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戒律上说,如果男人花钱去,并不算是邪淫,他是买春的金钱交易;如果比照这个道理,女人去午夜牛郎店,也算是花钱买春,也是金钱交易,不算邪淫;但仍然是犯戒,只是不犯重戒而已,因为买春的事情不论是男众或女众做了,都破坏了菩萨应有的清净律仪。假使女众去买春,丈夫会如何看待她?同理,丈夫去买春,妻子也将一样看待他;若是佛弟子花钱去买春,被人家瞧见了,会作何感 admin

2020-02-21

此外佛在戒律也开示过:菩萨看见众生,有急难需要布施时而不布施,那是犯戒的。所以菩萨应该去布施,更何况五十元、一百元对菩萨而言是小钱,千万不要吝惜,如果这个人真的是骗你的,你只不过损失五十元、一百元而已,不是吗?更何况你也成就布施的功德,未来这个人,他连同本金利息一起奉还给你,有什么不好的?所以有智慧的人,身边会准备一些小钱,随时随地准备去布施,如果 admin

2020-02-21

所以去受戒时是有作戒,而成就有作戒之后,因为是以至诚心发愿受戒,这一世就会很小心的不敢犯戒,能够心不放逸,因此导致他的心习惯于戒法的禁制;因为习惯于戒法,后世虽然尚未受戒,心地自然就不会违犯了。心习惯于戒法的限制时,凡是犯戒的事就不会去作;习惯之后,未来世的清净种子还是会现行;种子现行时,自然不偷、自然不邪淫、自然不会妄语,虽未受戒而自然不犯,这叫 admin

2020-02-21

接下来,虽遭恶时不犯小戒,不令烦恼秽污其心,修集忍辱;这部分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犯戒可能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够轻易完成。譬如,口业只要很短的时间,说一说就可以完成,但是其后果却可能很严重;而且业果展现时,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受报结束,这些都是法界因果律的事实。菩萨应当要信受,才能尊重戒法而不犯戒,即使是犯了小戒,也会让他的内心产生染污的熏习、让 admin

2020-02-21

这样的菩萨,还能够观察过去、未来、现在自己身口意业的轻、重,善知道是善,恶知道是恶,轻善知道是轻善,重善知道是重善;这于自己的当下的造作当中,在摄心为戒的制约之下,马上生起的一个念头是善?是恶?就已经是决定了这一个业的造作了;所以菩萨是心地戒,是摄心为戒,而不是像声闻戒必须要有造作到身行、口行才算作犯戒。这些道理何谓轻?何谓重?无妨请菩萨们自己去参 admin

2020-02-21

又菩萨修学佛菩提道,所需时间久远,没有不犯戒的。所以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才会开示:【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这告诉大众两件事,一者:菩萨修学佛菩提道的时的很久远,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以后,才能成佛。所牵涉到的:要如何清净自己的身、口、意行,尤其是意行的部分,最不容易防护,只要心不在正念而到处攀缘,就已经犯戒了,所以没有不犯戒 admin

2020-02-21

第五、要念戒,要常常注意自己有没有犯戒。在还没有证悟之前,要以表相戒、有戒相来受持戒法;证悟以后则是依止于道共戒而住;如果是有禅定上的修证时,则是以定共戒为戒。一个已经找到生命实相的人,他对于戒的看法有四种:第一、不着有戒。所谓有的戒,就是指佛教以及外道的那些正戒,这都是以五阴为根本来制订的戒,所以称之为有戒;五阴是有,这个五阴在世间活动也不离有, admin

2020-02-21

如果所犯是七逆罪,当然就遮止不许他受戒;如果仅是犯戒罪,则叫他如法忏摩,以发起感戒之善,灭除障戒之恶;这时行羯磨法的和尚、阿阇黎就是羯磨僧。而佛弟子受戒后,如前所述必须定期羯磨、布萨诵戒。定期布萨有两层意义,首先当然是透过共聚诵持重戒、轻戒的戒相,来加深戒子对种种轻重戒相的记忆,并再次提醒自己不可违犯。而《梵网经》菩萨戒中有关受戒菩萨定期布萨的圣教 admin

2020-02-20

另外从前后世的关系来看,菩萨因为前世的布施之行,使得今世广有资财,因此除了不会因为资财匮乏造恶犯戒之外,反而可以因为广有资财,或色身庄严有力,或生于尊贵之家,而让他更有力量来利乐更多的众生,而更能作到菩萨戒中的种种利益众生之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了解布施波罗蜜可以增长持戒波罗蜜。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开始我们所引的《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 admin

2020-02-20

】(《优婆塞戒经》卷7) 我们上次跟大家讲说:无作戒如果我们用戒体的熏习这个方式来理解的话就很容易,因为戒体的熏习如果成就的话,后世即便是没有再另行受戒,或者没有听闻什么样特别的教导,可是自己在面对可能犯戒的状况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选择远离,这个就是戒体在一路到后世的这个力量所在。 无作戒这个部分,我们说有三因缘会舍掉无作戒,也就是使你现在 admin

2020-02-20

戒不得作是属于恶法的部分;戒不得不作就是要让菩萨去修学善法,凡是能利益众生的善法,能够令自己迈向佛菩提的妙法,你如果有能力去学,而你不去学就是犯戒了。菩萨因为受了菩萨戒以后,一定要去修学善法,所以说菩萨戒能令菩萨修学善法,然后渐次迈向成佛之道。再来说第三个理由: 3、令快速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菩萨戒既是属于福德的部分,为什么跟智慧的资粮有关?比 admin

2020-02-20

也就是说,你如果二六时里面,整个心全部都是系心在佛法上面,全部都是系心在参禅上面的时候,哪有什么犯戒犯戒的事情呢?所以才会这么说;但是这个意思,并不是在说戒不重要,所以不要误会了。所以这边禅师说何须屑屑于细行,他说受戒、持戒都是细行,不是大行,所以不想受戒,不想在戒法上用心。他们就直接去学禅,悟了以后再来补受戒法,甚至于也能够为人传戒。这就是说, admin

2020-02-20

那菩萨不一样!而菩萨性的建立,必须在优婆塞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心性就必须先确立下来,所以菩萨戒我们要求的不是像声闻戒要取相戒,您身犯了、口犯了才叫作犯戒;菩萨戒不是,菩萨戒不是身、口犯了才叫犯戒,菩萨戒起心犯了一个恶念,就已经是要自我忏悔,佛前自责其心了。菩萨戒除了要消极防恶之外,更重要的还要积极造善,就是因为要积极造善,不是因为造恶了才叫犯戒,是您 admin

2020-02-20

如果这位酒驾者是菩萨的话,众生又如何看待菩萨呢?当然不会有好的印象,也失去了菩萨应有的威仪,菩萨未来又如何度众呢?更何况菩萨饮酒,在戒律上乃是犯戒,不论是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菩萨戒,都有很严重的果报,不能不慎!又这一件事,对自己及家人都不好,常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有人喜欢,乃至好赌成瘾,造成债台高筑,家庭破裂等等问题发生。后学曾经亲自处 admin

2020-02-20

那么如果进一步的去体究念佛,到了亲见自性弥陀,那就称为理一心,这个时候自然就不会犯戒,我们称它为“性戒”,叫作“道共戒”。什么叫作“道共戒”?就是因为经由见道证道而能够持守这个戒。那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能够转依所亲证的自性弥陀----清净无为的体性,转依了清净无为的自性弥陀,那么认知到说自己的五阴身,自己一切的我所无非都是 admin

2020-02-20

所以,这样的话就是属于犯戒,犯菩萨戒。也就是说,菩萨应该对这个地方是应该谨慎的。然后,到了忍辱波罗蜜的时候,还是要说瞋,因为这个瞋真的是很难降伏。然后,我们可以透过事后检讨。比如说已经发了脾气,那也没办法,已经发了,那我们可以事后来忏悔,来向当事者忏悔,说:对不起啊!我刚刚实在是我就是脾气不好,然后讲话多有冒失。那我今天跟你说对不起,请你原谅我!类 admin

2020-02-20

一旦这个戒体再次现起的时候,当然你在未来世的这个状况,也很容易继续在这个戒体的影响之下,不会违犯了这些戒行;所以等于是说,你在未来世又能够接续起前世的戒体的熏习继续往前,往前继续有所作为而不违犯戒行,那岂不是又继续的熏习吗?所以正因为这样呢,我们说菩萨戒一世又一世的话,这个熏习不会中断,所以才会谈到说菩萨戒是尽未来际。这个是菩萨戒跟优婆塞戒一个根本 admin

2020-02-19

同时还要教导学人:为什么要布萨?让学人能够自己观察自己受戒的成效如何;当违犯戒律的时候,要如何发露忏悔使自己还复清净。此外,当戒子于戒律上的奉行不确定而是否有所违犯,在这里产生疑惑的时候,还可以为其解惑,让学人能够心开意解。那么这样你来看看,菩萨法师这样地如法教导菩萨戒的意涵,不是就可以让学人自己就能够读诵戒经吗?乃至于说,于真正的菩萨戒行心开意解 admin

2020-02-19

受善戒既然得无量福,犯戒就会比平常人所造的罪更重,这是相对的。权力大时义务也就增大,因此持戒以后必须要很小心、很严谨地受持,千万不要毁犯。所以佛说:【若离戒受有功德者,一切恶兽狮子虎狼应得功德,然实不得。以是因缘,受善戒者得无量福,受恶戒者得无量罪。】(《优婆塞戒经》卷七)正由于这个缘故,佛在别的经中说出许多种不该犯的恶律仪。律仪是指心意在身口上表 admin

2020-02-19

善业思维的力量很重要,如果没有善业思维的力量,纵使受了戒、得了戒,也在持戒,但是往往会毁戒、犯戒,无法良好地受持。如果针对善业有深入地加以如理作意思维,就可以产生力量来良好的受持戒法而不造作种种恶业,能这样就是如法戒。所以受戒以后,还应当要加以思维,思维善法与戒法之间的关联,如果能确实了知善戒与善业的关联,这个人持戒就一定如法。所以佛说:若复有人因 admin

2020-02-19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