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图二:小/中/大千世界示意图 佛经中所说的四大洲,须弥山如何与我们所熟悉的天文地理知识相对应呢?佛法中有四悉檀之说,即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根据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的论述,诸余论议、诸余悉檀都可以破,第一义悉檀则离一切过失,不可变易,不可胜。佛经中对世界的解说有当时的时空背景,用现代天文物理的理解来诠释不一定能符合世尊的原 三摩地

2018-07-22

所谓身念处,又称身念住,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非常、苦、空、非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受念处,又称受念住,即观于欣求乐受中反生苦之原因,并观苦、空等共相,以对治乐颠倒。心念处,又称心念住,即观能求之心生灭无常,并观其共相,以对治常颠倒。法念处,又称法念住,即观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无有自性,并观其共相,以对治我颠倒。凡夫众生因不明法界真实相, 三摩地

2018-07-22

比方说如果今天,我们上次举的例子是,我们交出来的成品只有七十分,然而我们上司老板却要求了九十分,这个时候请问您如何因应呢?当然,因为要求九十分却只做到七十分,很自然的您可能会受到上司或老板的关切甚至责备;这个时候您不免就会心里面——如果按照一般的心态来说的话,您不免心里就会生起烦恼!可是这个时候,要对治这个烦恼的时候,很多人说:哎呀!我们 三摩地

2018-07-22

只有找到痛苦的根源,我们才能够加以对治,那么生命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因果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说:你前生种了什么因,今生就会受到什么果。今生种了什么因,后世也会得到什么果。为什么有的人一生少病,健康长寿,有的人生下来就疾病不断,甚至夭折?是凭着每个人的运气?还是造物主的安排?这些都是医学难以回答的部 三摩地

2018-07-22

自己又静下心来反复思维,这种恶念头自己并没想,也根本不想想,是它自动出现在脑海的,它为什么会自动的出现在我的脑海呢?而且无法制止呢?还有两位佛友真诚地对我说,自己淫欲心很强,用了很多方法对治就是消除不掉,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可奈何。实际上,我觉得这都是我们无量劫以来淫习、恶业习气种子的流注,这时正是我们汰换这些污染种子的大好时机。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一、 三摩地

2018-07-22

若不思对治,任其发展,意识将与其狼狈为奸,筹谋思量、设计报复,恼乱之心便相继而生,瞋的制约行为就跟着增强。若再不思对治,怨、恼之心将逐步蔓延而转成瞋恨之心,并付诸于身、口恶行,于是又完成了另一次的「种子起现行,现行再回熏种子」的环绕循环,如是将再度的用一根长钉,将此瞋行牢固的钉入潜意识末那里面,形成更深厚的瞋习种子,以待下次因缘的来临,再度生起更大 三摩地

2018-07-22

1、对治法----大凡有心修学佛法之菩萨,经熏习佛法一段时间,略具知见与定力后,就可逐渐观行到自身七转识之粗重烦恼(微细之烦恼乃至随眠,待日久功深才能反观到)而生起忏悔心、反省心,想要汰除心中之贪瞋痴等染污种子,这是每位学人开始想要面对自我、修正自我(以前看不到,或不愿意看自我之染污)之必经阶段,却也是最辛苦之时期,因为这是意识我和末那我两种力量之交战 三摩地

2018-07-22

观行中若发现有违背般若正见之心态现行,立即以般若正见加以对治,使其消融不起,此即是道共戒。是的,她一直都在!------微信公众号《快乐学佛》2017-05-05存然  (原标题:是的,她一直都在) 三摩地

2018-07-22

只有找到痛苦的根源,我们才能够加以对治,那么生命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因果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说:你前生种了什么因,今生就会受到什么果。今生种了什么因,后世也会得到什么果。为什么有的人一生少病,健康长寿,有的人生下来就疾病不断,甚至夭折?是凭着每个人的运气?还是造物主的安排?这些都是医学难以回答的部分,由于我们过 三摩地

2018-07-22

二、对治悉檀:众生欲求出离三界,但是困于种种烦恼所缠,无法出离;「大医王」佛陀乃施设各种善巧方便,应病予药,令众生能对治烦恼障难,因此离障解缚而证得三乘解脱果,称为对治悉檀。三、为人悉檀:人类等诸有情众生之根性八万四千,佛陀善观众生根器,随各人心性之差异而施设及开示各种不同之修行法门,乃是为人悉檀。四、第一义悉檀:不在一切语言文字等表面意思来论议, 三摩地

2018-07-22

是否犯符合戒律要求?若有犯戒之念头产生时应于第一个邪念头生起时,立刻对治,回到自己所修持之正念上,莫让意根于邪念上继续攀缘滋生更多邪想、邪思、邪心行,而产生难以挽回之身口恶业果报。又『众生畏果不畏因』,众生心行放逸粗糙,造逐于感官享受,少有反省内观自身之生死过患,是故菩萨莫令众生,对持戒者有毁谤之事情发生,更不应该因为看见众生吃肉喝酒放逸造业,而令自心生起嗔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人们贪嗔痴慢、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太多太深,所以不得不用五戒十善来作对治。而且佛不但劝人为善,更教人为善而要不住着于善,要有大公无私的无我精神,方能达到觉悟的目的。这却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了。三、不是消极逃世学佛是消极逃世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的身体既是物质,当然还得以物质来维持生活。因此学佛的人要照样穿衣吃饭,照样生产工作,而且应该有一日 三摩地

2018-07-22

但,这些表面上放得下的烦恼(如文中作者被要求一直拿著瓶子直到手酸不已),仅仅是所有烦恼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源于习气的烦恼,需要先精进的培养定力,定力具足以后心思才会细腻,才能观照起心动念,然后在生起烦恼的瞬间予以对治;这样经过长久历缘对境的锻炼后,才能彻底改变习气,进而永离烦恼。如果没有十足的定力,遇到不如意的事,往往得要等好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平静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里面有这样的内容,善男子!菩萨若能随时教戒,所言时者贪恚痴时,起贪结时,当为种种说对治法令得除贪;余二亦尔。也就是说,实义菩萨以法布施,使得众得到利益与安乐,并且要随时教导与教诫。四摄法中的爱语,最殊胜的就是应时说法,让众乐于听闻受持,如说而行发起功德受用。所以随时教诫就是应时说法,应时说法就是爱语;要随着起贪结、或起瞋结、起痴结时, 三摩地

2018-07-22

把原因分析清楚之后,我们才能找出对治的办法。应该认识到,三界内一些福祸苦乐都是因缘和合的无常之法,任何一种境界都不会常住不坏,乐如此,苦也如此,只要因缘散坏,是苦是乐都会过去。针对子媳不肖这个情况,我们知道其中的种种原因之后,就可以从因缘上来下手修正,从而改变目前的处境。第一,针对过去生造作的不孝顺的本因,人们可能会认为今生一定已经无法转易了。其实 三摩地

2018-07-22

涅槃经谈到:比丘如果有淫欲的过患的时候,对治之法就是要远离女人;应该对于淫欲产生臭秽想,不要有一念清净的想法,要远离女人的烦恼这个贪爱;如果在梦中行淫,起来也要忏悔。如果在受供养的时候,应该以一种‘我正在饥荒,而不得不吃孩子的肉’这样来想饮食;如果产生了淫欲的心,就要立刻地离开。佛陀也对比丘们说:这个女人如同粪便、如同毒蛇,她会染污、也会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是为什么呢?最主要是因为说,如果选择在家修行的话,我们首先要认知的是说,我们在家修行的时候,就不是为了远离而去远离,不是为离欲而离欲;而是为了不让烦恼干扰我们的修行,我们才要对治这些。比方说,当我们如果对于世间的名利一味地追求,乃至于说我们常常会忘记了本心,往往在追逐名利的时候,人整个就陷入名利的漩涡里面的时候,这个时候当然就应该要好好地去对治 三摩地

2018-07-22

论坛中有同修提出了配偶性欲很强,怎样对治的问题。回答如下:对于配偶性欲如何,我们首先要从自己身上看。因为修行向来是针对自己的,‘修理’的向来不是别人。欲念婆娑世界的人都有,不过有轻有重。如果真的没有了欲念,那么此生之后当能生天、或有净愿,往生诸佛净土。《楞严经》对于欲念,有过描述: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 三摩地

2018-07-22

为了避免造作十不善业而使恶业增长,须依四力来作对治,四力者如法称造,法护、日称等译之《大乘集菩萨学论》卷10〈8清净品〉说:《四法经》云:佛言:「慈氏!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造久积过罪。何等为四?所谓悔过行、对治行、制止力、依止力。复次,悔过行者,于不善业行多所改悔。二、对治行者,谓造不善业已,极为善业,及余利益之所对待。三、制止力者,由读诵禁 三摩地

2018-07-22

善恶业招感果报的功能势力,如善业未为邪见损害,恶业未修善法对治,纵经百千万亿大劫,也不会消失,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决定感受果报不虚。所以佛陀在诸经中说: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善恶业行是由自已造作的,果报成熟的时候,也是自己领受,决无他人能够代替。如《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