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有些外道常常诽谤说:你们佛教出家人犯戒,犯得一塌煳涂,多严重啊!比我们差得远了。但是当他们批评佛教出家人犯戒的时候,我们可以质问他们:你们有没有受比丘戒?有没有受菩萨戒?有没有遵守佛法的戒律?或者你们有没有在传戒法?或者在持戒法呢?大家可以先问他们这一点,一定是要先受了戒以后才能有戒可以犯的,但他们从来都不受戒,连一戒都没有,当然不犯戒,那根本都还 | admin 2020-02-19 |
![]() |
所以声闻戒中纵使心中怎么想入非非都不犯邪淫罪,但是菩萨戒就不同,只要心中对某人想像共淫,这个对菩萨戒来讲就是犯戒;所以出家戒跟菩萨戒,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佛说出家人的声闻戒没有心犯戒,只有身犯戒跟口犯戒。------《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102集作罪、无作罪、及得戒之释疑(三)>正铭老师 | admin 2020-02-19 |
![]() |
也就是说,当戒的力量出现的时候,他就得到真正的戒体了;所以从此以后,这位真正得到戒体的菩萨,他就用智慧来持戒,而不再受到界限的束缚,从此可以自然持戒而不犯戒。菩萨戒又名三聚净戒,我们要用什么样的精神来持这三聚净戒呢?第一,对于律仪戒来说,我们要用持一切净戒,无有一净戒不持的精神来持。譬如说,十重戒你要去持,但是对于法律所不允许的事情,你也不可以去违 | admin 2020-02-19 |
![]() |
因此,我们也必须要了解佛法的珍贵所在,如此就会对于佛菩萨所教导的戒、定、慧三学,产生极为尊重之心;而且无论如何都想要去成就它,因此当然就不会轻易犯戒了。这里面,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每一位众生都已经存在无量世了,在这么长而无法计算的时间以来,理论上,我们也已经修行了非常非常久的时间,可是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办法成佛?乃至尚未进入七住位、入内门修学 | admin 2020-02-19 |
![]() |
又如毁戒比丘心无惭悔,已经毁戒、犯戒了,但心中并不觉得羞愧,也不愿意对众公开宣称以后永远不再作,这也会丧失菩萨戒。惭是羞于向人,自己觉得羞惭;愧是不敢面对别人,以后也不敢再作。忏是发露己罪,悔是后不复作。所以惭与愧、忏与悔,都是发露向人而且宣示以后绝不再作。忏悔、惭愧都是善法。其实犯了种种轻戒本来就没有什么事,只要懂得忏跟悔就没事了!怕的是犯了戒以 | admin 2020-02-19 |
![]() |
另一种无戒者,是世俗法中尚未受戒者,因为他们没有恶戒;即使是显教中已受戒者,他们就算是犯戒了,也只是犯菩萨戒、比丘、比丘尼戒,可是他们都没有受恶戒。没有受恶戒的人,不管是犯了什么样的的恶律仪,他的罪始终都比不上受恶戒而不杀人、不犯大邪淫罪,所以他们永远比不上受恶戒的外道及附佛法外道们。因为已受恶戒的外道及附佛法外道们,纵使还没有机会杀人(也就是杀害 | admin 2020-02-19 |
![]() |
有关于这个淫戒,如果是在家人他有配偶,那这样是正常的行为,并不犯戒;但是如果是出家人,只要是犯了淫戒的话,那都是重罪。在《梵网经》里面就说:这样的戒会造成一切的三贤十地妙果全部都失去!是讲得非常的重。在《佛说罪福报应经》里面也这么说:祂说喜淫他人妇女的人,死了入地狱,男的抱铜柱、女的是卧铁床;出生了以后,堕入鸡、鸭之中,这样的一个罪福是跟着人是如影 | admin 2020-02-19 |
![]() |
一人言曰:且当饮水以济吾命,进前见佛,焉知其余也?一人答曰:佛之明戒仁慈为首,残生自活见佛无益,宁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也。一人即起极意快饮,于是进路;一人不饮遂致殒命,即生第二忉利天上。思維自省,即识宿命:持戒不犯,今来生此,信哉福报其不远矣。即持华香下到佛所,为佛作礼,却住一面。其饮水者,道路疲顿,经日乃达。见佛神德至尊巍巍,稽首礼毕涕泣自陈:我 | admin 2020-02-19 |
![]() |
而向学正道又须持守清戒,须靠不违犯戒才能前行。为何如此说呢?因为戒又叫作导引的基础,戒法又名平地,戒是一切佛之本源,是菩萨之根本,三世诸佛之摇篮。消极而言,防非止过;积极而说,则是遮止,使不得不作。《大般涅槃经》:若不能善持净戒,则不见佛性。佛灭度前,阿难尊者请佛开示:以何为师?佛言:以戒为师。如暗遇明,如贫得宝。所以戒的受持,是最基本的条件。但要 | admin 2020-02-19 |
![]() |
相诤者即是犯戒,也不免谤法、谤贤圣的过失,也会使三乘菩提横遭贬抑及混乱不堪,由此恶业的造作,必定会导致遮障自己未来无量世的佛菩提道与声闻解脱道的实证。以此缘故,三乘行者都应该如实说;胜者为胜、劣者为劣,不应该原是下劣的法理,反而更说为最胜者;乃至未悟的凡夫却与亲证大乘法的古、今菩萨横生诤竞,将会使正法加速断绝,这过失是成就大罪,将来也只有自作自受了 | admin 2020-02-19 |
![]() |
这时候二地菩萨便可以随心所欲而不犯戒,因为这时已经了解如何去改变自己的内相分了,可以自己控制内相分而使它转变清净了,这才是真正的持戒者。 三地,主修忍波罗蜜多及万法明门、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藉以引发六通及三昧乐意生身。 三地修学这些境界很迅速,事半而功倍。到了三地满心的时候,证得犹如谷响观 | admin 2019-11-03 |
![]() |
如来说:“信受六师外道邪见的人,虽然在佛法中出家,而他也护持净戒,不犯戒,但他信受外道法而在如来法中出家,对于第一义空无所得法心不信受,”当然,以前佛教界对第一义空的无所得法,都被解释成缘起性空而没有真实常住法;自从我们弘法以后才开始渐渐改变,到现在佛教界才终于接受说:第一义空的无所得法就是如来藏的境界,以前都错解为缘起性空了。 那么 | admin 2019-09-02 |
![]() |
到了布萨(诵戒、忏悔)的日子,这些表相佛法之假名沙门也到场参与布萨,可是当时所有善守佛门律仪之比丘们却不愿与他们一起布萨,因为那些人是犯戒的不净者,依律不应允许他们参加布萨,于是律藏内容正讹之诤即从此生起。时阿育王经过目揵连子帝须之教导:何法是佛说,何法非佛说;何者是佛法之戒律,何者为非。据此而过滤了那些说佛法“是常、是断、是非想、是非非想、 | admin 2019-07-29 |
![]() |
戒心就是我们自己愿意受持佛所施设的禁戒,除了受持禁戒之外,如果我们有犯戒的话,我们会愿意诚心诚意去忏悔改过。那么戒心很显然的,能够做到戒心的这一步,那必然是表示说:因为戒的本身对我们世间人来讲,一般人来讲都是一种约束。我们能够捐弃自己的成见,愿意接受佛给我们的约束来改正我们的行为。这表示说我们有领略到佛法的胜妙,我们对佛法有相当的信心,我们才愿意去 | admin 2019-02-20 |
![]() |
)宗喀巴广论主张双身法 宗喀巴认为:出家喇嘛与女人合修双身法时,若能不舍菩提心—不于行淫中射精—即是不犯戒者,即是无罪者。宗喀巴如是言者,意谓密宗行者若离贪欲者,其罪最重,三界之中更无余罪大于“离此双身法贪欲之罪”。宗喀巴更言:【如是离贪欲,汝终不应为】,而教令弟子:【汝受用欲事,但行无所畏】,教令黄教在家出家弟子应依密宗教 | admin 2018-12-27 |
![]() |
了解这个基本的道理,对于持戒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让持戒者知道戒法的重要性而乐于持戒,也可以知道戒法之珍贵无比而能尊重戒法,不会轻易犯戒。因此佛子在受戒前,必须要对于戒法的内涵与受戒的目的,有一个充分而且正确的了解;这样子,就能够产生发自内心真正要去持戒的意乐,这也是能够获得戒体与持戒功德的基础,而且受持之后也比较不容易去犯戒。虽然大多数佛 | admin 2018-08-15 |
![]() |
’”】(《菩萨善戒经》)经中优波离请佛为大众开示:“在贪、瞋、痴三毒中,哪一个犯戒比较重?哪一个犯戒比较轻?”佛为大众开示:“菩萨如果犯了恆河沙等贪,不名为犯戒;但是菩萨只要犯了一点点的瞋,名为犯戒。为什么?因为菩萨起了瞋恚心以后,众生就远离菩萨,未来菩萨要度化这位众生将会很困难,所以名为重烦恼;如果菩萨起了贪爱,而且心心 | admin 2018-08-05 |
![]() |
如果僧俗四众是为了护持正法、护持清静持戒比丘,举呈恶僧过失乃至要求国家主管机关、司法机关、上级佛教组织治其罪过,都是合乎《涅槃经》经文之规定,其主观目的不是搬弄是非、自赞毁他,就不犯戒,不是“随意”、“率尔”说僧过恶。 在《大般涅槃经长寿品第四》的开篇,佛陀指出:“毁谤正法及一阐提,或有杀生乃至邪见及故犯禁,我于是等悉生 | 三摩地 2018-08-02 |
![]() |
」宗喀巴还说:「未受密宗三昧耶戒之前,若与比丘尼或自己母、女、姊、妹或畜生女行淫,这是犯了根本重罪;但是如果受了密灌(的明禁行—三昧耶戒)以后,依密宗的双身法双修,不但不犯戒,而且还有大功德!」。祖师爷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最后结束时,殷殷向学习广论的人保证:「学员们!如是修习了菩提道次第广论,接下来你们不用怀疑,一定会进入密宗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用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何止大蒜对身体好,其他四荤同样对身体有好处,为何不推广呢?五荤的功效,很多其他的植物或药物都能代替,而其对人心性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生吃增嗔恚心,熟吃发淫欲心,而修行人本来就是修心的,嗔淫扰动又如何修心?而对于这个明显犯戒的事情,“老法师”系统道场为了推广“老法师”的圣谕,出现了每天必须吃大蒜的匪夷所思的情 | 三摩地 2018-07-23 |