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此功夫成就时,能够让念佛之念持续不断,净念相继;若再配合应有的正确知见,便能以此定力,于四威仪中作观行而断三缚结,成就须陀洹果;乃至能以此定力来参禅而证悟实相,也就是找到每个人本有的实相心如来藏。因此念佛有种种殊胜的功德,有心学佛的人应当常常念佛,乃至修学种种念佛法门,而终至能够一心念佛。然而要达到一心念佛、净念相继的境界,需要有善知识的教导,有兴 三摩地

2018-07-22

孩子由于往世所熏所习之不同,如来藏中所含藏的种子就不会一样,因此每个孩子的能力、兴趣、资质、性格就会有个别差异存在。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的学业都名列前茅,更不能期望每个孩子都当医生,只要顺着他们的能力、性向和兴趣,作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孩子们都会有所成就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行出状元。重要的是为人父母者,要如何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贵人和伯乐呢?这就必 三摩地

2018-07-22

真实如来藏(4)──从取精生子和自由主义谈起栗子鼠在这一系列的文章里,谈到的虽是佛家,但是第一义谛因为是宇宙人生究竟的实相,因此当然也与世间法相通,举凡有关生命科学,神通,命运等看似不相干的东西,其实在了悟第一义谛--真实如来藏後,都会升起殊胜的般若智能,去慢慢了解这些原属世间法上的学问,到底可以发展到什麽程度?或是如何进修神通,如何改变命运等,是故证 三摩地

2018-07-22

学佛三年了,知道了成佛就是依众生而成就佛土,就是从利益众生中获得广大福德与智慧;从理论上知道了佛与众生等无差别,因为都有智慧如来德相——如来藏,当然也包括我和周遭的人;明白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誓言背后需要的付出与心量;也知道了自己享有人身、有机会修行佛法都是因为与此世界的众生有共业的原因。心中的傲慢与不屑渐渐减少,更多的是感激与庆幸,进而愿 三摩地

2018-07-22

古往今来,都没有不摄受众生而能成就佛土的佛!我们不妨想想看:娑婆世界的成就,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成就的吗?极乐世界的成就,是阿弥陀佛一个人成就的吗?都不是!要靠摄受众生;就是要靠诸佛的如来藏,跟祂所摄受众生的如来藏共同来变现这个佛世界。所以如果发愿说:我将来成就佛道了,我的世界要如何如何。发了那个愿以后,就要开始行菩萨道、开始摄受众生,要世世利乐众生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我们这个众生相,就是五阴和合相;之所以有五阴和合,是因为有着如来藏含藏着一世又一世的无明染污业习,所以会有一世又一世的五阴缠绵众生相。慈悲伟大的佛陀祂非常善于譬喻,祂说:这个如来藏法身,过于恒河沙的时间为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就如同波浪漂流,往来于生死大海中。这个就是众生。玄奘大师将众生这两个字另译为有情,也就是,凡夫在三界流转生死 三摩地

2018-07-22

那什么又是五欲呢?在佛法里面,五欲有两种说法,较为广泛而全面的说法,指的是众生的眼、耳、鼻、舌、身等五种感觉器官,所接收到的色、声、香、味、触等这五尘境界;而这一切有情众生所见到的五尘境界,其实并不是色身之外的五尘境,而是由五扶尘根摄取了外五尘的讯号,透过神经传导到五胜义根大脑中,而由如来藏把这些电化学讯号,转变成为好像身外的五尘境一般,其实都只不 三摩地

2018-07-22

(智慧的您不妨思索一下,谁又是我?那个鞠躬尽瘁却又默默无闻、能够永远陪伴着我的自心又在哪里?我与自心,是一是异?)马鸣菩萨论中教我们说,要修大乘止观双运,大乘菩萨亲证真我—心真如如来藏—的时候,能现观五蕴世间诸法是虚妄无常、缘生缘灭,会坏灭不能常住故苦;当中没有一法是真我、是真实常住不坏我,都是无我法,所以现象界诸法是无我法,此中无有一法 三摩地

2018-07-22

一切的有情,能够依据佛陀的开示的圣教奉行,这样去累积福德,这样去修集智慧,一样能够得到这些福德智慧的果报;因为法性就是如此,法界实相心如来藏的法性就是履践因果律则。因此我们说,第八识如来藏就是因果的所依,众生不分男女老少、贫富贵贱种种差别,你所造作的业行,全部都聚集在法界实相心如来藏当中;而如来藏就是如实履践因果律则。四、从实证的角度来说,佛教乃是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在佛教的立场来说,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因为佛教所说,都是依据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而说;法界实相心不分男女贫富贵贱,一切有情都有法界实相心,这个法界实相心就是具足平等性。佛教所教导的一切都是依于法界实相心而说,所以,佛教的教导是具足平等性的;不管从修行,从果证的上面来说,都是平等的,而实证的内涵也都是平等平等;但这个平等性乃是实质上的平等,而不是 三摩地

2018-07-22

七情六欲,七情六欲,六根,五欲,如来藏一般是用来泛指人的各种感情和,但其实这并不是佛法中的用语,在传统的佛法里面,只有六情五欲的说法,而不是说七情六欲。我们就先由佛法中的六情五欲来探讨,然后再来说明七情六欲的部分。在佛法里面,六情其实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只是六情是比较早期的翻译用词,后来就都翻译成为六根了,例如在《大智度论》中有说:【六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已经立下誓愿而愿意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希望能够一世又一世的来行普贤行,来利益一切众生,这样自利利他而最后成就佛道;所以,菩萨们除了成就自己如来藏心中所含藏的善净种子作为因之外,还需要很多很多的助缘来辅助自己的成佛之道。而因为努力的依于圣教、依于智慧而修,这样一世又一世与众生同事利行、收集种种的缘之中,而当中有的缘,乃是帮助佛道的进步成为助缘;然而 三摩地

2018-07-22

)但往世一切的事情和种子都存在第八识如来藏中,但意识无法接触第八识如来藏中的种子,所以我们不会记得前世和往世的记忆,只有意根可以随机地接触到第八识如来藏中的种子,但意根的了别很差,也不知道是什么事情?除非意识的敏锐度很高和智慧不错反观自己而发现!因为意根无法反观,只能靠意识常常反观自己和做合理的推测。所以为什么菩萨可以没有宿命通知道往世的事情?就是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如果从大乘别教来说,则还有另一层面的生缘慈,就是菩萨证悟法界实相心如来藏,发起初品少分妙观察智,而能忍于如来藏的本来无生,也永远不灭。证得大乘无生忍,然后现观各个众生的如来藏都平等平等。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发起了初品少分平等性智,而兴起教导众生同证此永不于六尘起分别,自然离诸苦乐的实相心的慈悲。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圣教:【云何众生 三摩地

2018-07-22

」节目中也引用了正源老师在电视弘法中许多精彩的开示:学佛释疑(二)正源老师开示:学佛人如何面对婚姻?那话说回来,我们今生会跟对方当夫妻,都有往世的因缘,也许往世彼此是好兄弟、好姊妹,也可能往世彼此是仇人,或者彼此有冤亲债主的关系!或者彼此是多劫爱人、多劫夫妻,而不管是冤亲债主还是多劫爱人,每个众生都是平等的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佛菩萨看待一切众生都是平等 三摩地

2018-07-22

刚好之前与菩萨讨论到男女欲的问题,有的男性菩萨认为对异性(女人)不要相视而笑,以免异上自己!关于这一点葛格我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我们当菩萨的当然要尽量减少男女欲,乃至往离欲的道路!但看见异性也不能故意不看对方,因为这样很没礼貌!应该还是要有礼貌性的微笑乃至互动!因为我们当菩萨的目的是摄受众生,而转依如来藏后应该不落在男女相,只是依照发起少分或多分的「 三摩地

2018-07-22

想要亲证无始劫以来自性清净、不生不灭、生出万法及储存每世所造业行的真心-如来藏,需要将五阴十八界之功能知见了解透彻且藉由观行勤加练习,当菩萨种性者定慧福德具足时,即会与如来藏一念相应而明心开悟。学佛近三年的自己,看到了佛法的智慧与价值观逐日注入自己生命中,也慢慢看到自己人生观念改变且反映到日常生活中的处世与抉择,对生命的意义、自我存在的目的与价值有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认出我们身中本来的完美——如来藏,借着这份完美的指引而从梦中醒来,醒来后,无复梦的存在,无复梦中的需要存在,无复梦中的拥有和丧失的存在。本来完美寂静如如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花,翳病若除,花于空灭。——《大佛顶首楞严经》 (原标题:我们拥有彼此,这是真的吗 三摩地

2018-07-22

如前面佛所开示,绘画出我们未来世果报的心,就是如来藏,但如来藏将要绘画的内容,都是由意识、意根造业作为前导;所以从今开始,要赶快把意识与意根做全面的转变,不要暂起一念之恶;连恶念都不要生起,何况去做?所以,行十善业道一定有三法围绕着,就是没有贪、瞋、愚痴。接着佛这一句话要注意:这十业道有共戒行,也有不共戒行。有人行十善业道是共戒而行,有人行十善业道 三摩地

2018-07-22

二、对治力者:要经常读诵,胜解经义,依教奉行,多持楞严咒、大悲咒,造立佛菩萨圣像,于佛菩萨前多作供养,多持念佛菩萨圣号,触证空性心如来藏而入内门修习甚深佛法等等。三、制止力者:就是读诵禁戒,得无毁犯,并能守护身口意行,令诸恶业永不复作。四、依止力者:谓修三归依,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并求证佛菩提果,由此依止之力,决定能灭先所造久积过罪。《广论》中也说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