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透过这种我所的灭除,或是我所不再扩大的情况下,让菩提分法可以增长,让菩提芽种不再被这些所束缚;因为财物本身它终有一天会失去的,而透过布施法反而可以长养,这就是不可思议。如果今天有一只小动物,牠跑到跟前来,来跟你要东西,牠算是非常的可怜,这样的话,你如果给牠一点点的食物,将来这个食物就会得到百倍报。如果说我们去拿同样的、尊贵的这样的心意来供养佛,佛说 admin

2020-02-20

因为有些人,他认为某件事情是一定要这么做,然后不这么做就如何,即使是这样,我们站在世间法的角度,我们可以说提出一些建议,但是口气就应该温和,不需要说自己坚持一定要如此做,然后就是摆明跟你唱反调,这样就失去摄受众生的重大的一个目的了,因为菩萨在这个世间,就是要摄受众生。虽然当事者可能并不知道过去生他也是在菩萨行的一个行列之中,但是这一生既然已经亲近于 admin

2020-02-20

这不是像辛勤努力所赚来的世间财物,是与王、贼、水、火、恶子等五家所共有的,这五家是无常,而随时可能会失去的。换句话说,他在来世所得的福德果报,不可能忽然就被别人劫夺掉的,他的福德会不断地出生而让他得到受用。佛陀说这种福德,将会如影随形的追逐着他,就如同影子一直追随着人一般,永不离开。有的人说:这个福德在今生受用,而命终之后就会永远失去了。佛陀却说这 admin

2020-02-20

而世间福来讲,第一个就是孝养父母,离开孝养父母,一个人的格就已经失去了,一个人格失去了,连道器都不够资格,那更不用说要能够成为优婆塞,能够来如实地往上进修天乘所需要的更具足圆满的修习十善,乃至更上的修学四禅,乃至更上的三乘菩提那就更不用提了。那经文这边它又有说到当先立制。当您发心要作四种修,您要欲施,您要供养三宝,您要修学坐禅,您要修学诸多的善法, admin

2020-02-20

如果这位酒驾者是菩萨的话,众生又如何看待菩萨呢?当然不会有好的印象,也失去了菩萨应有的威仪,菩萨未来又如何度众呢?更何况菩萨饮酒,在戒律上乃是犯戒,不论是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菩萨戒,都有很严重的果报,不能不慎!又这一件事,对自己及家人都不好,常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有人喜欢,乃至好赌成瘾,造成债台高筑,家庭破裂等等问题发生。后学曾经亲自处 admin

2020-02-20

一、什么是放生?所谓放生就是当我们看到有畜生道的众生即将被杀害、猎捕、囚禁、煮食等,或是有些因为过度惊恐而撞得浑身是伤甚至头破血流,也有可能即将造成还在巢的小生命因为失去父母的照料而死亡;当我们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大多会很自然的生起慈悲之心,不忍看到这些畜生道的众生面临被杀害的恐惧以及痛苦;所以出手相救,让牠们回归到本来生存的地方,或者放到适当的处 admin

2020-02-20

像这样就将会使得世界上少了许多佛未来出世的机会,也将会导致无量的众生失去被摄受的机会。同时,也造作了谤佛、谤法的无间罪业,所以果报就会非常的严重,必定会堕入无间地狱来受无量的苦。就如同世尊在《佛藏经》当中所说的:身未证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必堕地狱。(《佛藏经》卷2)另外,佛陀在即将入灭之前所说的诸经典,比如《佛说法灭尽经》、《大般涅槃经》 admin

2020-02-20

所谓的种子识,是指这个心祂能够执持所有一切的法种而不失去,在未来因缘成熟的时候,就会现行来让众生受报。而所谓的阿赖耶识,则是指这个心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的体性,会使得众生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而受报。而所谓的异熟识,则是指这个心虽然即使到了已经断了分段生死之后,却仍然有异熟生死的现象出现,这会使得众生在未来遭受可爱或者不可爱的异熟果报。另外,所谓的无垢 admin

2020-02-20

但其实像这样的心态,可以说已经失去科学家应有的理性态度。虽然我们对于任何事情都要等到有亲身体验之后,才能够真正的笃信不疑。但是,如果对自己还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却执意地认为它是不存在的,那么就不能称为是理性的态度了。所以,正确的心态,应该是对自己还没有办法实证的事情,除非已经能够完全确定是没有可能性的,否则应该是要抱持着谨慎保留的态度,才是理性而正 admin

2020-02-20

但是,只要长时间来观察就会发现:其实真正有得到财富的,就是这些假冒的圣人法王;而一心想要求财、长寿或者提升修行层次的学佛人,绝大多数都只是破财罢了,甚至因此对佛菩萨失去了信心。像这样子来祈求,不但是所求不如法,而最重要的是所求的对象根本就错。闽南语有一句话说请鬼抓药单,稳死的!这是想要向佛菩萨祈求的时候,应该要十分谨慎去分辨简择的。总之,无论今生或 admin

2020-02-20

所谓放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有畜生道的众生即将被杀害、猎捕、囚禁、煮食等等,有些还因为过度惊恐而撞得浑身是伤甚至头破血流,也有可能即将造成还在巢的小生命因为失去父母的照料而死亡。当我们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大多会很自然的生起了慈悲之心,不忍看到这些畜生道的众生面临被杀害的恐惧以及痛苦,所以就出手相救,让牠们回归到本来生存的地方,或者放到适当的处所,希望 admin

2020-02-20

】(《大智度论》卷13)龙树菩萨的意思是说,因为一切凡夫众生都不了解自心本性如来藏,是从无始以来就是不生不灭、本来清净的;一般众生也没有足够的智慧以及福德来找到祂;所以就会非常宝惜自己每一期的生命,很害怕会失去生命。也因为众生最为看重自己性命的缘故,所以持不杀戒的功德是最为第一的,而杀业的恶果也同样是最为重大的。因此,我们应该要去受持五戒,吃素、不杀 admin

2020-02-20

所谓放生就是,当我们看到有畜生道的众生即将被杀害、猎捕、囚禁、煮食等等,有些还因为过度惊恐而撞得浑身是伤甚至头破血流,也有可能即将造成还在巢的小生命因为失去父母的照料而死亡。当我们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大多会很自然的生起了慈悲之心,不忍看到这些畜生道的众生面临被杀害的恐惧以及痛苦,所以就出手相救,让牠们回归到本来生存的地方,或者放到适当的处所,希望牠 admin

2020-02-20

如果有人说:开悟啊,那是大菩萨的事!这样的说法,会让学人失去开悟的信心,他不是真善知识。第二、真善知识能正确地教授参禅知见与方法,并且愿意帮助学人开悟。譬如能以宋朝克勤圜悟大师与大慧宗杲的禅风,帮助学人克期取证第八识如来藏,这是真善知识;如果教人以定为禅,以虚空粉碎、大地落沉、一念不生为开悟,那是在误导众生,不是真善知识。第三、真善知识能指导学人悟 admin

2020-02-19

所以优婆塞戒既然是为了出家而作准备的,所以当我们谈优婆塞戒的戒体的时候,当然如果一旦有哪一个时节因缘使然,使得说这个人突然变成了阴阳人,这个时候这个人的戒体也就失去了。第三个条件是舍寿命时。这个部分就提醒各位菩萨可能要注意一下,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优婆塞戒虽然说它谈到是在家的人,可是却是为了将来出家的人谈的,所以它很多谈的范围其实跟将来的出家都有关系的 admin

2020-02-19

这时就如同王子的胎身已经形成,而且快要圆满身根了;因而绝对不可能流产而失去王子的身分,所以名为不退住,成为第七住位的菩萨。菩萨在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十心中,虽然还没有能力广修初地到十地的十度波罗蜜多,仍然是在远波罗蜜多的阶段中修习佛法;但从第七住位中开始,已经进入内门广修六度万行,可以正式踏上无比庄严的佛菩提大道。------《三乘菩提之三乘菩提概说》 admin

2020-02-19

不但是恶戒如此,声闻戒也是一样,如果突然间身体变化而得二根,声闻戒就在当时失去了,就不再是出家人了;但是菩萨戒不受这个限制,所以生来就是二根的人,或者刚出生就被阉割性器官而成为黄门太监,也都可以受菩萨戒,所以没有失去戒的问题。但是受恶戒者,在得二根的时候就丧失了。第二、恶戒最多只有一生受。尽管外道说是尽未来际受,但是寿命舍时就已经消失了,因为恶戒只 admin

2020-02-19

能够不窃盗众生的财物,就是悲心;因为众生在世间,依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会产生深重的我所的念想,所以当他的东西失去的时候,他就会产生很大的痛苦;如果我们不去窃盗众生的财物,这样子就不会让众生产生无名的痛苦,这就是悲心了。另外是喜心,喜心就是以欢喜心来看待众生。当我们看到众生的眷属都能够不被侵害,每个家庭都能够和乐平安,每个家庭眷属之间都能够不因为有外遇 admin

2020-02-19

但是假如说平常烦恼染污很重,所造作的身口意业都与烦恼相应,这样的情况之下,假如说饮酒,因为饮酒容易让人放逸,因为饮酒它会让这个意识失去理智的;因为意识失去理智而放逸,就有可能与眷属以外的第三者发生邪淫,假如事情发生以后又覆藏、妄语,就有可能造成家庭的破裂。另外一种情况是说,饮酒以后又是过失伤人或杀人,譬如说现在的这个酒驾车祸,就有可能因为这样子,而 admin

2020-02-19

在《梵网经》里面就说:这样的戒会造成一切的三贤十地妙果全部都失去!是讲得非常的重。在《佛说罪福报应经》里面也这么说:祂说喜淫他人妇女的人,死了入地狱,男的抱铜柱、女的是卧铁床;出生了以后,堕入鸡、鸭之中,这样的一个罪福是跟着人是如影随形。我们说,不要去看这样的画面,不要去看这样的一个影片......所以我们说,这样的影像不要去看,看到这样的一个佛像,我们 admin

2020-02-19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