令蹈杀,于是放狂象令逐此罪囚。囚见象欲至,走入墟井中, | admin 2020-02-21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欢迎您收看《佛典故事选辑》。今天我们要讲的佛典故事是优婆斯比丘的前世与今生,我们将藉由这个故事,进一步来说明三毒心对于有情三世流转的影响。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个国家叫作罗阅祇国。在这个国家中,有一个富有的商人,他有两个儿子;兄弟两个人都长大了,富有的商人就将家中的事业,交给两个儿子来经营。而当年轻的哥哥到了要结 | admin 2020-02-21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欢迎您收看《佛典故事选辑》。今天我们要讲的佛典故事是莲华女悟无常,我们将借由这个故事,进一步来说明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五阴虚妄。在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位女子她的名字叫作莲华(莲华就是莲花的意思),她的姿色非常的端正,长得非常非常的漂亮,而且身材也非常非常的好,可以说在那个国度里面是美若天仙;而因为她长得这么的漂亮,所以全国的王宫贵族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